10、武学四境,有道撄宁 作者:江天寥廓 贵溪不是什么大城市,人工要便宜许多。 這些码头的工人,一天的工钱也就三五十文,如今的米价是一石五钱银子,大约3到4文钱就能买一斤米。 如果不算赋税、徭役,可能日子還過得去,但這两样东西必然是不会少的。 朝廷规定的赋税和实际征收的又有不同…… 张执象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拿出一两银子,在码头找了一家汤饼店,让店家在歇工后给每位工人送一碗杂碎汤和两张炊饼。 临行前张符氏给了五十两银子,他手头還挺宽裕的。 待做完這些回到船上,商船的管事含笑称赞道:“小道长慈悲心肠,郑某代码头的力工们谢過了。” 他在观察自己? 张执象心下疑惑的时候,管事已经跟伙计吩咐,說是今天搬运货物的工人,每人多加了十文钱赏钱,這让张执象心情颇为复杂。 特别是工人们听到消息,十分高兴的向他呼喊致谢。 “你在帮我扬名?” 张执象虽然沒什么社会经验,但心思剔透,看到了关键,只是他這么直楞楞的问出来,一般人难免会尴尬。 郑荣生则抚须笑道:“早半個时辰的差别罢了。” “何况我們桂源商行也得了善名,以后有用工的地方,那些工人们都会认真些,這也是有好处的,說来還是我們沾了小道长的光,請小道长不要介意。” 张执象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见他兴致不高,郑荣生也不介意,礼节到了就可以了。 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张永焕听到动静从客房裡出来,郑荣生便迎了上去,他有意结交這位天师府的一代弟子。 接下来就是大人之间的交流了。 张执象站在甲板上呆呆的看着商船起锚开动,码头越来越远,山与城在两岸划過,他不知道自己是個什么心情。 总之,刚下山,就有点想回去了…… “知道掌教为什么不再教小师叔道法嗎?”张永焕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张执象身边,他看着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說道。 “师兄說我還小。”张执象道。 张永焕点头,說:“表面上說是這样,实际上是因为修道本身就是天人合一,如若不入世走一遭体验人生,又怎么谈谈天人合一呢。” “修道不是把道书一看,功法一练,就可以修的。” “自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以来。” “金丹大道讲究三教合一,如今王阳明先生创立心学,也讲究三教合一,所以如今修行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世外清修已经不是最优解了。” “三丰祖师提倡:炼己于尘俗,积铅于市廛。” “也正是此理。” “行万裡路,读万卷书,方是修行。” “从龙虎山到京都的這條路,就是小师叔修行之路的开始。” 张执象若有所悟的点点头。 张永焕比起道士,反而更像一名教书先生,他揉了揉张执象的头发,說道:“這样吧,一路上乘船苦闷,我教小师叔练武如何?” “练武?” “对,练武比修道要苦一些,但不用想那么多,小师叔愿意学嗎?” “不冲突嗎?” “三丰祖师常自称为一介武夫,我想是不冲突的。” “那好吧,我学。” 张执象想学,张永焕便开始教授,只见這书生文士般有些温吞的中年人站在那裡竟然给人一种渊渟岳峙的感觉,一步转出,左右攉打,刚风鼓动,待抬步攉打顶肘,一步落下,仿佛整個甲板都震了起来,一肘顶出,面前如有碑石恐怕都要被击碎…… “這是八极拳,也叫巴子拳,是武当山流传出来的。” “传闻是当年少林与武当做学术交流,共同创造了這门拳法,虽然属于内家拳,但刚猛霸道,却是集合了少林外家功夫的精髓。” “其实武功沒有高下之分,厉害与否取决于使用者。” “如宋太祖赵匡胤,便以一套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武学的要义在于功力,而非技艺。” “這点看武学四境便可得知。” “四境为:手熟、不工、耳顺、从心。” “宋代欧阳修有《卖油翁》一文,其文有‘无他,但手熟尔’,以其沥油之技比陈康肃之射艺,盖世间技巧,神乎其能者,不外乎‘手熟’二字。” “武学之道,当从此始。” “《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故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招一式无需刻意修辞,不拘于匠心,浑然天成。” “手熟之后返璞归真,便是不工。” “孔子說: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余曰耳顺也’。” “耳听为知,心与耳相从,是谓之耳顺,耳顺者,知而能行者也,也是王阳明說的知行合一。” “耳顺之境,在于知行合一,所思所想,身体能够跟得上,也在于从這個阶段开始,武者的感知能够听到天地的声音,有心眼之能。” “所谓从心。” “便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天地有它的规矩,在天地的规矩之内能够从心所欲,便是最大的自由。” “武夫沒有神通术法,也不能飞天遁地。” “但,正因为不能,故而无所不能,从心境的武夫,任何法术都无法直接作用于其身。但其自身又是小天地,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控己身,甚至能做到金刚不坏。” “是谓:万法不受,诸邪辟易。方寸之间,有我无敌。” 武学四境是很厉害,可张执象听懵了,问道:“四叔,既然万法不受了,那還怎么修仙?” 张执象辈分很高,但各论各的。 年长的称叔伯,同年的称兄弟姐妹,大概就是,你管我叫叔,我也管你叫叔……张永焕在永字辈裡排行老四,故称四叔。 “小师叔可知撄宁?” “撄宁?” “庄子說: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无念。” “我不用万法,而万法自来。” “如何不能修仙?” 张执象是知晓撄宁的,庄子說修行有三個境界,分别是:心斋、坐忘、撄宁。 既然武道从心境与撄宁有关,那么张三丰祖师自称为一介武夫,那是不是代表三丰祖师已经接触到了撄宁的境界了? 张永焕似是知道张执象在想什么,笑道:“沒错,三丰祖师已经半步撄宁了。” 已经半步撄宁?這什么意思? 不是曾经到达? 意思是說……张三丰還活着?嘉靖五年,那不是都279岁了? 张执象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干涩:“三丰祖师……還活着?” 张永焕点头:“嗯,但离三百岁大限很近了,掌教說大寒之前有大暑,如果三丰祖师能够修成真仙,或可突破大限,长生久视。” 三百岁大限? 嘉靖四十二年,嘉靖帝赠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赠,追赠。看来歷史上三丰祖师并沒能修成真仙…… 无弹窗相关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