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清诀(二) 作者:未知 第九章三清诀(二)(《绿色xiao說網》) “不可能最新章節!”杨晨心中呐喊了一声,虽然自己前世也只是听說,但是,沒有实体进入斩仙台的话,是斩不了仙的,杨晨可以断定這一点。 自己从斩仙台跨出来的时候,完全是实体的形体,而不只是一缕意念。况且,如果在斩仙台中,自己只是一缕意念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是斩仙台凶刀杀意的对手。 而且杨晨有一個最大的依仗,那就是太上老君的眼力。他老人家就算是进入斩仙台之后法力全无,但眼力也還沒有差到连意念和实体都分不清的地步。既然他說自己的身体资质极佳,那绝不是谎言。 转身,杨晨将自己的小院门关上,随后走到了磨盘边,摸出了那块五彩石。只是接触一会之后,五彩石就光华大放,五彩的光芒十分的耀眼。這让杨晨也着实的松了一口气,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白费。 杀意還是很浓,今天杀人之前,杨晨還有机会再修行一会炼化一些。想到這裡,杨晨直接返回了房间,继续盘腿五心向天,开始了又一次的三清诀的修行。 午时三刻還要斩人,杨晨上午只修行了一個时辰就停止了练功。血云变得更淡了一些,但還是比当年易老魔的要浓稠。幸运的是,這血云只有那些修行過的有法力的人才能看得见,普通人只是会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害怕,并不会察觉什么。百姓害怕刽子手,這似乎在人间司空见惯,并沒有引起什么太大的恐慌。 草草的杀完几十人,杨晨只是被那個看起来躲躲闪闪的小吏叮嘱了一句,明日斩杀孙尚书一家满门三百余口。可能劳累,要他早做准备。杨晨也不以为意,大步流星赶回了家中,急急忙忙的开始修行。 這一次,足可以让杨晨从下午申时一直修行到第二日辰时。现在杨晨争取的就是時間,他必须要在那些除魔卫道的人敢来之前,将自己的杀意全部的吸收。 之所以選擇這样的一個县城,杨晨也早有過打算。這裡距离各個修仙门派距离都很远,就算是高手御剑飞行,也至少要一两日的功夫。這段時間,足以让杨晨将自己的杀意隐藏到正常人的水平。 三清诀不愧是老君的压箱底的功诀,杨晨满打满算才不過第三次行功,总過才不過四個时辰,而且還只是第一层的功诀,但第三次行功的时候,杨晨的神识就已经足够他了解到体内的变化。 外面浓稠的血云,如同遇到了什么强大的吸力一般,疯狂的向着杨晨的体内涌去,随后在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加入了越来越强大的神识大军。甚至杨晨能够清晰的感觉到那种血云在体内流淌的凉意。 神识越强大,吸收的速度就越快,這已经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环。但杨晨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因为相对浓稠的血云来說,吸收的速度還是慢了点。相对于神识大涨的开心,杨晨更加担忧即将到来的除魔卫道的修士。 杨晨从来沒有想過,自己還沒有一丝的法力,就会拥有如此的和法力不相称的神识。以他的经验,现在的神识已经和他上一世筑基的时候相当。用银两来比喻的话,那就是普通人突然拥有了数万两银子,足以挥霍一生。 隐隐的,似乎强大的神识想要分成两股,這让杨晨奇怪了起来。這种迹象,按照三清诀的记录,应该是神识分裂的前兆。既然是一气化三清,那么神识自然最终是要分成三股的。可是,那也是至少要到元婴之上,大乘境界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情,怎的這才刚刚开始练习,就有了這种情形? 杨晨不知道的是,神识的分裂是和法力相关的,当神识强大到比自身法力强悍一個境界之后,才会出现的。而现在杨晨的状况就是,自身法力一丝沒有,但是神识却已经强大到了筑基初期的境界,恰好满足了這样的條件。 不過,神识最初有了分裂的迹象,這分明是第一层法诀已经修行到了极致,已经可以修行第二层法诀。 最终目的是一气化三清,是要分成三股,而现在已经有了分裂的前兆,杨晨自然不会中断,继续行功。只是,在完成這一遍的运功之后,杨晨自然而然的将三清诀第一层法诀换成了第二层的法诀。 一进入第二层,杨晨顿时感觉到了那股如同鲸吞一般的气势。周身的血云恍如突然遇上了超强的风暴一般,被席卷挟裹着向着杨晨的体内疯狂的冲进来,吸收的速度,至少快了两倍有余。 酣畅淋漓的感觉让杨晨几乎忍不住要沉醉其中,神识在疯狂暴涨的同时,血云也在飞速的减弱着,短短的几個时辰,就已经让杨晨吸收掉了几乎七成的杀意。浓稠的血云已经变得淡薄起来,似乎已经减弱到了当年易老魔的水平,只剩下一片粉红色的红幕。而這片薄薄的红雾,也同样在消散当中。 杨晨在静静的坐着行功的同时,远处的各個方向上,都有几個人正在御剑飞行,飞行的目标,赫然就是杨晨的所在。 “咦?”正在飞行中的白衣少女,突地一阵惊咦声,那边的血腥杀气,竟然在短短的几個时辰之内,飞速的减弱中,难道那裡发生了什么不可知的变故? “哼!”看着那個方向,白衣少女脸上的寒霜丝毫沒有减弱:“不管你是谁,敢造下如此杀孽,哪怕你躲到天边,我也要将你找出来除魔卫道!” 這一切,杨晨似乎并不知道。刚刚停止行功的他,正在绞尽脑汁的想着一個似乎有印象的人。似乎,那個人当年就是在法场被救下来,然后送到了师门修行,后来也是一代天骄。那個人就姓孙,据說出身官宦之家,祖父似乎是当朝尚书。 巧合的是,杨晨明日要斩的,恰好就是当朝尚书一门,而同样的,那位尚书也姓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