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恰同学少年 作者:巫山哥 颍川书院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建了一座酒楼。八一中文 一網八八81 当然,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這叫燕赵风味的招牌。 不用說,所有這些酒楼的后台老板都是真定赵家。 曾经在洛阳,有几個纨绔子弟,想要在燕赵风味裡面白吃白喝。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些平日裡在京城耀武扬威的家伙直着进去横着出来,其中不乏有宦官子弟在内。 事后,就是不可一世的宦官们也悄无声息,好像什么事情都沒生過。 颍川自然不可能出现這些狗屁倒灶的玩意儿,大多是读圣贤书的学子,就是乡民们也沾染了不少书卷气,行事温和文雅。 大厅裡已经有不少客人,早几年出现這個世界的桌椅,比其他地方都要漂亮,甚至一些豪门大族看到饭店的摆设也自叹弗如。 “戚兄,想不到你也到這裡吃饭?”一位文士模样的人刚刚进入饭店,就看到了熟人。 這位姓戚的是颍川书院的学子,不過仗着家裡有些关系,却沒有正式入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旁听生。 像他這种人很多,目的不尽相同。 大体上,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名气,哪怕是一個看门的,說出去都让人高看几眼,何况在裡面读书? “原来是温兄!”戚兄侧過头看到来人,赶紧站起来:“何不一起?” “那敢情好!”温兄和对方的身份一样,大家都是熟人,也是這裡的常客。 他刚刚去踏青回来,有些渴,坐下就喝了两三杯热茶。 “我也不是第一次喝茶,家裡有人从蜀地带回的茶饼。”温兄再次举起茶杯喝了一半:“就是少了這清香的味道。” “是啊!”戚兄也感叹道:“要說茶树生长在南方,在长安、洛阳這边饮茶的人也不多,燕赵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江南。” 确实,目前流传下来關於茶的诗句词赋都是巴蜀那边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别的地方的人都還沒有写過。 后半句他沒有說,因为现了子龙他们正在往裡走。 人以类聚,颍川书院的学子,入室弟子和旁听生泾渭分明。八一 小網八81說八網 不過,在這两個群体裡面,高门大户和寒门学子又是一條线。 只有是個奇葩,他在各個群体间长袖当舞,游刃有余。 “子龙贤弟,你也到這裡就餐?”温兄是一個热情的人,看到他们一行进去,率先招呼。 “阔仓兄,裡仁兄!”正在和荀彧說着什么,闻言一拱手。 温良温阔仓是太原郡祁县人,本身并不值得子龙去关注。 然而,他有個族兄温恢却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原本歷史裡官至刺史,尽管并沒来這裡念书。 那個姓戚的,貌似东海郡一個有钱人家的子弟,平时眼高于顶,也刚好记住字,名是什么都忘了。 “友若兄、文若兄,我們還沒开始,何不一起?”戚兄却对荀家人打起招呼。 荀谌荀友若是大家来吃饭的途中遇到的,听說来燕赵风味吃饭肯定毫不推辞。 這裡的菜式多样,汇聚了全国各地名小吃。最主要的,是各种面食的做法,一般人一辈子都沒听說過。 大家都還是学生,同窗之谊,也许大家都清楚经常請客带有目的,主要是這小子太优秀,每次都一大堆人。 荀谌還沒有說话,陈群冷哼了一声,他只好尴尬地摆摆手:“哈哈,改天吧!” “子龙,我真想劈开你脑袋看看,究竟是怎么长的。”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他貌似专注地看着大厅裡那一行行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郭嘉不由念出声来。 他仰起脑袋好奇地问:“子龙兄长,当年你写這诗的时候多大岁数?” “三四岁吧,”文抄公毫不脸红:“看到弟弟妹妹浪费粮食,想起田间劳作的百姓有感而。” “好個有感而,”陈群不无嫉妒:“你小时候的每一诗都流传开来,我到现在都還沒有传世之作。” “子龙你的字又进步了,”看着拓印的诗句,荀彧慨叹:“我父亲经常都用你来教育我。” “沒法比呀!”荀谌苦笑道:“我也在学云体,可惜遇到子龙的時間太晚,否则早些练习,如今也应该有所成就了。八一一八網8小1一小說說” 一行人在大厅裡沒多做停留,径直上二楼的包厢。 “什么?”大厅裡的人已经炸了锅:“诗是刚才那小郎小时候做的,字也是他写的?” 店小二们大都是本地人,但在掌柜和后厨的讲述中比众人清楚。 “那可不,”一個小二麻利地上菜:“這位客官,您的煎豆腐。” 他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故作神秘又用周围的人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說道:“那位公子就是赵子龙!” “赵家麒麟儿?!”一位食客失声惊呼:“早知道刚才就应该求一幅字。” “千金难买!”小二嘿嘿一笑,听到掌柜在唤他,赶紧应声:“来啦!” 温良和叫戚兄的面面相觑,他微微叹道:“我族兄目前都在学云体!” 姓戚的沒有說话,眉头微皱,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东汉末年的建筑,土木结构占多数。 稍微像样的人家,都是雕梁画柱,极尽弯曲之能事。 燕赵风味不一样,都是石头砌成的房子,而且全部三层楼,只有洛阳是五层楼,在各地包括京城都是地标性建筑物。 要是约人见面,你說燕赵风味大家不一定都清楚,但你說最高的最白的建筑大家都晓得。 毕竟到這裡吃饭,花费不是小数。 這個年代的食物种类匮乏,大都显得做工粗糙,一般都是炖菜裡面撒点盐。 从两千年后来,赵子龙就算再宅男,吃過的东西几十上百种。 虽然有些菜因为辣椒等食材缺乏做不出来,那都不是东汉末年的人能比拟的。 故燕赵风味一开业,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尽管价格昂贵,還是门庭若市。 荀家包括陈群他们家都有钱有势,大家都還在上学,小辈的人平时也沒闲钱到這种豪华地方来消费。 人们如今到燕赵风味来吃饭,讲的就是面子。 现在的物价還不贵,膏腴良田在一万钱也就是一金左右,而在這裡一餐饭花费至少也就這個数。 像徐庶、戏志才、郭嘉這样的寒门士子,在学生时代是沒有能力到這裡消费的。 深知一餐饭养恩人的道理,他邀請别人来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 和寒门的人一起吃饭,尽量避免豪门的人。 特别是這几個寒门的人,都是像上一辈子的赵子龙一样,有自卑心理反而显出自傲。 所以在邀請的时候,至少约两三個一起。 大浪淘沙,到如今他觉得也就眼前的几個人還有可能有交集。 今天情况特殊,也是三年以来第一次把大家聚到一起。 至于郭嘉這個小屁孩儿,他還是第一次来這样的地方。 “云公子,一切照旧嗎?”一個扮相清纯的女侍柔声问道。 “恩!”微微点头,也不招呼大家点菜,反正這几個菜鸟都不熟悉菜式:“来一坛高粱酒吧。” “一坛?”徐庶和戏志才是好酒之人,一直沒說话的他们不由诧异。 “這可不是一般的酒酿,”呵呵笑道:“估计文若、友若、长文他们不长喝酒的,一小杯都会醉。” 他不懂蒸馏酒,和家裡师傅们尝试了一两年才弄出来,大概在三四十度,远比市面上形如醪糟的酒烈。 “兄长,你平时說话不這样的!”别人還沒开口,郭嘉小声提醒。 言下之意,觉得他在吹牛。 赵家虽然沒有底蕴,海盐以及其他一些划时代的产品,早就富甲天下。 酿酒需要粮食,本来這個年代产量低,大肆酿酒就会造成粮价上涨。 再說了,物以稀为贵,三年来子龙也是第一次請客喝高粱酒。 再說了,燕赵风味一般的客人都不知道有這款酒,除非像荀家陈家這样的豪门,掌柜才会推薦。 “小孩子不许喝酒!”叫住了女侍:“给他来一杯果汁儿。” 恩,也是一种新产品,這個季节是杏子和李子汁儿吧。 荀家两兄弟和陈群讶然,但他们知道的性格,从来都沒有說话满的时候。 徐庶和戏志才对望一眼,什么话都沒說。 只有郭嘉叽叽咕咕,听不清楚說啥,大概是因为不让他喝酒生闷气吧。 最先上来的是盐焗花生米,這個年代的人对食盐的偏爱让人十分讶异。 据调查,這道很简单的菜式在燕赵风味大受欢迎,其他酒楼或许也跟风,却舍不得放盐。 众人都用筷子夹着嘎嘣嘎嘣地嚼,郭嘉趁大家不注意,悄悄用手抓了好几颗。 “再来一盘吧!”揭开酒坛,一股酒香沁人心脾,众人闻之一振。 他暗自一笑,把大家的茶杯拿過来,每人倒了大半杯。 郭嘉满脸不高兴,赌气似的把果汁儿一口喝完。 “啊!”他失声叫起来。 “怎么啦?”刚把杯子一一递過去,正准备举杯。 “甜!”郭嘉砸吧着嘴唇:“实在是太甜了!” “小诗,果汁儿给他管够!”吩咐道。 女侍的名字叫小诗,還是他在来颍川的路上遇到逃难的人群收留的。 看到其他人好奇的眼神,叹口气:“一人再上一杯果汁儿!” 怎么能不甜?蒸馏酒都能整出来,白糖自然也用蒸馏的原理提前问世。 当然,沒有去宣传,毕竟酒楼的利润太大,比卖白糖的利润大得多。 再說赵家的人手有限,随着燕赵风味的铺开,人才简直有些枯竭。 白糖的来源,自然是交州的本家每年送過来的,后来几乎每月都有专人来往于交州真定之间。 “来来来,各位兄长,”举起杯子,加了一句:“還有郭嘉兄弟,今天和大家相聚,我后天就要离开。” “你要走?!”荀家的两兄弟和陈群忍不住惊呼,郭嘉更是嘴巴张得老大,他還刚刚认识這位兄长。 含笑点点头。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