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16章 一念之间 作者:未知 只不過李云天太年轻,社会阅历浅薄,不懂得为官之道,因此空有一腔抱负,连张有德都斗不過,被张有德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不知。 “罗班头,本官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为官,应该回家潜心修学。”李云天笑着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大人,如果不是您的话白水镇岂会得到如此多的赈灾物资,现在看来灾民们在過冬之前就能住进新房,這全是您的功劳。”罗鸣忽然之间同情起了李云天,禁不住开口安慰道。 要是换作别的官员,肯定就把灾情压下去了,那么根本无法得到如此充裕的赈灾物资,而且即使那些救灾物资到了也会被一些官员上下其手克扣,最后到了百姓手裡的寥寥无几。 可李云天不一样,他敢把自己的“丑事”宣扬开来,那么自然也就敢去找那些克扣赈灾物资官员的麻烦。 所以這次白水镇的赈灾物资完完整整地发了下来,谁也不想在這個时候去招惹李云天這個愣头青。 李云天闻言笑了笑,沒有說话,默默地向前走着,罗鸣觉得他的背影十分孤单和落寞。 几天后的一個下午,紫禁城东,文渊阁。 虽然文渊阁在紫禁城众多的宫殿建筑中并不起眼,但它是大明行政的中枢所在,是大明内阁的办事场所。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经過通政使司后都要汇聚在這裡,由内阁的阁员从中挑选重要的奏章给永乐帝過目。 此时,一個宽敞的房间内,两名身穿绯袍、头戴乌纱、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锦鸡的老者正坐在桌案前,翻阅着桌上摆放着的奏折。 “有意思!”忽然,其中一名清瘦老者望着手裡的一份奏章忍不住笑了起来。 “杨大人,何事发笑?”這时,另外一名坐在不远处书桌前翻阅走奏折的圆脸老者抬起头,有些好奇地问道。 “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给向陛下請罪,請求陛下让他戴罪去边疆杀敌报国,决意战死沙场。”杨大人合起手裡的奏章,笑着看向了圆脸老者。 “湖口县?”圆脸老者沉吟了一下,问道,“可是前段時間闹水匪的地方?” “正是那裡。”杨大人点了点头,“死二十五人,烧毁房屋一百一十六栋,九江府从来沒有发生過如此严重的匪患。” “听闻湖口县知县对敌时被吓得昏了過去,使得所率之人溃败,這才让那些水匪有机可乘,大肆烧杀抢掠,陛下最痛恨的就是這种贪生怕死之徒,這次肯定要重责于他。”圆脸老者对李云天现在的处境并不乐观,皱着眉头說道。 杨大人微微一笑,沒有答话,继续翻看着桌案上的奏章。 晚上,乾清宫,南书房。 “陛下,這是臣择出来的奏章,請陛下御览。”杨大人走进房裡,向坐在书桌后面一名身穿明黄色龙袍、身材高大、面相威猛、精神矍铄的老者躬身說道。 “赐座。”這名威猛老者自然就是永乐帝朱棣,向杨大人微微一笑,让内侍给杨大人搬来了一张椅子,然后翻阅起了杨大人送来的奏章。 每本奏章上都贴着一张條子,上面写着杨大人对奏章內容的处理办法,永乐帝觉得满意的话就用朱笔在條子上写上“已阅”两個字,依照條子上的办法去处理奏章上的事务。 如果他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就在奏章上用朱笔写下来,也就是人们常說的“朱笔御批”。 這样一来就节省了很多处理奏章的時間,简化了奏章的办事效率。 永历帝边翻阅奏章边向杨大人询问一些奏章上的事务,杨大人有條不紊地对答,很快就剩下最后一本奏章。 “杨卿,這本奏章为何沒有贴條子。”永历帝翻开奏章一看,微微一怔,抬头看向了坐在那裡的杨大人。 “启禀陛下,這是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李云天的請罪表,臣不敢妄断。”杨大人向永乐帝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 “請罪表?”永乐帝的眉头皱了皱,能让杨大人把奏章递到他的面前,那么肯定不是一件小事,于是望向了奏章裡的內容。 奏章的字写得很漂亮,李云天把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尤其是看见那颗血淋淋人头时的震撼,着重用了笔墨描写,为后面的昏倒做出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他用悲壮的语调表示,“臣上负皇恩,下愧黎民,斯文扫地,深知罪孽深重,本无颜苟活于世,然十年寒窗苦读,未能为君分忧丝毫,为国效力半分,臣实在愧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故恳請陛下恩准臣戴罪戍边,杀敌报国,臣定当马革裹尸,以报圣恩!” “此人還算有几分骨气。”看完了奏章上的內容后,永乐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出身行伍,纵横疆场大半生,這种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奏章很是对他的胃口。 “杨卿,你意下如何?”随后,永乐帝看向了杨大人,笑着问道。 “臣觉得他還算有几分担当,看在他是新科进士,去湖口县上任不到三個月的份儿上,臣认为应该给他個为国效命的机会,让他在沙场上洗刷耻辱。”杨大人不动声色地回答,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惋惜。 “他是新科进士?”永乐帝感到有些意外,新晋的进士通常都留在京城熬资历,争取在各大部院任职,很少有人外放为官。 虽然李云天的任命是永乐帝御批的,但那只不過是走一個形势而已,永乐帝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是谁,更别提记得他了。 “他在殿试中位居二甲中等,是今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個,尚未弱冠。”杨大人点了点头,沉声向永乐帝解释道。 “此人倒有点意思。”永乐帝闻言伸手摸了一下胡须,再度翻看了一遍奏章,微微点了点头。 奏章裡面沒有任何辩解,也沒有丝毫的抱怨,更沒有推诿责任,有的只是未能痛歼水匪的无奈和无法为国效力的感慨,如果杨大人不說的话谁也不知道他是仅仅上任三個月湖口县知县的新科进士。 “杨卿,你觉得朕如何处理此事?”合上奏章后,永乐帝饶有兴致地望着杨大人,如果李云天是新科进士的话,那么就是杨大人的门人了。 沒错,這個杨大人就是杨士奇,士奇是他的字,本名“杨寓”。 “陛下已有圣断,臣洗耳恭听。”杨士奇微微一笑,向永乐帝說道,从永乐帝的心情上他已经知道了李云天逃過了一劫。 “告诉他,朕不要逃兵,他的战场在湖口县,朕给他三年時間捉拿匪首王三,如果三年内他抓不到人,那么也不用去边疆了,直接自己了断。”永乐帝笑了笑,沉吟了一下,在李云天的奏章上写上了“戴罪立功”四個大字,然后向杨士奇說道。 “陛下圣明!”杨士奇闻言冲着永乐帝一拱手,就势拍了一個马屁,心中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看来,杨士奇并沒有在李云天一事上表态,可实际上暗中帮了李云天不少,如果不是他的话永乐帝不可能知道李云天是新晋的进士,事情也就不会如此顺利。 不過,李云天能有此番造化,主要還是靠他的請罪表写得好,正对永乐帝的脾性,這样一来他在一旁敲敲边鼓,永乐帝自然也就不会追究他的罪责了。 說实话,永乐帝南征北战见惯了死人,那二十五條人命在别人眼裡可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不過在他面前不過就是一個数字而已,說大可大,說小也就微不足道了,如何处置李云天完全凭他的一己之念。 至于三年后李云天能否抓到王三,這就是后话了,先不說日理万机的永乐帝会不会记得這件事情,届时李云天随便找個人冒充王三,也就应付過去了。 杨士奇之所以要帮李云天,并不是他对李云天有多器重,实际上他根本就记不起来李云天的模样,只知道他是自己的门人。 這很正常,杨士奇位居高位,拜在他门下的官员众多,李云天一個七品县令根本就上不了台面,他不可能对李云天有什么印象。 而他能记起李云天的名字来,与不久前李云天让李满山和李大牛来京城送湖口县特产的事情有关。 作为李云天的恩师,他送给杨士奇的那份特产肯定是最为厚重的,李满山把礼物送到后留在他的名帖就走了。 正好,杨士奇有一次在家吃饭时厨房做了一道用湖口县特产烹饪的菜肴,他觉得味道不错,随口问了一句菜肴的来处,于是知道是湖口县知县李云天送来的,是他的门生。 故而当他看见李云天奏章的署名是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李云天时,脑海对這個名字有印象,意识到李云天是自己的门生,因此出手相助。 通過李云天写的這個奏章,杨士奇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能写出這么一篇绝佳的奏章来只有两個可能性,一個是李云天是個榆木疙瘩,真的想去边疆杀敌报国,另外一個就是李云天是一個非常聪明的人,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