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他那么优秀,我有什么办法?
虽然,庄子最初提出的小說概念,是泛指“琐碎的语言”,這一点,跟后世真正的小說观念,相差甚远。
但到了班固所著的《汉书》时,小說的定义就变得明确了起来,即:
“小說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說者之所造也。”
這一观点。
說实话,几乎和今天世人对小說的看法,已经沒有太大的区别了。
也就是說。
至少从先秦时期,华夏的古人,就已经开始对小說這一文学体裁,进行深入的摸索和探知了。
而到了元末明初,小說的创作更是步入了一個鼎盛的时代。
也正是這一时期,无数优秀的华夏小說,开始在世界范围独领风骚。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一系列歷史传记类的文学作品。
其中,流传度最广的,就有公认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而此刻。
苏铭打算送给玄国青少年的读物,也正是這本,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
原因有四。
第一,三国本身在华夏青少年群体中的覆盖度就很高,這充分說明,這本小說是经過青少年读物市场校验的。
第二,三国演义虽說是一部脱胎于歷史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但其中的故事性却很强,作者对各個人物的笔力塑造也异常饱满。
第三,主要是這部小說,苏铭写起来根本就不用动脑,只要把罗贯中前辈留下的故事从脑海中照搬出来就好,完全不用他本人再耗费一丝脑细胞去创作改编。
第四,前两点都是瞎扯的,真正的原因就是第三点。
“苏铭小友,如果你真的能把歷史改编成小說,让所有玄国读者对歷史产生兴趣……”
周清源望着苏铭,眼神中既有发自内心的钦佩,又夹杂着一丝怅然的艳羡:
“仅此一项功德,便足以令你载入我玄国史册!”
“数十年后,怕是老朽我,在名望上也无法企及你万分之一啊!”
嘶!
听了周老這话,在场所有院士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青史留名!
這正是他们這些文人,努力了一生都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可他们即便到了這個年纪,就连地位最崇高的周老,也未必对自己有万全的信心,能完成這一目标。
但。
苏铭這個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才刚刚在文坛之中展露出些许峥嵘,就已然注定,将来势必会千古流芳!
换句话說就是,苏铭的起点,就已经是他们這些老一辈,为之奋斗一生的终点了!
這如何能不令他们羡慕?
又如何能不令他们钦佩?
面对着身周那一道道复杂的目光,苏铭却并沒有過多在意。
不遭人妒是庸才。
要知道,他身后站着的,可是整個华夏的无数天骄!
如果连周清源這样,仅能称雄文坛一时的普通天才都碾压不了,那他干脆自己找個东南枝挂着得了。
当然。
话虽這么說,但苏铭同样也很钦佩這一众院士,那为了追寻大道而甘愿折节求知的精神。
当即谦虚道:
“周老言重了,我在华夏只不過是很普通的一個后辈。”
“不管是华夏亦或玄国,像您這样的大师,才真正是我們学习的榜样。”
……
听了這话,周清源老脸顿时一红,但心中却对苏铭更加钦佩。
年轻却不气骄,博学而不心傲。
若是自己的弟子,能有苏铭万分之一的本事,怕是他做梦都能笑醒了。
想到此。
周清源沒来由的瞪了自己的弟子一眼,而刘培君感受的恩师這道目光,背后也是猛地一阵发凉,心裡嘀咕道:
“他那么优秀,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无奈啊!”
……
和众人商议定了,接下来几天专门在家帮玄国整理出一部歷史类的小說,几位院士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后台休息区。
倒不是他们不想再多呆在苏铭身边請教,实在是忙碌了一天,苏铭的身体早已倍感疲累。
为了能长久的从苏铭這裡“汲取养分”。
即便心中万分不舍,這些老院士還是在刘培君的劝說下,不情不愿的冲苏铭提出了告辞。
如果不是知道這些老院士早就已经儿孙满堂,就冲他们那离别前依依惜别的小眼神,苏敏甚至要怀疑他们取向了。
“那個……苏,呃,苏老师……”
待所有院士都离开之后,张一牟這才松了一口气,冲苏铭发出了新节目的邀請:
“等您完成那部歷史小說巨作后,如果您有時間,我能否請您参加一档最新的综艺节目錄制啊?”
面对着比自己年轻了差不多三十岁的“晚辈”,张一牟在应该如何称呼对方這一点上,很是苦恼了半天。
按理說,苏铭只是一個刚出道的素人,而且還是因为参加自己监制的栏目,這才突然声名鹊起的。
从這一点上讲,他张一牟說是苏铭命中的贵人都不为過。
但一想到,连周清源那样当之无愧的文坛泰斗,都要降下身份,称呼苏铭一声“小友”。
就算借张一牟一百個胆子,此刻的他,也绝不敢妄称苏铭的全名啊!
吞吞吐吐了半天,他才憋红着脸,叫了一声“苏老师”。
不過。
這一称呼,却是让苏铭皱起了眉。
……
终极测谎:一首将进酒,盖压全網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