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第四百三十章紅樓潛龍在淵44 姑蘇人……
所幸這些天她也沒閒着,在這姑蘇城好好逛了逛。
和她剛來江南時相比,改變不可謂不大。
以前街面上哪有那麼多姑娘,大部分是男人,一小部分是不得不出面操持家業的出嫁婦人,多半還是上了年紀的。
一來姑蘇文風昌盛,唸書的人多了,條條框框就多,那些束縛女性的要求從上層階級流傳到到普通百姓當中,彷彿未出嫁的姑娘關在家裏纔是體面,最好什麼外人都不見。
二來姑蘇富庶之地,許多人家也確實有這個條件,讓家裏女眷都待在家裏,年輕媳婦和未出嫁的姑娘,在家裏織布裁衣納鞋底,或者幫着母親做家務帶弟妹。
至於鄉下姑娘,下地幹活免不了,但她們也不允許單獨來城裏,因此整個姑蘇城,能看到的年輕姑娘極少。
除非是那種家裏實在困難,或者沒有頂樑柱的,才只能讓年輕媳婦或姑娘出面。
可這種往往會招來歧視,甚至一些不三不四的言語,臉皮厚潑辣一點的還好說,直接罵回去了,要是那臉皮薄的,當即就要羞得無地自容。
不管是什麼年紀的,只要是女人,總喜歡低着頭,聳着肩,害怕別人注視。
可現在情況卻改變了很多,自從紡織工坊一家家開辦起來,且明確要求是女子,越是年輕的越好。
畢竟年輕的手嫩且靈活,教導使用織布機也更加容易上手。
出門的女子漸漸多了起來,每天上工下工,總要從家裏走到工坊再走回來。
加上做工的時間一長,手裏多多少少攢了一些餘錢,即便大頭要交給家裏,總能給自己節留下一點買頭花喫零食的錢。
於是在她們上下工的路上,出現了一個個小攤販,賣各種年輕姑娘們喜歡的東西。
等到她們已經習慣了買東西,不會再覺得不好意思時,也不僅僅只買自己想要的,順便去遠一點的地方,帶回家裏需要用的也是常事。
時間久了,她們已經能如常出入各個店鋪,而外人看了也不覺新鮮了。
所謂錢是人的膽,能持續掙錢讓人越發有底氣,女工們不僅在外面擡起頭來了,在家裏的待遇也是直線上升。
或許一開始,工坊還只能招到那些實在貧窮的姑娘,可每個月幾百上千文的工錢帶回家,別說飯都喫不起的貧困女子了,就連家裏條件還不錯的平民女子都忍不住心動。
而那些認識一些字的,越發了不得,可升任爲管事,要是工坊效益好,再大一點,幾兩銀子每月也是有的,她們的父兄都未必能賺這麼多。
這是因爲識字的姑娘本就不多,難得招到一個,自然要大力培養,給的工錢高些也是理所當然。
這就促使了一些年長識字的嬤嬤們在家裏開辦女學,教一些姑娘們識字。
等學會了常用字,以及算術,就能想辦法去工坊裏找更好的活計了。
蘇葉路過一個普通院落,聽到裏面有女童的讀書聲,還不是一個,而是一羣,好奇之下詢問才知道。
原來裏面是一個女私塾,附近有點家底的人家,把家裏的姑娘送過來,學個一二年,就能讓她們去工坊做工了,等到紡織熟練了,年紀也長了,也能爭一爭那女管事的位置。
路口閒着納鞋底的大嬸強調,“她家學費可貴了,一年要五兩銀子,這要不是疼愛閨女的人家,誰捨得喲。”……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路口閒着納鞋底的大嬸強調,“她家學費可貴了,一年要五兩銀子,這要不是疼愛閨女的人家,誰捨得喲。”
“話不能這麼說,那周媽媽有本事,和好幾家工坊老闆娘都熟悉,這邊教好了,那邊就能幫忙找到活計,還不需要當爹媽的操心,之後淨等着收錢了,多好”旁邊有大嬸不贊同道。
“就是就是,要不是她一期只招二十人,我借錢都要把閨女送進去,五兩銀子而已,幹半年就賺回來了。”
蘇葉倒是沒想到,這還形成產業鏈了,不由問道,“這樣的女私塾多嗎”
“你問這個幹什麼”一大嬸警惕道。
“我是外地來的,沒見過這種的,我們那邊都不允許女子讀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家裏不贊同,給妹妹開了蒙,引得別人好一陣嘲笑。”蘇葉笑着解釋,“我看你們姑蘇的風氣就很好嘛,女子讀書怎麼了,讀書了就能掙錢,多好”
“就是就是,要我說啊,那些人就是眼饞,喫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女子不讀書怎麼賺錢,怎麼當管事”
其餘大嬸連連附和,說東街的閨女怎麼怎麼掙錢了,西街哪家特意娶了認字的媳婦,在家裏專門開辦女學,能掙不少呢。
還有那知道上勁的姑娘,沒錢讀書不要緊,想辦法到工坊弄了布匹出來賣,掙錢後自己送自己上學。
當然,也不是沒有那捨不得給閨女花錢的,認爲她們即便掙錢了,未來也是要嫁出去的,孃家佔不到多少光,還不如早早娶個媳婦回來,讓她去學認字呢。
“這就是不會算賬,讀書才花幾個錢,早早送去,至少能做五六年工呢,白拿五六年的工錢,這種好事都不懂。”
“那是你不明白人家的算計,就算不讀書,進了工坊照樣賺錢。認字了又不是立馬就能當管事,還不是得從女工坐起,好幾年纔有機會升組長,再升女管事也肯定是出嫁後了,孃家賺不到便宜。”
“我看是你不懂,升了管事那多威風啊,招工都歸她們管,到時候不管是孃家人,還是婆家人,都可以招進去,怎麼就沒好處了。那些普通女工有這個本事我看啊,以後女工越來越多了,想進去也越來越難,沒點關係還真進不去。”
“還真是,果然是大嫂你有見識。”
“嗨,我都是聽隔壁周媽媽說的,那纔是個本事人呢。”
聽着她們的討論,蘇葉不得不承認,不要小看任何人,百姓中多的是有眼光有遠見的人。
那位周媽媽想的不錯,現在紡織業還在茁壯發展階段,每年都會大量新增不少工坊,雖然大楚國內的布匹買賣已經趨於飽和,再想要售賣,就只能降低價格了。
可海外卻供不應求,無論生產多少,海商們都喫得下,統統高價賣往海外,帶回來大量黃金白銀。
按照這種趨勢,此行業還可以野蠻生長十幾年。
可十幾年後,就差不多趨於飽和了,需要更大的市場才能喫下。
到那時,紡織工坊不再無限制擴招,需要的女工自然就少了。
不過有蘇葉在,也不會等到那時候,肯定會弄出更多的工坊來,不僅限於紡織,她手裏掌握的技術,能多開闢幾十個行業。
現在之所以沒拿出來,一是因爲農業在封建社會是根本,如果不能保證糧食安全,把人貿然從田中弄到工坊,勢必會帶來糧食危機,進而引發社會動盪。
因此她一直在利用糧商會,實現大規模,集中化的農業生產。
現在的糧商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糧商組成的組織,而是一個正規的農業機構,雖然還沒有被朝廷正式承認,但裏面的運作模式,已經有了農業部的雛形。……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現在的糧商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糧商組成的組織,而是一個正規的農業機構,雖然還沒有被朝廷正式承認,但裏面的運作模式,已經有了農業部的雛形。
下轄有多個機構部門,分種子部,化肥部,農具研發部,水利灌溉研究部,推广部,收購部門,運輸及販賣部門等等。
每個部門的人數不一樣,有的是人數稀少且保密的研發,有的站在明面上金錢和賺錢。
像種子部,分爲明面上和私下兩個機構,明面上和各大海商合作,購買從海外運來的種子,試種研究並推廣。
而暗中那個部門,則進行一些類似於雜交改良等研究,蘇葉資料,他們學會並一點點實驗出來。
明面上的種子部許多人都知道,包括那些糧商,因爲他們也會從種子部購買他們的良種,種到自己承包的土地中去,或者交給和自己簽約的農民。
至於私下的,蘇葉不打算現在就爆出來,要等到她成爲真正掌權的人,纔會讓他們正式出現。
把他們轉化爲朝廷正規編制後,纔會爆出來。
原因也很簡單,這些研究出的效果驚人,現在爆出來,就是等着被人摘桃子。
蘇葉是想造福百姓來着,但還沒有那麼大度,讓太上皇和新帝坐收漁翁之利。
再加上這種事要是被其他國家知道,誰知道他們是會耍手段破壞掉,還是直接偷成果,沒有朝廷的支持,總歸不夠安全。
再加上把這些東西喫透,也確實需要時間,急是沒用的。
好在前期推廣海外來的良種,已經足夠讓每年的糧食逐年增產了,今年預計會比五年前多上四分之一,已經是個了不得的數字。
至少這一兩年,餓死的人越來越少。
還有化肥和新農具,糧商會也研究出不少,打折賣給加入商會的商人,然後由他們推廣到農民手裏。
至於那些沒有加入的,想要買當然也可以,價格肯定會比較貴。
雖然糧商會最初是由幾個糧商建立起來,但現在幾乎是甄管事的一言堂,糧商所在的部門,和其他部門相互獨立,並不是從屬關係。
因此糧商們想要糧商會的研究成果,也是需要付錢的,只是價格會比外面的商人更低。
他們要是人脈廣一點,光是倒買倒賣就能賺不少錢了。
起先那些糧商們是不樂意的,可誰讓當初甄管事提議成立研究部門的時候,糧商們都不同意呢,認爲是浪費錢。
那些部門都是甄管事獨立掏錢建起來的,所有的研究成果當然只屬於他自己。
那些研究部門和糧商們可沒什麼關係。
當然,資料是蘇葉的這件事,沒人知道。
所有人都覺得甄管事是真的厲害,也是真的下了血本,大手筆砸下百萬兩建立起來研究項目,後又陸陸續續投入了幾百萬兩,纔有現在看到的效果。
那些最初的糧商會成員,腸子都要悔青了,但沒辦法,沒投錢還想拿好處,當甄管事背後的陳景軒是喫乾飯的嗎
明面上糧商會是陳景軒提議建立的,甄管事也是他選出來的,之後從海外購買良種,然後對化肥和農具進行研究,也是他要求的。
現在成果出來了,全大楚獲得三種畝產很高的良種,其他原有的水稻和小麥等主食,也在農具和化肥的幫助下,提高了產量。
因此陳景軒受到嘉獎,直接被晉封爲齊國公,而甄管事也被任命爲司農官,官位不高,只是虛職,但好歹從商人變爲官紳了,提前改換門庭。……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因此陳景軒受到嘉獎,直接被晉封爲齊國公,而甄管事也被任命爲司農官,官位不高,只是虛職,但好歹從商人變爲官紳了,提前改換門庭。
這樣兩個人坐鎮糧商會,那些糧商們哪敢鬧騰啊。
要知道他們現在的命脈都被糧商會拿捏了,收到的糧食賣給糧商會,想要販賣糧食,也要走一遍糧商會的程序。
只能老老實實的聽候調配,合理合法合規的賺錢。
糧商會幾乎一手壟斷了糧食相關買賣,但沒惹來朝廷的覬覦,一來主管是陳景軒,朝廷自己人。
二來這些年糧商會交給朝廷的稅收,一年比一年多,年年都在增長,今年都快兩百萬兩了。
這是什麼概念,以前糧商們各自爲政的時候,想盡辦法偷稅漏稅,糧商上交的交易稅不過四五十萬兩而已。幾乎相當於翻了四倍。
當然了,這也有糧食增加,交易量增加的原因在,加上海外運來的糧食,也是和糧商會交易的,他們只管從海外運糧,國內的銷售都交給糧商會。
可朝廷尤其是中央的官員,看不到他們拓展了業務,只以爲更加規範後,才造成的效果,不由從心裏認同。
其三,糧商會和朝廷的合作,幾乎是低利潤,朝廷養軍隊的糧食,賑災的糧食,乃至充入太平倉的糧食,糧商會賺的都很少,扣除成本,還不到百分之一的利潤。
這放在之前的朝廷,可能還會有人攻訐糧商會,因爲想要在軍餉和賑災銀中層層盤剝,當然不能讓糧食價格公開透明還低廉。
可在之前的大清洗後,朝廷本就清明瞭不少,這些年經過太上皇和新帝的相互內鬥,原本的老人越來越少,新補上來的,都是蘇葉讓人挑選出來的。
其中少不了敗類,但她的情報網已經佈置完成,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那些出現問題的,很快會被清理,成爲太上皇和新帝內鬥的犧牲品。
這裏不得不說,麥考夫對政府內部的情報佈局,和夏洛克遍佈整個城市的小分隊相結合,實在太有用了,囊括的情報來源的方方面面。
擁有這些人,幾乎誰出現問題,都會被揪出來,最終成爲兩位帝王的炮灰。
而蘇葉也因此把大半個朝堂換成了自己人,這些在上崗前,是經過專門培訓的,也更多是有熱血和抱負的年輕人,還沒有和朝廷那些老油條同流合污。
在這些人的積極促進下,糧商會是直接和朝廷談合作的,合同公開透明,價格標得清清楚楚,覈驗環節也都是這羣中低層官員在負責,自然不用擔心被卡脖子,然後不得不送禮。
因着這種合作模式,朝廷在賑災和軍隊糧食的消耗上,每年減少了百萬兩支出。
一邊是稅收增加了,一邊是消耗減少了,好處立竿見影,朝廷自然對糧商會樂見其成。
甚至還有人提議組建別的商會,朝廷正在爭論呢,派誰來搞這件事。
但蘇葉一點也不看好,要做到這件事,首先就要出其不備,以最快的速度整合資源,掌握先機,然後要投入大筆資金下去,纔有可能。
然而有這眼光和魄力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前期投入的鉅款,更是把所有人攔在門外。
如果朝廷願意出錢,到是有可能,再派個有能力又不貪,像陳景軒這樣的官員督促,還有一線機會。
可惜,兩位帝王都不會放心陳景軒再插手別的產業,因此這件事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因着這幾方面的原因,糧商會算是受到了朝廷的認可,屬於朝廷的編外部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因着這幾方面的原因,糧商會算是受到了朝廷的認可,屬於朝廷的編外部門。
而它做出的貢獻也不少,至少這一兩年,餓死的百姓越來越少了,就連受災的地方,也都能及時調撥到足夠的糧食賑災,甚少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但這還遠遠不夠,要是農民都當了工人,地裏荒廢了,光憑現在的糧食產量,還不足以支撐全大楚的糧食供應。
所以其他工廠建立的時間,必須往後延,等得糧食畝產取得突破性進展,少了大量農民,也不缺糧食喫的時候,才能大規模推行。
這也是目前成規模的紡織工坊和香皂工坊等,都只招收女性的原因,因爲她們原本就不算地裏的主力,尤其是女童和年輕的姑娘。
以往她們在家裏做家務或帶孩子,創造的價值有限,在家裏紡布,也遠遠比不上在工坊的效率。
現在把這羣人就解放出來,讓她們進入工坊,不僅不會對農業造成衝擊,還能讓百姓的生活更好,收入增加。
誰讓女性原本就是被束縛住的生產力呢,現在解放了一部分,自然是利大於弊。
另外,這也是蘇葉的有意爲之,其他很多工坊,都可以招收男人。
或者說男女都可以,那麼工坊主就會率先招男人,而排斥女人,這是固有觀念決定的,想要改變很難,除非實在沒人可造了。
而紡織這個行業,織布做衣服,天然就是女性的活,也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固有觀念,一開始就讓那些男人去紡布,他們肯定不會願意。
這樣一來,女工人率先崛起,有個十幾年功夫,觀念也就能順勢改變了,她們開始願意和男人一樣出去做工,而男人也阻攔不得。
畢竟誰家裏都不富裕,能有一人每月賺上幾百文,不讓去纔是傻子吧。
另外還有一個蘇葉沒想到的好處,那就是女人堆裏必定是女管事,畢竟現在男女大防比較重,讓一個男人來管理年輕姑娘們,任誰心裏都犯嘀咕,不如女管事來的放心。
而想當好這個管事,不認字是不行的。
於是形成了一種風氣,讓姑娘們去認字,雖然只是小規模的,但已經很可以了。
等到幾年後,認字的姑娘越來越多,別的工廠開辦起來,男女工人都招的時候,會認字的女性就能凸顯出來,獲得管理崗,而不全是男性。
這就形成了正循環,認識賺錢的女性越來越多,男性想把她們趕回家裏去,都不可能。
到時她再在朝廷設立女官,阻礙也要小的多,至少民間的百姓不在乎了,女管事都不少,那女官也是正常的不是嗎
考察完,蘇葉非常高興,這比縣試結果出來,她得了案首還要高興。
爲了以示公平,縣試前十名的試卷會被張貼出來,蘇葉的文章立刻被所有人看見,原本那些還有點不服氣的人,看完不由心神震盪。
原來這筆帖式和策論還可以這樣寫,好精巧的心思,讓人不得不佩服。
不要說同科考生了,就是那些已經過了童生試的秀才,都自認自己沒這個水平。
第二名的文章也不差,看得出來是前十名中非常優秀的存在,可放在蘇葉後面,就黯然失色了。
什麼叫碾壓式第一,這就是了
很多人都懷疑,這第一名不會是什麼七老八十的人吧
可看着也不像,文風雖華麗穩健,卻也盡顯鋒芒,不像考了幾十年才考中的人寫出來的。……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可看着也不像,文風雖華麗穩健,卻也盡顯鋒芒,不像考了幾十年才考中的人寫出來的。
大家不由好奇,到底是誰寫得這樣一手好文章
打聽之後,不由紛紛震驚,居然是一個才九歲的孩童,這麼小文章就這麼老道了
不敢置信可事實不會騙人,這就是一個九歲的孩子寫的。
同屆的考生只覺眼前一黑,有這麼個大才,別人還有機會拿第一嗎,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榜單前,一青年學子喃喃,“會是個小三元嗎”
“很有可能,”他旁邊的友人嘆息,“聽說是林家麒麟兒,我家怎麼就培養不出這樣才華橫溢的孩子呢。”
“別孩子了,想來他明年的府試和院試也不成問題,很快就要成爲我們的同窗了,”那青年學子道。
這兩人是往屆的秀才,目前在姑蘇府學就讀。
考中秀才後,就有了上府學的資格,因爲裏面的教習水平都很高,且是免費入學,朝廷還會發放俸祿,幾乎沒人會拒絕。
“我猜不會,就這水平,考鄉試綽綽有餘了,林家又不缺厲害的先生,聽說他還是林如海長子,那可是探花。”同伴不覺得府學的老師,就一定比得過林家的先生和林如海本人,實在沒必要捨近求遠。
事實上蘇葉也真沒打算去上府學,沒必要,她的學識足夠,就不必浪費資源了,空出位置給更有希望的人吧。
得知結果後,她就離開回揚州了,過完年再來參加考試也不遲。,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