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席捲江南
周茂林苦笑道:“我等之前背叛朝廷投靠了越王,爲的還不是避免戰禍。怎麼如今換了更加強大的燕軍前來府君難道想頑抗到底,要知道那樣可能會被滅族的。吳郡顧家在戰前就投靠了燕軍,如今顧家小子顧凱是吳郡太守。茂林此次前來就是怕府君你犯糊塗啊。燕軍五萬精銳即便是月昂十萬回援也奈何不了。”
陶應當然不是什麼貞烈之士,但要他就此拱手將金陵讓給燕軍又有點捨不得。周茂林無奈只好將顧凱的親筆信拿了出來,他原本想着依自己與陶應的關係能夠順利的說服他。
顧凱在書信中並沒有說燕軍如何厲害,而是闡述了自己上一次去薊縣的所見所聞,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北方兵強馬壯、政通人和,即便是沒有越王和司馬春造反,燕王一樣可以輕鬆跳翻整個大楚。
陶應還是有點不相信不過他也沒將話說死轉而對周茂林說道:“茂林兄,若本府開成投降,燕王可否承諾不動本府?”
周茂林搖搖頭:“府君糊塗啊,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你怎麼可以主動提出此等過分要求。若你能將城內一切安排好恭迎燕軍進城說不得皇甫將軍一高興就直接讓你留任了。但你自己是萬萬不能說這話的。”
“這……”
陶應還是有點不甘心,反抗死的是郡兵和城中世家的家奴,不反抗的話他今後可能沒機會繼續撈錢了。燕軍讓顧凱當太守是因爲顧家是江南大族顧凱本人又去過薊縣。可自己身後沒有強大的家族也和燕王系的官員從來沒打過交道。
見到陶應猶豫不決,周茂林也不想留在太守府等燕軍破城,而是匆匆離開去城內找相熟的人繼續遊說。
燕軍來得很快,中午時分就抵達城門外準備開始攻城,陶應想的是先看看剩下這半天燕軍的進攻情況再說,如果真如周茂林說的那麼厲害那麼自己連夜派遣人出城求和也來得及。
陶應顯然高估了自己和郡兵。皇甫弼親自率領四萬步兵下船之後立即組裝雲梯,接着就是和吳縣城外一樣的戰法,四千弓箭手一組在前鋪天蓋地的攻擊城牆上的守軍,三組過後,上百架雲梯靠在了金陵城牆上。丹陽都尉親自督戰,卻依然無法阻止己方的潰敗,在第一批燕軍攀爬上城牆扔出手雷之後守軍就崩潰了。他們無法理解敵人的弓箭爲什麼射程那麼遠殺傷力還那麼大,也無法理解這種震天響的雷殺傷力還是那麼變態。
在太守府等待消息的陶應並沒有等來都尉帶領郡兵成功抵擋住燕軍的好消息,反而是城內幾個世家聯合起來將太守府圍困了,接着就出現了和吳縣同樣的一幕,許多世家紛紛帶着家奴走上街頭迎接燕軍入城。
當陶應再見周茂林兩人的身份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爲曾經的丹陽太守陶應成爲了燕軍俘虜等待他的江海牢獄生活,而力勸其開門投降的周茂林卻從吳郡一縣令越遷爲丹陽太守。周茂林雖然沒能成功的勸說陶應,但金陵城內還是有許多的世家選擇了提前歸順,而今後丹陽郡的大量世家還等待着周茂林去說服。
燕軍短短三五日功夫連續拿下丹陽和吳郡,江南一片譁然。以前總是傳說北方那個額燕王能征善戰,沒想到這麼快就輪到江南要承受燕王的洗禮了。而會稽和豫章兩郡的官員和世家也坐立不安,一來燕軍佔據了江南最富庶的兩郡下一步可能就要對他們動手,因爲兩地都能通過內河乘船快速抵達。而遠在皇城的越王蘇浩依然沒能傳回來攻陷皇城的消息。
在焦急的等待中,會稽終於等來了皇甫弼的大軍,在接管丹陽之後,皇甫弼只留下五千重步兵駐守金陵,其他縣城全部是傳檄而定。在吳縣短暫休整之後乘船出長江入錢塘江在南岸登陸直奔會稽治所山陰。這裏曾經是蘇浩的發家之地但並沒有得到特別的重視,城內守軍同樣不足兩萬。皇甫弼給了城內世家一天的時間選擇,在抵達山陰的第二天對城池發起了猛攻。山陰城比吳縣和金陵城牆更短更矮,四千弓箭手方陣擺開直接覆蓋了城牆內外一百多步的區域,十幾輪箭矢落下去,城牆上下的守軍傷亡三四千,不等城內的世家有所行動就直接崩盤了,燕軍連攀爬雲梯的功夫都省了,幾架雲梯靠上去,然後順利地來到城內打開城門。
不過城內也有蘇浩的鐵桿支持者他們組織家丁試圖與燕軍展開巷戰,結果可想而知,重步兵層層突進,箭矢開道,所到之處基本上是敵人倒下一片己方毫髮無損。許多世家在親眼目睹了燕軍的變態防禦和犀利進攻之後選擇了歸順。
至於那些頑固支持蘇浩的人自然就被皇甫弼打入大牢等待慢慢審問。
皇甫弼也清楚如今的江南世家選擇歸順燕王只是暫時的,如果燕王將來在中原大戰中失利,這些歸順的世家中大部分會選擇跳反。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了在不同的勢力之間來回橫跳。
皇甫弼在山陰留下萬人,並沒有去清理周邊的縣城而是乘船回到了吳縣,現在他的任務基本完成,至於進一步進攻豫章,那需要看北方的戰事進展。因爲豫章有五姓七望之一的豫章費氏,他們是支持蘇浩的鐵桿,也是蘇浩前進基地,兵發壽春和江夏都是從這裏出發,所以豫章的防禦比較嚴密且世家不容易跳反。
江南三郡全部快速納入囊中也看呆了江南世家,這比當年越王造反的速度要快出好幾倍。而停靠在長江上的大船時刻警告着一些歪心思的人。皇甫弼和高修自然也沒有閒下來的道理,一面在吳郡訓練郡兵,一面讓太守顧凱在江南宣傳幽州和燕王蘇晨,讓江南的世家派人去看一看北方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