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摇摆的孙权
其实吧,东吴也沒有做好跟蜀汉彻底翻脸的态度,否则张昭就不会主动的,去跟邓芝說那些话了。
那不是摆明了告诉邓芝,东吴态度有了变化,从而让蜀汉那边有了防备嘛。
要是真的想翻脸了,能告诉你這些?!
张昭這样的老狐狸,怎么会不知道江东必然有蜀汉的细作,而邓芝也有足够的能力,把這個事情通過细作渠道传出去呢。
张昭這么做,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說,是替孙权在擦屁股。
自家的那個至尊呐,做起事情来,瞻前又顾后的,当年赤壁之战时,不想投降,但又不下定决心一战.如果不是周瑜站出来說服他,并且真的打赢了,哪有现在的东吴江山。
這点,张昭也是承认的,但张昭并不认为,自己当初在赤壁之战时主降的态度是错的。
只能說,从结果反過来看,当初张昭主张假投降以保全基业的做法,過于保守了,事实上曹操在平定河北后,他的军队确实已经到了周公瑾所說的强弩之末,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可那個时候谁又能先知先觉呢.连周瑜都是硬着头皮上的,战前可不知道能收获這么大的战果。
這次在对蜀汉的态度上,孙权其实又犯了老毛病了。
从天下局势看,如今已经是蜀汉强,而吴魏弱的情况了,因此,跟蜀汉保持距离,跟曹魏结盟,抑制蜀汉的进一步发展,是正确的。
但是,如今的天下局势,還不到赤壁之战时那样,蜀汉虽强,但也只是强了一点点,曹魏虽弱,但依然保留着精华的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
东吴呢,即使是孙权的内心也知道,如今的东吴虽然已经占据了青徐淮南等地,但陆战水平不足,导致了东吴再想往北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呢,张昭是认可孙权跟曹魏结盟,抑制蜀汉的扩张,同时争取時間内部发展自己的外交策略的。
但是呢,孙权对蜀汉的态度,始终是有点摇摆不定。
按理来說吧,既然已经决定跟曹魏结盟了,那么对蜀汉,肯定是要翻脸的.否则人家曹魏跟你结盟图的是什么?!
可连续三次偷袭江陵不下,一次被人家打的最后只能割地求和,另外两次人家有求于你,所以沒怎么跟你计较真要打起来,孙权真的很怀疑,自己现在占据的江夏,甚至荆南四郡,能不能保的住。
沒办法啊,陆逊要留在淮南,周瑜的病情始终反复无法痊愈,朱然多少還差点意思,对上自家那個妹夫的胜算,真的不高啊。
所以啊,孙权也很头痛,他既想要抑制蜀汉的扩张速度,同时又怕自己這边真的干不過蜀汉,反倒因为跟曹魏结盟,导致蜀汉把进攻重点转向自己,凭白给了曹魏休养生息的時間。
這次邓芝来访,孙权的這种矛盾心态,就体现到了极致。
一方面,他派出了周胤,专门去江陵迎候邓芝,另一方面,等邓芝到了建业,他又下令封锁馆驿,不让邓芝外出,以防邓芝得知自己打算跟曹魏结盟的消息。
可問題是,邓芝又不是傻子,他這么做,只会让邓芝更加怀疑。
而以蜀汉在东吴的情报網,很快就会把這种事情打探清楚,以邓芝的能力,你也根本不可能让他老实的呆在馆驿之内。
本来张昭還在想,用什么办法,能帮孙权把這事儿弄的完美一点,既能安抚住邓芝,又能从邓芝這边得到蜀汉荆州防备的情报结果邓芝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然后张昭就玩了這么一出。
一方面,张昭觉得,东吴跟曹魏结盟的事儿,根本瞒不住太久,這事儿早晚会被蜀汉知道.早一点和晚一点,根本沒什么区别。
所以张昭直接就借口辩驳邓芝言论的机会,变相告诉了邓芝,如今东吴的态度,已经变了。
另一方面,张昭也是在试探邓芝,通過邓芝的反应,来判断荆州是否做好了跟东吴翻脸的准备。
如果邓芝对张昭一通怒骂,出门后赶紧去拜访江东四大世家,又或者是回到馆驿内闭门不出,等待孙权召见那說明,荆州并沒有准备好跟东吴翻脸,现在邓芝還在寻求缓和两国关系的可能。
如果邓芝一言不发,拂袖而去,隔天就急着离开江东,回到江陵去,那就說明,荆州已经做好了跟东吴翻脸的准备,甚至有可能,会選擇先发制人,攻略荆南四郡。
真要那样,那就直接翻脸开战吧,反正也不可能再有挽回的余地了。
万幸,邓芝的应对,是第一种。
這也让张昭心裡有了底,然后赶紧进皇宫,见孙权,让他赶紧召见邓芝,安抚其心。
换句话說,其实邓芝還是让老狐狸张昭,给算计到了。
邓芝在离开了张昭的丞相府后,非常的着急。
一方面,他要赶紧把這個消息传递到江陵去,让张溪早有防备,防止东吴发动偷袭。
另一方面,邓芝立刻去拜访了吴中张氏的家主张温,希望通過张温联系到江东四大世家的话事人,通過他们,向孙权诉說利害,拖延孙权跟曹魏结盟的時間。
可,就在邓芝四处忙活着拜访“朋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通知,說是第二天一早,孙权就会在大朝会上召见邓芝,并且回给大汉天子国书。
邓芝当时那個意外的.他的密信才刚刚写好,還沒来得及联系潜伏在建业的大汉细作呢。
但不管如何,這是一個机会,一個正面說服孙权的机会邓芝不能放過,必须认真准备。
可就当邓芝准备了很多說辞,准备在大朝会上說服孙权,放弃跟曹魏结盟邓芝却发现,自己的說辞,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因为孙权压根沒提跟蜀汉翻脸的任何字眼,对于邓芝的责问,也只是搬旧词,說是先主刘备答应了他,夺了雍凉后交付荆州给东吴,结果现在蜀汉连洛阳都攻下了,却连江陵都不给既然你答应了却不给,那我自己去拿,合情合理吧?!
孙权這么一說,直接把邓芝给干不会了你家丞相昨天說的什么“天下疆土,有德者取之”呢?!
现在又绕回了老路,搬出這种扯皮论调出来,那邓芝岂不是又只能按照“湘水划界”的那老一套应对,最后变成了打嘴炮,最后不了了之了?!
而邓芝在朝会上,试探性的询问,北地曹魏和东吴的来往联络时,孙权也只是含糊的以北方疆界未定,两国商议疆界划分,故而彼此联络這样的借口给糊弄了過去。
邓芝那個纳闷啊.孙权在朝会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不像是要翻脸的样子。
所以.东吴的真正态度是什么?!
到底是要跟大汉翻脸了,還是說,其实那個“天下疆土,有德者取之”的态度,是丞相张昭的一家之言?!
邓芝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越想越觉得這裡面有問題差一点,就在跟孙权的应对中出错了。
好在邓芝也是一個才思敏捷之辈,這才沒有出丑。
等到拿到孙权给刘禅的国书,结束了朝会应对,回到馆驿细细翻看后,邓芝依然沒有摸到任何头绪。
国书很正常,就跟以往两国往来的国书差不多,孙权還是称呼刘禅为汉主,国书言辞中,并沒有任何要强调东吴正统的含义。
除了日常占刘禅便宜,以长辈身份自居外,你真的找不到這份国书裡,孙权有任何要跟大汉翻脸的意思。
但张昭的那個說辞,又是当着自己的面主动說起来的這事儿,总不能是假的吧。
总不能张昭那個說辞,只是老糊涂了瞎咧咧吧瞎咧咧都能這么引经据典的,那张昭未免也有点太厉害了吧。
這中间,大概率還是出了什么变故,导致孙权在最后做出了缓和两国关系的举动
但具体是什么,邓芝不清楚,但邓芝可以肯定的是,东吴的态度,确实是曾经出现過一定的变故也许不是变故,是真的变了。
甚至有可能,這封国书,不過是东吴用来麻痹大汉的缓兵之计而已。
不管怎么样,邓芝觉得自己還是要尽早的返回江陵去,提醒张溪早做准备。
现在邓芝的使命完成了,那就不需要通過细作通道传递消息了,毕竟细作潜伏不易,能不启用就尽量别启用。
再說了,细作通道的传递速度,未必有自己光明正大的从建业返回江陵来的快。
就這样,邓芝急匆匆的赶回了江陵,把东吴有变的情况,告知了张溪。
而张溪和王基听完了邓芝這次出使江东的见闻后,二话沒說,直接开始加强江陵的防御力量。
不管你东吴变沒变态度吧,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沒错的。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