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的重工業
然而,李巖又豈只是一名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之徒?他也許不能直接控制這些軍隊,但間接控制的手段也不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軍火供應。
瓊州,現在已經成了整個大明最大的軍火基地,瓊州鋼鐵廠也成了此時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廠,隨着黎人採礦人手每時每刻都在遞增,制約產量的採礦量也是快速增加,每年的鋼鐵產量都已經超過3萬噸,甚至達到了最大產能的三成左右,已經讓李巖喜不自禁了。
就拿早期的工業國英國舉例。英國冶鐵業在早期,主要採取的是以木炭爲燃料的生產技術。由於木炭產量的限制,導致產業規模始終無法擴大,至1720年年產生鐵只有萬噸。一直到英國的工業革命讓英國冶鐵業完成了從小作坊到機械工廠的轉變,英國生鐵產能得以快速提升,到1806年生鐵年產量達到26萬噸。注意,這還是生鐵的產量,鋼產量就更低了。
隨着瓊山縣城與廣州城牆加固工程的結束,對鋼鐵產量的需求表面上已經不再強勁。單純的農業用具與槍械生產,其實並不會消耗太多的鋼鐵。不過,有時候,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
李巖有一個一貫的心願,那就是將大明從農業社會帶入工業化時代。無可諱言,工業化會大量的問題,比如出現“城市病”,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住房緊張,失業人口增加,人羣聚集帶來的治安問題,讓人更容易焦慮等等;但是,總體而言,工業化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讓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將使得大明再次領先世界。
如此,李巖也算不辜負自己走這麼一遭。
李巖有感於目前形勢平緩,已經不需要自己繼續在廣州前線坐鎮,乾脆辭去了兵部尚書一職,回到了瓊州,試圖打造由自己一手主導的鋼鐵王國。
既然鋼鐵足夠,軍火供應規模隨着擴大也就成了必然。大明的昌化縣雖然被李巖分出去近四成的土地,但比起後世的昌江縣還是大了許多,最明顯的是,大明的昌化縣還含有昌化江南岸的土地。這樣一來,事情就好做多了。
李巖直接就將昌江的出海口作爲昌江新縣城的地點。與瓊山縣城首先有了城牆纔有城不同。新建立的昌江新縣城是沒有城牆的,只在昌化港等幾個港口建立了炮臺,還有一支兩艘艦船組成的艦隊長期駐守在這裏。這樣的一支守備力量,針對的還是小舢板組成的清軍水師。且不說清軍這樣的近岸水師能否抵達昌化,即使抵達了,也扛不住這樣的軍事打擊啊。
因此,當初李巖就將鋼鐵廠建在了這裏,距離現在雖然只有一年半的時間,但當初荒無人煙的昌化江出海口,在建立了一個鋼鐵廠後,很快就形成了一個超過千人的大鎮,這在農業文明時代簡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對於工業文明來說,聚集必要的人口與資源是必須的。
這批工人大多來自廣州當初自願來到瓊州的一些手工業者甚至小商家。他們原本就是熟練的初級工人,有一定的紀律性,再讓他他們在工廠上班,牴觸心理也不強烈。不過,李巖從來不會以道德約束所有的人,這一點,即使儒家的門徒都不能做到,更何況普通的老百姓。食、色,性也,孔子的這句話,李巖一向深以爲然。因此,李巖給予了這些工業相當高的工資。比如,一名熟悉鍊鋼流程,能夠主導鋼鐵生產全過程的、相當於生產主管的大師傅,李巖給予的工資是每個月35兩銀子,相當於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還多上不少。即使是普通的工人,也能拿到每個月5到7兩的銀子,同樣比普通農民的收入多上不少。因此,雖然國人傳統的習慣,依舊視土地如命,對於朝廷分配的土地從來不會主動放棄。但是對於購置更多的土地已經不太感興趣。因爲,家裏就這麼多人口,更多的土地已經無法自己耕種了。即使有僱傭短工的選項。但是瓊州是個新興的移民州府,人少地多,大家都能分配到土地的情況下,憑什麼要替你家打短工呢?畢竟,自己家的土地都伺候不過來。
因此,在工廠上班的人一般對土地都沒有太多的執念,反正,有了必要的田地能夠養活自己人口就行。至於富裕,還要依靠工廠,這就是工人的共識。而且,李巖考慮到現有的大明國情,還特意制定了農忙假,只要是農忙時節,都會放假,讓大家能夠分心二用,自然也獲得了這第一批近代工人的支持。
當然,有了這農忙假以外,李巖對於傳統的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與中秋,也都有放假,除了春節是十五天外,其餘節日都是隻有一天。除此以外,就在沒有節日了。不過即使如此,已經讓習慣一年忙到頭的漢人感恩戴德的了。
除了鋼鐵場外,李巖又陸續開辦了鍛造廠與加工廠,主要也都是打造軍械的,比如盔甲與槍管。不過這些,顯然並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李巖決定,開啓工業革命。當然,以此事的條件,只能開啓以蒸汽機爲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