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 下酱 作者:小二园 小二园) “你们這是?” 看到江敏回来了,那個男人神色放缓,說道,“你是江敏吧?打听到你的住址可不容易啊!” “找我有事嗎?”江敏一边开大门,一边问道,“這位是我大伯,我曾经跟你說的那位,在镇裡的食堂当大师傅的。” 這下子江敏想起来了,大开门,回头对两個人說到,“有事就在這裡說吧!我家的狗很厉害。”其实是家裡沒有别人,江敏不想让陌生人进门。但是态度是很好的。 “姑娘,是這么回事,我們镇裡過两天要来领导视察,我吃過你卖的鱼饼和鱼丸,味道不错,所以想跟你定一些。” 原来是這样,“好啊!你们要定多少,要鱼饼還是鱼丸,什么时候要?” “明天是周日,你赶完集就到我們公社食堂去,鱼要新鲜的,在那裡做就行了。给领导吃,一定要保证质量。”老师傅笑的很和蔼,当然,江敏笑的更和蔼,“要定的话,就定,我是不会到人家食堂去工作的。”江敏又不傻,眼下還沒有人会做鱼饼和鱼丸,自己垄断了市场,销售才好的,如果去了,不但自己的秘方曝光了,就连利润是多少都让人知道了,她宁可不去做。 老师傅完全沒有想到江敏的反应這样快,自己想先下手为强,都沒有机会,而且是直接拒绝了自己,這让他想得的种种后招都沒了用武之地。“呵呵,其实是這样的,我也跟人打听過你,說你做菜的手艺也是不错的,到我們食堂来工作吧!我给你办個临时工。” “不用了,我沒有這個兴趣。你买的话,我明天就送去,不然就算了。” “哦,那……這样吧!明天你给我送五斤鱼饼,五斤鱼丸。送到给钱。” “行,明天早上九点。如果在食堂找不到你,過了這個時間,我就当這笔买卖泡汤了。” 两個男人一愣,沒有想到江敏办事竟然這样滴水不漏,也就再也沒有什么话好說了。送走啦他们。江敏转過身,就看到肖冬兰站在他们家的院子裡张望,看江敏发现了她,就要开口询问。江敏头一扭,不给她這個八卦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江敏骑着车子到了向前镇的公社。食堂在后院,很容忍找,江敏了食堂,果然就见那個老师傅等着自己了。 “哎呀,江敏。你来了,东西都带来啦?” “是啊!对了,我還沒請问您贵姓呢?怎么称呼啊?”江敏不想得罪人,尤其是她還不想换個地方做买卖。 “你叫我老张就行了,张万有。” “张大叔。這是您要的东西,秤一秤吧!” “行啊!”老张穿着白色的制服。衣服上還有一些油污,但是显然已经极力清洗過了。他接過江敏递過来的东西,走到裡间去了,看来是称量去了。江敏站在外边等着,看着這生产队的大食堂,现在的食堂不是规模最大的时候,一般都是公社裡的职员来吃饭,有的时候還要找到领导,大厅裡摆着几张很大很大的圆桌,在空气中還能闻到油味。 不一会儿,老张出来了,手裡還拿着钱,“我秤過了,正好,這是给你的钱,我都给你算七毛一斤,一共是七块钱。” “行啊!”江敏笑呵呵的接過钱,說道“其实,我做着鱼饼鱼丸,用得還是你们镇裡水库的鱼的,你们那的水库产出的鱼就是鲜嫩,别的地方的鱼可就比不上了。” “真的嗎?”老头眼睛一亮,“当然是真的。”江敏笑得很真诚,之后,也不再說什么,好像自己說漏了嘴一样,赶紧离开了。 历四月十八、二十八到来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忙活着下酱的事。江敏自然也得会娘家去弄這個,說起下酱来,說道還挺多的。酱下的好不好,在于手法。有的人下的酱就不好吃,老有一种怪味;可有的人下的酱就是好吃,味道纯正。江敏下酱就是好吃,其实她也沒有啥绝招,一是看酱坯发的好坏;二是看水质,江敏家的水井就很好,隔壁单家的井和江敏家的井距离不超過二十米,可是水质就差了很多;三是豆和盐的比例要合适。最后一点很重要,就是养护管理,江敏做家事精心,這是谁都比不了的。 一大清早,江敏就到了娘家,拿出酱块儿,去掉酱块的外包的黄纸,将酱坯放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干净的杂质,然后将酱坯切成或掰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的地方,江敏家的酱缸一個村裡的大部分人一样,放到菜园子门口。为避免地气過于阴凉,酱缸底下铺了红砖。将适量的盐的比例用清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杂物,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的白布蒙住缸口。 這些工作,都是江敏一個人完成的,梁二珍带着儿媳妇就在旁边看着,說起来,梁二珍以前下酱的味道還可以,只能說一般,江恒水吃到了别人家的酱好吃了,经常跟人家要,弄得梁二珍這個一家之主很沒有面子。而李淑华就更不用說了,有一年的酱是李淑华下的,味道非常奇怪,弄得江家的爷俩一吃大酱就叹气。所以,在那之后,江家的酱都是江敏下,而且,江恒水非常严肃的吩咐,江家的其他女人不准插手。 下酱三天后,家家户户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钉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個来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打耙时,那真是“一家打耙四邻香,家家打耙香满村”。每次打耙两百下左右,不断撇沫儿,直到酱液表层沒有白沫为止。至于雨天给酱缸盖盖儿,晴天撤盖儿,也不能疏忽。坚持每天打耙,酱液会变得很细,等酱满月就可以吃了。這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就是酱液发酵過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秸秆或苇子编成大草帽形状,盖上既透气又防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