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不否認讀書是一條出路,但看透世事後也就知道,讀書不是一條唯一的出路,也不是最好的一條。諸多頂尖的科研人員,技術人員,高層領導人員,體制內穩定者,不可否認他們絕大多數是通過讀書而有所成就的,是通過讀書而有資格享受教育投資帶來的豐厚回報的。但我們也應該理性地看到,世界上優秀者與普通人的比例一般是2:8,資源、財富佔有比則一般是8:2,也就是說平凡、普通人是這個世界的多數,天生或後天成就的優秀者是十之一二甚至更少。
很多父母有望子成龍之心,並且把自己未能實現階層跨越的期望一同寄託在或許根本就平凡的兒女身上,且在社會侷限價值觀的引導下,不惜代價在單一教育方面託舉兒女,有少數人成功了,但大多數人都是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的。我所說的單一教育是常規的學校教育,加刻板的書本知識,其實多數人或許一輩子都沒機會接觸到更多實用的教育,比如領導藝術、管理藝術、口才、心理學、謀略、上層社交、市場分析、資源管理、職業技能等。人們更多的只是普及了一些基本的素質教育,認了幾個大字,會了加減乘除,繼承了一些俚俗諺語,學了一點點工作技能,僅此而已。而普通人一生所學頂多足夠謀生,並不能實現階層跨越,普通人的一生註定了付出大於收穫,除非他覺醒後接觸了原來不曾接觸的另一類教育,並恰逢好的機遇,才能完成蛻變。
XZ地區、XJ地區的牧民們一生應該不需要學太多的書本知識的,學好放牧的本領,再學點互聯網相關知識、學點駕駛技術基本就可以富裕了,動不動幾千頭牛羊還算少的,且不愁賣。一個一般的大學生,出來規規矩矩工作,勞碌一生的總收入,或許比不上牧民的一茬牛羊。所以我說,格局要打開,思想要發散,書要讀,理要信,但書不可盡讀,理不可盡信。書讀多了,理盡信了,人未必有靈氣,反顯得迂腐。所以自古有罵人用的“書呆子”、以及新近自嘲用的“孔乙己的長衫”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