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恢復高考,新的打算和決斷
嶽青梅說道:“要是這樣說的話,那就應該沒問題了。我爺爺花錢給我二爺爺蓋的房子,暫時用不上,我們兩個住進去豈不是正合適?”
“要是有了自家的房子住,可真就太自由了!以後咱們想怎麼睡就怎麼睡,想喫什麼就做什麼,再也不會有人在背地裏說閒話了。”
嶽文軒不知道女知青宿舍當中到底發生了哪些雞毛蒜皮的小紛爭,但看青荷高興的樣子,顯然是矛盾不小。
下鄉的知青都是些十幾歲的小女生,又是突然間從城市來到了鄉村,肯定有各種的不習慣和不滿足,相互之間有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嶽文軒支持兩個孫女搬出來住,倒不是因爲這點小事,主要還是考慮到她們喫飯的問題。
雖然幾個孩子一再的表示可以自力更生,但要是真得不到家裏的一點支持,她們恐怕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喫的好喫的有營養了。
嶽文軒不介意幾個孩子多付出一點辛苦,這也是對他們意志的磨練。但幾個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還要眼看着他們餓肚子,就沒這個必要了。
有了他的支持,幾個孩子如果是在知青大院生活,肯定也能比其他人生活的更好一些,但確實太不方便了。他自己有過這樣的體會,也就能設身處地的爲他們考慮的更多一些。
讓嶽文軒感到有些遺憾的是二弟家的院子面積有限,往西也只能多蓋兩間房,要是能蓋三間房就好了。
如果能蓋三間房的話,邵瑞康如果也想搬出知青大院,也就有地方住了。
他看向外孫,“瑞康,你是怎麼想的?是不是也想從知青大院搬出來?
如果你也想搬回家裏住,我可以在院子裏多蓋兩間廂房,就是不如正房住着舒服。”
邵瑞康趕緊搖頭,“我覺得和知青們住一起也挺好的,我這個人喜歡熱鬧,如果只是考慮住宿的話,倒沒覺得哪裏不方便。
也就是在一起喫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大家的條件不一樣,又只能用一口鍋做飯,確實有許多需要遷就的地方。
等青梅和青荷搬出來,我也可以來這邊喫飯,但平時睡覺還是在知青大院那邊。兩邊離的又不遠,就算是兩邊跑也挺方便的。”
嶽文軒對自己的這個外孫很瞭解,知道他確實是一個喜歡熱鬧的性子,也就不說什麼了。
男知青和女知青不一樣,不會計較太多,刨除喫飯的問題,如果只是在一起住宿,總體氣氛應該是歡快的,確實不容易鬧出什麼矛盾來。
定下蓋房的事情,三個孩子都很高興,開始嘰嘰喳喳的說個沒完,說的都是一些生活和勞動當中的趣事。
直到十點半鐘,在嶽文軒的催促下,三個孩子才依依不捨地返回了知青大院。
如今秋收已經過去,正好到了農閒的時候,天氣也不算冷,現在找人蓋兩間房正是最好的時機。
雖然沒有提前做任何準備,不管是土坯還是檁條都沒有,但嶽文軒手中有錢,足以解決一切困難。
只要他願意多加一點錢,多的是人家願意把自家準備的土坯和檁條轉讓給他。
嶽文軒自己出錢,文龍和文虎幫着操辦,沒用一個星期,兩間土坯房就蓋了起來。
房子剛剛蓋好,並不適合馬上搬進來居住,怎麼也得晾曬幾個月,才能搬進來,否則的話容易患上風溼病。
對於嶽青梅和嶽青荷來說,住宿的問題還能忍受,還能堅持幾個月。但喫飯的問題,她們卻迫切的希望得到解決,一天都不想多耽擱。
好在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剛剛蓋好的房子,雖然不適合馬上入住,但在新房子裏做飯卻是可以的。
嶽文軒給幾個孩子添置了全套的傢俱,尤其是廚房裏的用品,置辦的非常齊全。除了鍋碗瓢盆以及櫥櫃,他還特意給三個孩子添置了一口很大的木櫃。
雖然這個木櫃是二手傢俱,但特別的結實,就算再用上幾十年也不會出問題。
這個木櫃的用途很單一,就是用來裝糧食。以後嶽文軒給幾個孩子帶來的糧食以及其他副食品都可以裝進這個木櫃裏面,到時候加上一把鎖,就不用擔心別人看到了。
不管是蓋房子還是添置傢俱,都是很繁瑣的事情,嶽文軒足足在村裏住了半個月,這才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好。
在離開之前,他給木櫃裏面添置了足夠幾個孩子喫用幾個月的糧食和各種副食品。
辦好了這些事情之後,嶽文軒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有了他的這些安排,三個孩子頂多就是多受點累,不至於因爲喫飯和營養問題影響到自身健康。
嶽文軒陪伴了三個孩子這麼長時間,臨到走的時候,幾個孩子還是難捨難分。嶽文軒只能答應他們,以後有時間的話,會盡量多跑幾趟。
孩子們也答應他,春節的時候會多請幾天假,如果能請下假來,他們一定會在城裏多住幾天。
知青們剛剛下鄉,知青辦的管理比較嚴。再加上農村上工沒有休息日,基本上就是全年無休,他們哪怕離家很近,想要回家一趟也得請假。
進入七十年代,時間似乎變快了很多,眨眼間就到了七七年。
隨着高考恢復的消息正式公佈,全國的知識青年都陷入到了歡呼和振奮之中。
面對這個大變革,該如何做出選擇?這是無數個家庭,以及無數青年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歷史中的重要時刻,岳家的應對只是大時代、大變革中的一個縮影。
週日這一天,岳家的所有人都在糧食大院這邊聚齊。
邵瑞康、嶽青梅、嶽青荷這三個最早下鄉的知青,早在四年前就已經陸續回城。
今年已經二十八歲的邵瑞康,甚至已經在兩年前結婚,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胖兒子。
嶽青梅和嶽青荷的年齡也不算小了,一個二十五歲,一個二十四歲,就算是在城市裏,也算是年齡偏大的老姑娘了。
因爲回城的時間不是很長,兩個人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再加上嶽文軒的支持,兩個人也就一直單身到現在。
嶽文軒的孫子和外孫當中,已經有四個人結婚成家,除了邵瑞康這個二外孫之外,年齡最大的大外孫邵瑞健也已經結婚,已經二十八歲的大孫子嶽承東更是最早結婚的一個,如今孩子都已經有三個了。他唯一的外孫女邵瑞雲,也在四年前二十二歲的時候結婚,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孩子。
這幾年當中,下過鄉的孩子,除了邵瑞康、嶽青梅、嶽青荷三人之外,嶽青苗和嶽承亮也都有過下鄉的經歷。
今年二十二歲的嶽青苗是老二嶽鴻泰的二女兒,二十一歲的嶽承亮是老三嶽鴻民的大兒子。
他們兩個下鄉的時間不長,僅僅在老家岳家村待了三年,就找到機會返城了。
已經結婚的三個孩子,對於要不要參與這次的高考,都有些猶豫。畢竟他們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也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一旦考上大學,該如何安排家裏的事情也是一件麻煩事。
和他們的猶豫不同,沒有結婚的幾個孩子,都已經下定決心要參加這次高考。
畢竟這是他們多年的夙願,如今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必然要竭盡全力的去試一試。
全家人圍坐在客廳裏,嶽文軒首先說道:“終於盼到了高考恢復的這一天,咱們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好,必然不能錯過這次機會。
不管你們哪一個想要參加高考,我都會全力支持。如果你們有什麼顧慮也可以提出來,咱們全家人都會一起想辦法解決。”
嶽文軒的話音剛落,整個客廳的氣氛都變得熱烈起來。孩子們的臉上都洋溢着期待和興奮,彷彿已經看到了一條通往未來的光明大道。
“爺爺,我一定要考大學!”嶽青荷率先表態,她的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雖然我在農村待了幾年,但我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追求。這次高考,就是我實現夢想的最好機會!”
嶽青梅也緊隨其後,她握緊了拳頭,聲音裏充滿了力量:“對,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讓家人爲我驕傲!”
嶽青苗和嶽承亮也紛紛表示要參加高考,他們雖然年輕,但同樣懷揣着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姥爺,我也想試試。”一直默不作聲的邵瑞雲也開了口,她雖然已經結婚,但心中的夢想和熱情並未因此熄滅,“我知道這可能會對我的生活帶來一些影響,但我願意去努力,去拼搏。”
嶽文軒看着孩子們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龐,心中感到無比的欣慰。
他上一世是一名醫生,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多獨創性的成果。但他覺得最神奇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成果還是武老傳授給他的“開慧補神針”,以及配套的補神湯祕方。
經過他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開慧補神針的效果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用在未成年的身上,效果尤爲明顯。
這門針法的危險性很大,再加上他這一世並不是醫生,自然不會用到其他人的身上,也就只有自家的孩子才能受益。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