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誰又沒兩把刷子呢

作者:風逝
石申將自己諸多成果一一展示後,觀天閣內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隨即卻掀起了一股競相展示的風暴。

  憑心而論,石申的三大成果確實是驚豔之作,純以學術而論,可以讓他毫無爭議地拔得星官界的頭籌。可星官大會並不是單純的學術大會,政治意味日漸濃郁,此次各國都有權臣貴勳同來,更讓各國星官不敢輕易言服,就算心服也不能口服。

  如此一來,倒是白白便宜了楊華這個一心前來學習的人。

  以往的星官大會,並沒有多少人願意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除了與農業關係密切的歷法節氣上力求謹慎周全,其他方面大多隻是泛泛而談,基本不離前人典冊的範籌,大家放放水就算了事。是以像萇弘這樣“半路出家”的星官,也能靠自己淵博的知識獲得極大的尊榮。

  可魏國這次擺明了要爭星官界的老大地位,不論是爲了虛榮還是學術交流,各國星官都不敢再藏私了,紛紛拿出凝聚自己心血打造的成果。

  緊接着出場的自然是與魏國同爲霸主國的齊國。

  甘德年紀比石申略長,在此之前的名頭更不是石申可以比擬的。

  齊國的稷下學宮爲天下學宮之首,那可不是徒有虛名,天下的名家高士有過半都曾在稷下學宮駐留,或講學、或辯論、或開門授徒,其影響力遍及天下。能在這樣的環境裏立足,沒有真材實料根本就不可能。

  雖然受政治影響,但星官界以才能爲尊的傳統並沒有改變,連鄒衍那樣名傳天下的大家都沒能撼動甘德在齊國執掌星官的地位,只能黯然赴燕,便足以看出甘德在此道的過人之處。

  楊華此時已經收起飛舞的遐想,正好趕上甘德宣講自己的甘氏四七法。

  所謂的甘氏四七法仍然是歲星法的一種,與石申有異的是,石氏歲星法以角宿爲主要參照物,而四七法則以二十八宿爲參照物。

  楊華此時也是此道行家了,一聽之下便知道兩者竟然難分高下,若純以運用至出差錯的時間來看,四七法也與石氏歲星法不相伯仲。

  除了曆法不相上下,在天文觀測上甘德的造詣也不輸石申。

  雖然沒有像石申那樣製作出一張近四百平方米的星圖,甘德此行卻也攜自己最新制作的星表同來,交給各國輪流觀看之後,無不讚嘆不已,連石申也收起之前掩飾不住的得色。

  與石申相似,甘德也對五大行星有深入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仍然不在石申之下。

  到底身後有着稷下學宮的強大後盾,甘德一一展示自己的成果之後,石申此前的光芒頓時弱了不少。

  楊華此刻也才知道,爲什麼後人要把兩人的著作合在一起並稱爲《甘石星經》,雖然兩人的成果並不完全相同,可相似之處實在太多。若不是甘德早就是星官界名聲顯赫的人物,恐怕就免不了抄襲石申的嫌疑了。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

  大家看的都是同一片天空,繼承的又都是同一脈文化傳承,臨淄和安邑在緯度上差異並不大,同處黃河中下游,在物候、時令、氣溫等諸多方面並沒有多大差別。兩個水平相差不大的天文學家得到的結果自然也不會有多大差別。饒是如此,魏國和石申這次也是大出風頭了。

  魏國畢竟是後起之國,稷下學宮引領天下學術潮流上百年,任何一國在學術上不說趕超,哪怕只是追平,對於齊國來說也是極大的恥辱。

  齊國的霸主地位已經不再穩固,學術再受挑戰,這甚至會影響到天下大勢的走向。

  看着甘德絲毫無喜的嚴肅樣,不明究裏的楊華反而對他心生好感,相比之前石申毫無掩飾的炫耀之色,甘德這樣不驕不狂的學者作派更令他欣賞。

  輪在甘德之後發言的是鄒衍。

  本來按照國力來說,燕國是輪不到第三個發言的,不過鄒衍的名氣實在太大,五行論和五德始終說已經成爲各國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坐的星官都是鄒衍的“弟子”。

  如果不是政治因素作祟,讓鄒衍第一個發言也是理所應當的。

  不過鄒衍的發言卻讓楊華大跌眼鏡。鄒衍講的似乎與天文無關,而是事無俱細地將其這一年多來在燕國的種種以極爲平和的語氣道來。

  燕國國君是如何禮賢下士,對他又是如何禮遇,足足花了小半個時辰都在替燕國和燕君做形象宣傳。也就是他地位崇高,衆人不僅沒有絲毫的不耐煩,還多有隨聲附和。

  好不容易講完了這些,又開始講他在燕國的任職:司農。

  這是燕國新設的職位,相當於後世的農業部長。這就更令楊華沒想到了,鄒衍本身可是名滿天下的陰陽學大家,天文地理、曆法星相無一不精,如此禮遇他的燕國怎麼會給他一個司農的職位?

  這其實楊華的誤解。

  常人都知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禮制和戰爭是國家的大事,主管這兩種的官員在歷史記錄上也非常顯赫。但同時,在戰國時期,國之根本爲農戰也是列國共識,不要說商鞅變法的秦國將農戰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對其他各國來說,農戰的地位也是極爲重要的。

  農爲戰之先,農爲國之本,執掌一國農業生產的官員,其地位並不比軍隊統帥低,而當時地位特殊的星官,其服務的重要對象也是農業。只不過農業並不會像戰爭那般會引人矚目,相比之下平淡無奇,可供史官落筆之處自然極爲稀少。

  身爲燕國司農,鄒衍着手做了兩件事:一是重新堪定曆法,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像他這樣的大家也無法短時間內完成;二是在燕國一處叫寒谷的地方組織農業生產。

  聽到寒谷這兩個字,楊華這纔來了興趣。

  後世對鄒衍的記載多含有神祕色彩,《方士傳》中記載,鄒子居寒谷,吹律而溫氣至,而觳生,今名黍谷。

  一般人總以爲是鄒衍吹奏音律帶來了溫氣,讓一座冰雪覆蓋的寒谷變成了盛產黍的黍谷。如此神異之事,當然只會記載在《方士傳》這樣的書籍中,正史是不屑記載的。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