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9章 黑米藜麦

作者:小雀杏
吃完那疙瘩汤,济哥儿竟明显精神多了,主动抢過沈渺手裡的老丝瓜囊刷碗,沈渺沒忍住摸了摸他额头,竟然還真退烧了!

  惹得沈渺一时不知该赞叹赵太丞家的脚底贴敷如灵丹妙药,還是怀疑弟弟是被沈大伯一家饿成這样的。

  但退烧了总是好事,沈渺沒抢過济哥儿,只好让他刷碗。宋朝的洗涤剂主要是淘米水、草木灰、茶籽粉或是皂角,后两样大多是富裕人家用的。沈家遭了一回大火,草木灰倒是随处可见,济哥儿从烧塌的墙根底下抓了一把来,熟练地蹲在地上擦洗起来。

  反正也沒什么油水,基本一冲就干净了。

  沈渺便领着不肯放手的小尾巴湘姐儿将剩下的疙瘩汤盛进陶瓮裡,往顾家送去了。顾家后门开着,她探进去一看,院裡静悄悄的。她又叫了两声婶娘,也沒人应答,便只好先将东西搁在桌上,自個先回来了。

  回来后把济哥儿的药先煎上,沈渺先转到前头去看看情况。当初沈家的铺子租给旁人也是开食肆,因此前头仍旧是摆了五六套桌椅、一個柜台的格局,只是现在乱七八糟的。

  但好歹受灾程度比后堂轻多了,沈渺抚上被浓烟熏得又黄又黑的墙,敲上去還结实着,遗留的桌椅大多毁坏了,沈渺便绑起袖子,将這些烂木头拖拖拽拽,一趟趟运到后院,湘姐儿也跟着她干活,帮着抬木头。

  济哥儿刷好碗以后也加入了收拾的行列,沈渺赶不走他,只好给他指派一些轻省的活儿,比如撒水、扫地,又嘱咐他慢点干,多歇息。

  废了半個多时辰,总算收拾出来一個大概。沈渺累出了一身汗,站在变得空无一物的铺子裡用手扇风,稍作歇息。

  心裡却闲不下来,還想着后头修缮完好之前,可以先搭两张简单的床在這裡,再买一套桌椅,她与济哥儿、湘姐儿便能住在這裡,不用住漏雨在灶房了。

  汴京房价高昂,如后世的北上广,在外租赁房宅莫說一整套的小院,便是去那“楼店务”经营的外城杂院裡租一间房,也得半吊钱一月,哪裡经得起這样耗。

  沈渺如今身上只剩二十贯左右的家财,实在住不起。

  她又不想带弟弟妹妹回大伯那儿,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再接纳他们三人,与其看人脸色過活,還不如在自個家将就一段日子好了。

  沈济将灰扫成一堆,再用畚斗蚂蚁搬家似的运到后院墙角,回来时便发现阿姊的眼睛闪闪亮,好像一只正在巡视自己领地的大山虎。

  虽說以虎作比,有些对不起生得眉眼柔婉的阿姊。

  沈渺心中所想的也差不多了。

  她会努力挣钱修房子的,总有一日她要让沈记汤饼铺重新开张。

  正忙着,顾屠苏背着一大捆几乎要比人高的柴火进来了,手裡還拎着一只大冬瓜,竟气也不喘一下,声如洪钟:“大姐儿,我给你背了点儿柴火来,应当能用半拉月,对了,我家院子那锅杂菜面羹可是你送来的?味儿好极了,我娘喝了三碗才打住!”从门外探进头来,看见沈渺三人正忙着打扫,又一笑道:“我放下东西就来帮你。”

  沈渺瞪圆了眼:“這么多?怎好叫你破费?”

  說着便要解开腰间荷包取铜子。

  顾屠苏却已抢過济哥儿手裡的笤帚,還混不在意地拍拍胸脯:“我赶车去城外砍的,只费了两碗茶、一身力气,沒费一文钱。回头我去城外砍柴,都替你砍一些。”

  沈渺好生感激,忙道:“顾二哥帮衬良多,改日我安顿好了,一定叫上顾叔与婶娘来我這儿聚一聚,否则我如何過意得去?”

  “都是邻裡又一同长大,不要如此客气了。”顾屠苏咧嘴一笑,再不多說,回去推来了自家的板车,一趟趟帮沈渺把后院的烂瓦烂墙都推了出去,沈渺跟在后头帮着推车,回来时济哥儿和湘姐儿已经把落下的零碎捡拾干净、還拔了草,又把院子裡的地扫了一圈。

  四人一直忙到日头西沉,顾屠苏正帮忙把柴火劈了,又听說沈渺還想去街上的陶记木器铺买桌椅,又赶忙支应道:“你久不在汴京,因此不知,這陶记木器铺,前几日才叫人闹上门来,卖出去的木器皆为朽木,沒用两日便桌倒椅摇,实在不成器。老陶木匠死后,這小陶木匠酗酒成性,饮得手抖,手艺一日不如一日。万不要再去他家。”

  沈渺赶忙情顾屠苏帮忙推介,也不遮掩,和他說了不拘多好的手艺,要便宜结实的就行了,家裡三张口吃饭,她不能不俭省。

  顾屠苏温言劈柴的动作一顿,紧了紧斧柄,又往下劈开一截木柴,装若无意地问:“大姐儿……你不回金陵了么?”

  沈渺孤身一人回到汴京,巷头巷尾沒一会儿便传遍了,他娘午食還沒吃完便被其他婶娘叫去了,都围着问沈家大姐儿是不是来接两個弟妹回金陵的,還是荣家出了什么事。

  顾屠苏本不想学妇人般多嘴多舌,但心裡却也像猫爪似的,他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实在是想知晓阿渺会在汴京逗留几日。

  若非荣大郎从天而降,顾屠苏曾以为会是自己娶了沈大姐儿的。

  他虽仍在劈柴,却有些紧张地竖起耳朵,谁知便听见沈渺淡淡嗯了一声:“不回了,从此便是我們姐弟三人相依为命。”

  听到“相依为命”這四個字,背着沈渺弯腰扫地的济哥儿耳尖唯动,但他沒有回头,只是扫起地来更加用劲了。

  “大姐儿你……”顾屠苏先是吃惊,之后又冒出些不合时宜的喜悦,之后才回過神,更多了些揭了人伤疤的慌乱,“是…是我多嘴了,我实非有意打探!你那…你那官人莫非……死了?”

  沈渺愣了一下,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与死了也差不多了!嗐,這是說笑的,其实是我与他家义绝了。荣家那婆母嫌我是個不下蛋的母鸡,我嫌荣大郎是個二十几了還要和亲娘睡一屋的软蛋,便一拍两散了!”

  顾屠苏瞪圆了眼,這一番话裡每一句都如惊雷滚滚,叫他都不知道该先震惊哪一個:大姐儿和离了?大姐儿不能生育?什么?大姐儿那秀才官人竟然二十几岁与亲娘睡一屋?那大姐儿睡哪儿?睡中间嗎?

  不是,大姐儿怎能将這话怎能如此坦荡地說出口啊!

  “這這這……”顾屠苏最终只憋出来一句,“那荣家也太欺人太甚!”

  沈渺对荣家压根沒有半点波澜,耸耸肩:“不說這些沒意思的话了,天要黑了,白日裡实在劳烦你了,你别忙了,我一会儿自個收拾便成了,我一会儿再出去逛逛夜市去。”

  也是,他一整日耗在沈家,别叫人說了沈渺的闲话才是。顾屠苏只好将斧子别在腰上,把劈好那些柴堆在不会遭雨的廊下,又细细与沈渺交道:“金梁桥左岸有個穿得破破烂烂的老翁,每日都会担些板凳、衣杆来卖,但他其实是個老木匠了,家就在金梁桥边上,有许多木器堆放在家中售卖,還会替人打门窗、修屋梁,用的木料扎实,银钱也收得很公道,若是不求雕工,可以寻他采买。”

  沈渺将人送走后,站在只剩框的后门往沈家院子裡望去。今早看见的满地碎瓦烂木、丛生荒草已经一扫而空,虽然墙仍旧缺了大半,也沒了门,但此时此刻,西斜的黄昏照亮了半個院子,湘姐儿坐在廊下,歪着小脑袋望着一只翩飞的蝴蝶。

  沈济则回灶房捧出那熬了一下午的药,他盯着那满满一碗黑沉沉的药汁看了会,鼓起勇气仰脖子一饮而尽,但還是被苦得浑身一抖,将脸皱成了一团。

  她不禁弯起眼睛一笑。

  這空旷中,似乎渐渐有了生机。

  沈渺也有了干劲,进屋将自己那两箱行李也收拾出来,见箱子裡還剩半袋子黑米与藜麦,灶上還剩一点点山药,正好别浪费了,晚上就来包黑米藜麦山药包子吧。

  收拾的时候還发现自個刚到金梁桥时买的两個风车,忙活了一天给忙忘了,便拿出来给济哥儿、湘姐儿玩。

  湘姐儿高兴极了,举着风车在屋子裡跑来跑去,沈济面色古怪地望着自己手裡那三岁小孩才玩的风车,勉为其难地拨动了一下上头会转动的竹页。沈渺也尴尬了,她也不知道济哥儿性子這么早熟啊!

  她讪笑道:“你陪湘姐儿玩会儿,我去蒸些馒头来吃。”

  进了灶房,沈渺便又变得靠谱起来,她从容不迫地削山药皮、分别泡上黑米和藜麦,先将黑米放在研磨的钵裡捣碎,与面粉混在一起揉成面团,放在一边醒一刻两分时的面。

  她干起這些活儿来手脚特别快,又将泡出胚芽后的藜麦与山药一起放入钵中捣碎,再打入一颗鸡蛋继续捣成黏糊状,若是有芝麻,此时再往裡头加上些芝麻会更香醇,今儿便只能将就了。

  加上一些糖、一小勺猪油,這馅料便完成了。

  面团此时也醒好了,一個面团分出九個剂子来,将馅料包进去,隔水上锅一蒸,蒸的时候便冒出了满屋的甜香味,于是湘姐儿闻到了味儿,便直接举着风车蹲坐在锅边等着。

  她用嘴吹着风车,闻着香味直咽口水。

  沈渺都无奈了,這孩子怎么跟饿了三年似的?

  于是怀疑地问了问跟进来帮忙抹灶台、烧火的济哥儿:“湘姐儿小时候好似也沒這样馋嘴,你们在大伯家可有挨饿?”

  沈济抹完灶台,又帮沈渺洗陶钵:“湘姐儿自小吃惯了爹爹的手艺,后来爹爹走了,我們去了大伯家,因收着咱家的租子,伯娘沒敢在饭食上苛待,但她做饭好似猪食,实在只能果腹,谈不得好吃,我与湘姐儿便再也沒吃過這样的饭菜了。”济哥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沈渺,“阿姊竟不自知么?你做饭的手艺很有些爹爹的味道。”

  湘姐儿听了把头摇成拨浪鼓:“阿兄說差了,伯娘烧的饭,连伯娘家养的猪都不爱吃呢!”随后又想起晌午那疙瘩汤的滋味,又直点头,“阿姊烧的饭好吃极了!”

  沈渺這才恍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

  她将原身短短十八年的人生倒背如流,只为了不叫旁人瞧出端倪,往后能在這世道好好活一辈子。但记忆再清晰也无法切身品味到那儿时所怀念的滋味。

  沈渺其实并不知道叫济哥儿与湘姐儿记挂的沈父,他的手艺是什么味道的。她的一身厨艺,传承的自然是自己上辈子亲生父母和爷爷的手艺,或许這便是她与原身之间除了同名同姓之外的缘分嗎?

  說着說着,锅上的黑米藜麦山药包子也好了。

  黑米藜麦山药包是沈渺以前减脂期常吃的早餐。

  黑米醇厚、藜麦弹牙、山药细腻,一口下去口腔裡滋味的层次很丰富,又不甜不腻,全是食材天然所带有的味道。而且,低脂管饱!

  上辈子,因自個做饭把自個吃成個胖子的,或许也只有沈渺了。

  而且黑米和藜麦是两個沈渺特别喜歡的粗粮,黑米富含抗氧化花青素,藜麦则饱含蛋白质,山药健脾益胃,這仨加起来都对身体特好。

  湘姐儿是真不挑食,她吃什么都很香的样子,沈渺用自己干净的帕子给湘姐儿把包子下半截包起来,省得烫手,她便蹲灶台边,两只小手捧着跟脸一样大的大包子,一口一口吃得分外香甜,那腮帮子鼓鼓囊囊的,還让沈渺想起以前养過的小金丝熊。

  济哥儿仍旧是吃得斯斯文文,沈渺看他背脊挺直地坐着,用筷子夹着包子慢慢吃的样子,忽而想起来原身走之前,他好似已在私塾裡开蒙就学的,如今也不知還沒有念书?

  想到這一节,沈渺便问了一句。

  谁知济哥儿却像是被针扎了似的,耸拉下脑袋,好一会儿才說:“……我在刘夫子那儿打伤了海哥儿,刘夫子便不许我再去了,伯娘也打了我一顿,将我赶了出来。”

  沈渺挑了挑眉头。

  海哥儿是沈大伯的独子,与济哥儿差不多大。

  伯娘生了四個闺女才得了這么一個眼珠子,自小宠得呆霸王一般,又养得极肥胖,在原身的记忆裡,那也不是什么讨人喜歡的小孩儿。

  原身這個弟弟性子虽有些倔,但沈渺看得出他不是那等专爱淘气胡闹的小孩儿,定是海哥儿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才惹得济哥儿动手。

  沈济见沈渺沉默,以为阿姊生气,好几次抬起眼盱着沈渺的神色,手裡捏着還剩的半個包子都吃不下去了,可是想到海哥儿领头嬉笑他父母双亡,连亲阿姊都不要他……那些话依旧如刀子般在心间血淋淋划過,他說不出口解释的话,踌躇半晌只憋出一句:

  “阿姊对不住……”

  “不妨事,阿姊信你一定另有苦衷。”

  谁知沈渺与他同时开口。

  沈济怔怔抬头,沈渺便对他弯了弯眼睛,還伸手揉了揉他的脑袋:“别怕,回头咱们安顿好了,阿姊另给你找個书院读书。”

  說完,沈渺再不提了。

  济哥儿比同龄孩子敏感早熟,這個年纪的孩子也有自尊了,沒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她转過头望了望外头的天色,便三两口加紧吃完,嘱咐道:“阿姊一会儿還要去逛逛夜市,把该买的买齐,济哥儿你吃了药便带妹妹先睡下,都别跟着了啊。”

  湘姐儿闻言依依不舍:“我要跟着阿姊。”

  沈渺板起脸来:“不许,阿姊要买的东西多,不得空照料你,你在家陪济哥儿,他病着呢,你看着阿兄吃药贴脚,要听话。”

  沈济也說:“别给阿姊添乱。”

  湘姐儿见沈渺认真,顿时不敢多歪缠,却還是拉了拉沈渺的衣袖:“湘姐儿听话乖乖在家陪阿兄,阿姊也一定要回来。”

  沈渺缓了神色,弯腰抱住她:“阿姊真不会走了,放心吧。”

  又好生安慰了一阵子,還郑重地指派给湘姐儿看药炉子的差事,再交代济哥儿小心火烛,便挎上包出门去了。

  宋朝的“囊佩”花样百出,并非如电视剧裡那样儿只有包袱皮,沈渺也是来了大宋才知道,這后世那些所谓奢侈品包的样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人日常所用的“囊袋”上找到。他们有身上挂着的小荷包,也有大一些的斜挎包、单肩包、手提袋、双肩包,材质也从皮革到布料各色都有,還带各种各样的镶缀、绣花,古人其实很潮的。

  沈渺如今背的這個,便是原身珍藏了许多年的——有可调节肩带、可斜跨单肩两用,還是硬牛皮底,能承重不变形,上头是喜鹊报春的绣花缀绢,带流苏,做得格外精致,是原身爹娘为她置办的嫁妆之一。

  出了门,汴京夜市也是出了名的热闹,听闻有一阵子热闹繁华到连皇家仪仗都无法通過。后来朝廷不得已成立了“街道司”,穿着青衫子的厢军如后世“城管”一入夜便出来巡视街道、疏通交通,這才好了一些。

  今日随着夜幕降临,灯火照天,人声鼎沸,小摊儿也跟着复苏,担货郎沿门叫卖,瓦舍勾栏居多、商铺林立的马行街更是彻夜燃烛,将整條街都薰得一只蚊子都瞧不见。

  。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