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 44 章
一百五十两加上她自己赚的,就已经够开食肆,但是同样买不起铺面,只能够租,北街那边,光是一间房只够做点小营生的铺面都得一百五十两银子起步,想要开食肆,起码得两到三间大小的铺面,要是两层的小阁楼,价格更贵,所以也只能租,但是二百一十两银子,连东街西街那边的铺面也租得,到时候再去选地址就是,看看到底把食肆开在哪裡。
所以這一百五十两银子她会收下,等开了食肆开始赚钱,就能给原身的爹娘寄银钱。
等马六回去京城,還得帮她带信,让原身的娘不要在做绣活,绣活真的特别伤眼睛,按照薛氏這個存钱速度,只怕是沒日沒夜都在绣着,這样做绣活,一两年那眼睛就别想要了。
罢了,她還是写两封信好了,一封给原身爹娘,一封给原身的舅舅家。
娘家舅舅待她好,她自然也会有回报,要富就大家一起富起来!
她這两三個月也有偷偷练字,字迹跟原身写的倒也差不多了。
许沁玉把银钱收在袖中,笑道:“军爷,家裡的暮食刚做好,不如军爷一起跟着吃些。”
“好哇好哇。”马六咧嘴笑,笑完又挠挠头,“许小娘子要是不介意,以后就别喊我军爷,喊我军爷怪怪的,喊我六哥就成。”
至于他的名字为何叫马六,家裡穷,爹娘都是粗人不会起名,他上头還有五個哥哥姐姐,他排六,所以就叫马六,但是五個哥哥姐姐,就活下二哥跟四姐。
他二哥就叫马二,四姐叫马四丫。
他這种跟着陈副尉护送流放的罪臣犯人甚的,连正式的官兵都不算,俸禄不高,靠的就是路上犯人家属打赏,但路上也要花掉不少。
“那六哥进屋吃点。”
闻氏跟许沁玉引着马六进到厨房。
厨房的方桌已经摆着三道菜一大碗汤,光是闻见香味,马六都直吞口水。
他早上就吃了几個大肉包,有点沒吃饱,又硬生生啃了两個大馒头,這会儿早就饿了。
许沁玉就煮了一锅粳米饭,家裡還有些奶馒头,她知道马六饭量大,就把奶馒头热了,菜也不够,又从木桶裡捡了二十来块腐乳,她做的腐乳细腻柔绵,香味扑鼻,只是普通的咸口的,沒有裹茱萸粉,也沒有那么齁咸,但是却特别香特别下饭。
其实要是有正宗的辣椒就好了,茱萸做菜的话,味道到底還是少了。
马六也不跟许小娘子客气,接過碗筷吃了起来。
那道腊肉炒春笋,腊肉吃进口中油脂嘣出,却一点都不腻人,春笋更是脆生生的還有吸满了腊肉的肉香跟油脂,吃起来又鲜又香。
韭菜炒河虾,小河虾一点腥气都沒有,肉质紧实,韭菜鲜嫩爽口。
香椿炒鸡蛋,清香扑鼻鸡蛋嫩生生的。
那個霉豆腐也很下饭,跟他之前吃過的霉豆腐一点都不一样。
他吃過的霉豆腐齁咸齁咸還很干,半块豆腐就能下一碗饭,都是穷苦人家舍不得买菜吃,买来配豆饭豆粥吃的。
可许小娘子做的這個霉豆腐入口细腻香味扑鼻,也不会齁咸,他一口能吃半块霉豆腐,再咬上一大口奶馒头,简直绝配。
三鲜汤也是很鲜,不知加了什么,還特别稠,口感滑嫩。
這味道比流放路上吃得還要香,好吃到想让马六流眼泪,怎么许小娘子做的饭食能香成這样。
饭自然不够吃,好在還有奶馒头,剩下的奶馒头也都被马六就着木桶腐乳吃得干干净净。
那二十块霉豆腐,他一人就吃了十来块,实在香得很。
看着桌上干干净净碗盘,马六挺不好意思,還想帮着许小娘子洗碗刷盘子,却听见许小娘子问他,“六哥,你什么时候回京?”
马六道:“跟老大约的明天晚上暮食在码头碰面,到时候直接坐商船回去。”
许沁玉思忖下說,“六哥,那你晚上先寻個客栈住着,明天早上過来吃朝食,我想给我娘跟舅舅写信,到时候六哥帮我带回去。”家裡女眷多,男客肯定是不能随便住进来的,她打算帮马六找個客栈住着。
“行。”马六一口答应下来。
他晚上就在北街那边找了個客栈住下,也不贵,三十文钱就能住大通铺。
本来许小娘子想帮他付钱的,他沒让,吃了這样美味的一顿暮食,他哪裡好意思让人小娘子给他付钱。
许沁玉晚上就给原身的娘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原身的娘薛氏,一封让薛氏交给娘家兄弟。
她本身就是魂穿原身,连原身的记忆都继承了,所以字迹也都记得,一开始写起来就有五六分相似,练了两三個月,已经很什么区别。
给薛氏的信自然是說她收了這一百五十两的银票,打算开個食肆,還让薛氏不要担心她,說她做的吃食很美味,以后开食肆能赚大钱的!赚了大钱就让马六给他们送银钱,信中自然還提了让薛氏不要再做绣活,還让薛氏莫要在给她送银钱,要是再让马六给她送银钱就要生气的,還說她写的另外一封信上是一些吃食的配方,专门给舅舅的,让舅舅照着上面的配方来,可以把茶摊改一下。
其实她知道這封信给薛氏,薛氏也只会觉得她开食肆不太稳,還会继续做绣活存钱给她。
但只要把配方给了舅舅,舅舅赚了钱,薛氏就知她說得是真的,自然不会继续做绣活。
写好两封信,许沁玉又取了另外张宣纸,在上面把木桶腐乳的配方给写了下来。
這张配方是给马六的,她记得马六家中也不富裕,以后跟原身的爹娘通信還要多多依仗马六,這個配方自是赠与马六的。
如果能把這個木桶腐乳做起来也能赚不少钱的。
腐乳不仅能下饭,有时候炒菜煮菜一些调味都要用到它的。
把两封信封好,次日朝食,许沁玉特意做了江米肥肠给马六吃,她用了三副肥肠做了不少,剩余的也让马六带過去给陈副尉和其他官兵吃。
昨天晚上,她就去寻田屠户,多买了三副下水,所以今日三副肥肠做了江米肥肠,另外三副继续卤好后交给成哥儿,让成哥儿早早的就送去田屠户家中。
把两封信交给马六,又把木桶腐乳的配方给了马六,說是赠与他家的,可以做点小营生。
马六结结巴巴道:“许,许小娘子,這,這個配方肯定很值钱,给我作甚。”他也知道這样的霉豆腐是独一份的。
之前许小娘子在流放路上教他做的几道菜,他就记下,偶尔他回去,娘還会做了给他改善下伙食,但做出来的味道跟许小娘子做的沒法比。
至于那道冬笋炖腊肉的进升菜腌笃鲜,他老娘是怎么都琢磨不出来的,工序和配菜都太繁琐。
他家沒啥有厨艺天赋的人。
许沁玉笑道:“以后還要仰仗六哥帮我给爹娘递信送东西甚的,六哥别担心,這個木桶腐乳不需要什么厨艺,严格按照我上面写的配方来做,這门营生還是能做的。”這個木桶腐乳只要掌握了配方的确是很简单的。
至于這门营生能做多大,就看马六的家人有多大的心。
马六最后還是收了配方,他還郑重地给许沁玉鞠了躬,喊了句小师父。
许沁玉笑道:“這哪裡算什么师父。”
等马六带着江米肥肠,两封书信跟木桶腐乳的配方過去码头。
小师父說這叫木桶腐乳,等回去后,他让娘做了试卖,也叫木桶腐乳,就不跟别人家一样叫霉豆腐了。
那江米肥肠自不用說,得到所有同僚的夸赞,都說从未吃過這么好吃的肥肠,竟不知道肥肠還能做出如此美味,每人分得两截就沒了,吃得意犹未尽。
随后,马六同陈副尉一行官差乘坐上商船,不過五六日的時間就回到了京城都旬。
而马六也沒耽误,立刻過去德昌侯府给二房送信,這次那门房虽然依旧沒甚好脸色,进去通禀了声,德昌侯老夫人上次被马六言语讥讽一番,自是不会自讨沒趣地见他,让门房领着他過去二房。
薛氏见到马六,脸上对女儿的挂念遮都遮不住,领着马六過客堂,又让丫鬟奉了茶水果子上来。
马六回京连口水都還来得及喝上,薛氏让丫鬟上的是解渴的饮子,他一饮而尽后笑道:“夫人别担心,许小娘子在边城過的很好,那一百五十两的银票她已经收下,說是准备开食肆,還写了两封信给您,不過其中一封信是给夫人您娘家兄弟的,让您看了信后做决定。”
他說完,从怀中掏出两封书信递给薛氏。
薛氏接過,见其中一封上写着母亲亲启,另外封信上写着舅舅亲启。
她急忙拆开女儿写给她的信,是女儿熟悉的字迹,光是瞧见女儿熟悉的字迹,薛氏已经忍不住想流泪,她红着眼看着信。
玉姐儿很担心她,让她不要做绣活,還說自己每天光卖吃食,一個月都能有二十多两的收入,說是开了食肆后会赚得更多,所以让她不要做绣活,還說不要给她寄银钱,就算以后给她送银钱她也不会收的,又說等食肆赚了大钱,就让马六给她送银钱,她来养活她跟爹爹和栎哥儿。
“這孩子……”薛氏笑着擦了擦眼角。
又忍不住嘀咕,“现在就卖卖吃食,一個月真能赚二十多两?”
马六听见,在旁边立刻說,“夫人,您真得不用担心许小娘子,她做的吃食,哎哟,您是不知那叫一個美味,說真的,我也沾我家老大的光在京城大酒楼吃過一两顿,根本就比不上小娘子做的,她一個月就是卖卖鱼跟卤肥肠,就赚二十多两呢,這要是开了食肆肯定会更赚。”
薛氏沒亲眼瞧過女儿赚钱,還是不太相信。
她知道女儿的手艺,女儿的确会点厨艺,但說比大酒楼的厨子還要好,她觉得好像并沒有。
女儿给她娘家兄弟那封信,說是写了些吃食的配方,可以让舅舅把茶摊换一下,她犹豫了下,還是打算明日回娘家一趟,把信交给娘家兄弟,等他看過,让哥哥自己做决定,要不要试试女儿說的這些。
自然,她沒看過女儿给娘家兄弟的信。
薛氏看完信,就跟马六道谢,還从身上摸了些碎银子想要酬谢。
马六自然不要,起身說,“夫人,這使不得,其实许小娘子给了我一道木桶腐乳的配方,等我回去就让我娘试着做做,以后也做点小营生,指不定能赚不少呢,所以以后夫人有什么要我带给许小娘子的信,尽管开口,可千万别给赏钱。”
他其实想着,這個木桶腐乳一個月能多個一二两银子的进项都算不错,哪裡還好意思要薛氏的赏钱。
马六說完,大概怕薛氏還要给赏钱,就一溜烟的跑了。
薛氏哭笑不得。
次日,她就回了娘家一趟。
薛氏娘家也在京城,不過距离德昌侯府有些距离,坐马车都要小半個时辰才到。
平日出门坐马车還要同德昌侯老夫人說声。
德昌侯老夫人本来想问问儿媳回娘家作甚,有事沒事少回娘家,但想着老三同她說对二房好些,她便也沒說甚,挥挥手就让车夫去驾车送儿媳回了娘家,不過最后還是忍不住唠叨了一句,“早点回来。”
薛氏应了声,就带着小丫鬟出门。
薛家住在城南的上坡巷。
之所以叫上坡,自然是进了巷子就是一條上坡的路。
薛氏的娘家兄弟叫薛良,娶妻石氏,育有两子一女。
长子薛淮,娶妻张氏,生了個女儿薛圆圆。
女儿薛箐只有十三,次子薛涧,今年才八岁。
薛氏的爹娘前几年都已经相继過世,家裡就剩薛良,還守着個茶摊,茶摊也只有一间铺面大小,是薛家老爹留下来的,之前薛家老爹也是個举人老爷,原本指望着长子科举,但长子不是学习那块料,薛老爹沒办法,也不能强求长子读书,就早早置办了這间铺面留给儿子,以后至少能养活自己。
薛氏到了上坡巷的薛家,只有薛箐在家,薛箐瞧见姑母,问了声好,又抿了抿唇,告诉姑母她爹娘都在茶摊上,大哥大嫂也抱着圆圆在那边帮忙,弟弟薛涧還在学堂。
薛氏跟薛箐說了声,這才又過去兄长的茶摊上。
薛箐生的眉清目秀,仔细看眉眼跟许沁玉還稍微有两分相似,看着姑母离开,薛箐抿了下唇又叹了口气。
她知道爹把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姑母,让姑母给边城的表姐送去。
表姐小时候经常来家裡玩,她跟表姐感情也很好,小时候還经常一起玩過家家,做饭吃。
只是一百两,真的好多哦,家中這些年全部的积蓄了,她倒也不是舍不得,弟弟還在读书,每年束脩费都不少,她只是怕爹娘太辛苦,表姐在边城,肯定過的辛苦,也需要银钱傍身……
娘前些日子一直跟爹闹,都過去几個月,娘对爹還是沒甚好脸色。
娘也不是那种坏心眼的人,就是觉得爹爹给的太多,哪怕给個一大半。薛箐又忍不住叹气,赚银钱真的好辛苦,她又什么忙都帮不上,也就做饭味道還成,平日摊位上有爹娘和哥嫂,她就沒必要過去,就是在家做好朝食暮食。
她也真的好想自己可以赚银钱,這样不仅能改善家裡面條件,每年還能给表姐也寄些银钱。
…………
薛氏又過去兄长的茶摊。
薛良的茶摊在南城這边的集市上,這边還是很热闹,集市虽然不算大,但也五脏俱全什么都有,茶摊,食肆,客栈,酒楼,布庄首饰铺子各种吃食铺子等等,附近還有個夜市,新帝跟伏太后大赦天下,也沒有宵禁,平日基本都是亥时末才收摊回家。
薛良的茶摊不大,裡面就摆着三张桌子,外边支起個油布棚子,下面也摆着两张桌子,茶摊后面還有個小院子并着小厨房,水井也有一口,铺面虽小,但该有的都有。
平日喝茶的人不多,但薛淮会說故事,讲的故事动听,来喝茶听故事的人不少,薛良又会做点吃的,卖点他炒的干货,瓜子花生,還有些干果蜜饯,配着茶水吃,再听着故事,故此生意還算不错,一家几口忙活着,一個月也能赚個二三两的银子。
现在正好晌午,沒什么生意,都是下午晚上生意较好。
石氏這会儿正蔫头巴脑的呆坐在茶摊门口发呆着,她還在心疼那一百两银子,她也跟丈夫吵了几架,她不是說不肯给玉姐儿钱,至少留個二三十两,再過些日子,涧哥儿又要交束脩费。
她是個爆脾气,跟丈夫吵了快一個月,丈夫也同她认错,說自是心疼外甥女,边城太苦太苦,還說竖王被抄家,肯定沒银钱傍身,不多给玉姐儿点,玉姐儿怎么活。
她也心疼外甥女哇,玉姐儿小时候经常来她们家玩的,也算看着玉姐儿长大的。
其实這事情已经過去三四個月,玉姐儿出事一個月后,丈夫就把家裡所有的积蓄都送去给了小姑子。
但她一想起来還是来气。
這三個月倒是赚了几两,那也不够给涧哥儿交束脩费。
正呆呆的想着,石氏抬头,瞧见小姑子過来了。
瞧见薛氏,石氏本来想甩脸子,可瞧见薛氏比玉姐儿出事前瘦了不少,脸颊都有些凹的,整個人气色有些差,她這脸子就甩不下去了,走過去把人拉到茶摊上坐下,板着脸问,“你過来干啥。”
石氏知道玉姐儿才出事时,小姑子還大病一场,差点沒熬下来。
想到這裡,又见小姑子瘦瘦得样子,石氏突然就想通了,家裡银子给玉姐儿便给了吧,至少他们全家人都還在一起,都還活得好好的,怎么都比小姑子跟玉姐儿的情况好。
看看玉姐儿多惨,好好個姑娘說被替嫁就替嫁流放了。
石氏叹了口气,进屋拎了壶茶水出来给小姑子倒上。
薛氏笑道:“嫂子,大哥可在家?”
石氏道:“他在后面忙着。”想了想,她又忍不住问,“你家玉姐儿如何了?银钱可送到了?玉姐儿在边城跟竖王一家過得怎么样?竖王他们家对玉姐儿好不好?”
薛氏笑道:“前几日已经托人把银票都送到玉姐儿手中去了,玉姐儿還回了信,說是要开食肆呢。来送信的马六還說竖王一家对玉姐儿很好,玉姐儿做吃食,她婆婆就帮着洗碗刷锅子其他什么活儿都不让玉姐儿沾,小姑子对嫂子也是很亲昵很依赖的模样。”
石氏听了心裡终于舒坦不少。
但想到前面那句,忍不住說,“你家玉姐儿开什么食肆?”
就玉姐儿那点子厨艺還是跟着丈夫学的,她丈夫那手艺想开食肆都不太成,玉姐儿這也太胆大了吧?不会把点银子全都给折腾进去赔完了。
薛氏不想灭女儿的威风,就說,“马六說了,說我家玉姐儿做的吃食很美味,比京城酒楼的大厨還厉害。”
石氏古怪得看了小姑子一眼,不信她的话。
薛氏這才道明来意,“对了,我是来给大哥送信的,是玉姐儿给他的信,說是给了些配方,你们瞧瞧看。”
玉姐儿给大哥的信,厚厚的一封。
薛氏把信递给嫂子,石氏不认字,就過去后院把信给了薛良。
薛良正在后院炒瓜子,石氏把信递给丈夫,“玉姐儿给你的信,小姑子也来了,在前头坐着。”
薛良急忙把锅端下来,這锅瓜子已经炒好了,他拿着信過去茶摊门口,果然瞧见妹子坐在门口,穿着個褙子都显得空荡荡的,還是瘦瘦的。
其实妹妹這会儿比之前胖些,玉姐儿才出事他给妹妹送银钱的时候,妹妹脸色都是灰白的。
“哥。”薛氏喊了人。
薛良点点头,在长凳上坐下,顺手拆开外甥女写给她的信。
他還忍不住问了句,“玉姐儿给我写信干啥,咋還這么厚一封?”
他刚說完,就见到见到信中的內容。
“舅舅见信好,谢谢您让娘给我送来的一百两银子,很是及时,我打算开家食肆,有了舅舅您這一百两刚好够的,正好我研究出不少吃食,舅舅可以试试把茶摊换换模样,平日卖卖烧烤,配些酒水跟饮子,再有几月便该热起来,還能配上冰碗跟冰饮子跟各种凉菜凉面卖。”
下面就是玉姐儿写给他的配方。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