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搬家 作者:大熊不是猫 好书、、、、、、、、、 富贵不還乡,如锦衣夜行。 沈光林买到房子的喜悦第一時間就要找人分享,不過他找的不是妹妹李莉,而是小姐姐李蓉。 毕竟,妹妹李莉对物质條件并不在乎,虽然牛肉她也沒少吃。小姐姐就不一样了,总是她在抱怨沈光林的房子太小了,不是生活中预期的样子。 “小姐姐,我在水磨胡同买了個院子?” “买就买呗,跟我說干啥。” 小姐姐正在宿舍裡弯腰炒菜,后背腰线那裡露出一條洁白,似乎還能看到两個“腰窝”,哎呀,又口干舌燥了。 春天是思春的季节,罪過,罪過。 “我說我买了一套房子你咋不为我高兴呢?”沈光林很疑惑,房子不一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安居乐业的大事嗎,她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你买房子关我…你說啥,你买了個房子!在哪?你终于知道你的狗窝小了呀。”小姐姐也是后知后觉,這才反应過来沈光林又添置了一件大宗商品。 “不对哎,沈光林,买房子要不少钱吧,你哪裡来的钱?”小姐姐看样子也不傻,她知道组织给了沈老师一些钱,可是,那些钱干不了這么多事吧。 沈光林当然想過這個問題。 于是,他从书桌裡拿出一叠帮其他老师翻译的论文,“看到這個了沒?這是收费的,我修改翻译后投递到国外的刊物,這玩意就可以问老师们收钱了。” “稿费?” “嗯,也可以說算是吧。” 沈光林不好解释怎么回事,毕竟靠吃拿卡要赚钱的方式并不光彩,小姐姐能够理解并自行脑补那就最好了。 “哦,那沒事了。” 小姐姐很平静的接受了這件事,似乎,有了稿费能够支撑买自行车买电视买冰箱买房子,這一切都是应该的。 “不是,小姐姐,你咋不接着问了呢?”沈光林還准备了其他說辞呢。 “我问啥呀,问你拿到的稿费是多少钱嗎?我才不给你這個显摆的机会呢,实话告诉你,我妈妈有個好友叫做刘绍堂,去年刚平反,他就是個作家,写稿子收入高這個事我是知道的。” 李蓉說的這個刘绍堂确实是一位很有名的荷花淀派作家,号称“大运河之子”。 他曾经在1960年以前发表過4篇文章,共得到稿费18000元,很是烧包。 有钱了之后他立刻就花2500块买了一处毗邻中南海的院子,跟他小說裡写的一样:“住房五间,厨房一间,厕所一间,堆房一间,并有五棵枣树和五棵槐树。” 后来,他還曾经喊出過“为三万元稿费而奋斗“的口号,然后就被打倒了。 作家么,大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直到去年他被平反为止,這么多年颗粒无收,手裡的存款竟然還有2300。 這位奇人沈光林真想认识一下了,而且听小姐姐說他现在還是《京城文学》的编委了呢,光林哥也可以向他投稿的。 沈光林确实写了不少文稿,可惜都是英文版的,投稿不仅沒钱拿,有些想出版還要自己掏钱。 這個事情就不仔细說了,李蓉能够自行理解不去追究就好。 那套房子是腾空出来了,不過還需要修缮。 沈光林又留给苏有朋1000块钱用于修缮,应该足够了。 买六套房共花费人民币不到一万元,哎呀,现在房价真便宜。 不過,现在的钱很重要,還是一定要忍住,手裡的美元已经不到三万了。 搬家之前,李蓉小姐姐当然是要過去实地考察的,她决定也要有一個属于自己的房间。 至于为什么,這谁知道呢。 哎呀呀,急迫的心情简直一刻都等不了。 虽然学校距离新家距离不远,但是自行车仍然得派上用场。 春日昭昭,柳絮纷飞,一对自行车上男女的欢声笑语就是整個春天。 新房子很快就到了。 “這么大嗎?”小姐姐表示很惊讶,這可比她家的那個二层小楼面积大多了。 “那是,房间多才好住人啊,我還可以生一堆孩子,每個孩子一间房。”沈光林对自己的第一套房子還是很满意的。 “你媳妇怕不是母猪哦。”小姐姐笑了。 “你不能這么說妹妹。” “滚!” 把自行车丢给李蓉扶着,沈光林上前就去推大门: “叮叮叮咚,欢迎光临!” 很尴尬,跟随着开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腐烂的恶臭气息,這是一种别样的热哄哄的臭味。 這股味道就是从院子裡传出来的,就好像专门来迎接他们的一样。 這是什么味? 沈光林带着李蓉进到院子裡,四周一看,這個院子跟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中间的两座假山還是在,枣树,石榴树也都得以保留。 不過,原来院子裡那些杂乱无章的地面都被收拾干净了,還用條石圈起来。 原来,是黄牛哥小苏带着另外两個年轻男子正在刨地,整個院子大概分割成了四五块大小不一的地块,其中每一個地块裡都有一個粪堆。 臭味就是从這裡发散出来的。 “你们在干什么?” “你们在种菜呀!” 沈光林和李蓉同时发出了惊呼。 這就是有生活体验和沒生活体验的差别了。 沈光林虽然是农村户口,家裡有房也有田,风景乐无边,但是他从来沒有干過农活,完全就是城市裡长大的孩子,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的区别。 李蓉从小就是城市户口,也算“锦衣玉食”。 但是老李家也有自食其力的部分,因为她家楼下就有一块菜地。 在這裡,无论老李還是宋阿姨,无论李蓉還是李莉,他们都是要干点农活的。 自己家裡种的菜,吃起来更加香甜。 因此,李蓉看到菜园子自然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苏有朋這是個什么情况?不仅会做黄牛,会做房产中介,现在竟然還会种菜? 要不,你做主角算了! 看看,名字起的也牛逼,按照這個名字的发展轨迹,再過8年就可以组团出道成名了。 苏有朋确实会耕作技能,毕竟他作为知识分子下乡那么多年,要是再学不会种田的话早都饿死了。 下乡青年的苦,谁受谁清楚。 “沈老师,小嫂子,你们来了。” 苏有朋和另外两個小伙子正干的热火朝天,他们进来的时候正咔咔拿着镐头刨土呢。 “我說小苏,你說话就說话,不要给人胡乱加称谓,要是实在不知道该叫什么,你可以叫我名字,蓉蓉你可以叫她姐,毕竟我也是叫她小姐姐的,其他的称谓不要乱喊,因为我将来還是要...” “闭嘴!”李蓉沒有制止刚才苏有朋的话,反而不想让沈光林继续“胡說”了。 “沈老师,我今年都已经28了,我看蓉蓉姐都沒過20,我這样叫她姐,這不合适吧。” “行了行了,你爱咋叫就咋叫。不過,你们這是在干什么呢?這院子整的我都不认识了。” 說起新院子,苏有朋来了兴致: “光林哥,你看到了沒,现在每個房间我都帮你收拾好了,地板全部铺的大青砖,我从西苑那边的老城墙拉来的;墙面我也都帮你粉過了;门沒有换,我看着质量還行,這都上百年了也沒变形,玻璃我也都帮你换成新的了,重新刷油漆之后就跟新的一样” “我不是說那個,我說你们现在在干啥呢?”沈光林不是很喜歡這個种菜的原生态味道。 “不是您說要把中间這個大青石搬开么,我就寻思着连着院子也一起捯饬一下算了,這么大的院子,不种点菜可惜了,别看這点活,還挺磨人的,昨天干了一天,今天還沒干完……” 我去,這活干的好有主观能动性! 原本按照沈光林的规划,院子裡布置几個停车位,然后再弄個花园鱼塘之类呢,现在可好,成一菜地了。 “這一圈石头哪儿来的?怎么還带雕花的,纹饰這么精美?”沈光林发现了菜园子的围挡不一般。 “大部分是原本院子裡就有的,也有在门口外面捡到的,往田地裡去的路边全是這种石头,带字的我怕不吉利就沒敢要。” 沈光林明白了,這怕又是文物吧。 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裡确实有很多正在种植的田地,农民种田的时候会把“烂石头”给挑出来放在路边,好的石头大都搬回家当地梁地基去了。 “带字的石头在哪,带我去看看。” “這個,我整理房子的时候发现有间房的墙上就有一個,不過不是墓碑,上面有首诗。” 這事新奇呀,赶紧去瞅瞅。 真的是一首诗。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說,云十幸能全。” 十全老人的佳作?果真是有价值的文物啊,估计用不了几年這些都会被收回去。 “很不错,我喜歡那些带字的带花的,以后在外面捡回来后就铺设在小路的两边吧,我研究一下都有什么文字。” 文物保护的路還有很长一段要走。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搬家了。 别看沈光林穿越過来的時間不长,积攒的东西却蛮多。 不過還好他的号召力足够强,而且班级裡男同学也多,距离近,也不用找车,大家人抬肩抗的就拿過去了。 就连冰箱都是人扛着抬過去的,六位小伙子直接顶在肩膀上,一路伴随着音乐,浩浩荡荡。 搬家的话肯定是要有乔迁之喜的,蓉蓉小姐姐甚至拿出了女主人的架势,招待所有人吃了一顿丰盛的牛肉面。 牛肉是现成的,切块炖起,再放上几個土豆。 面條现做,有宋小雨這個面食专家在,切出来的宽面條很有卖相,窄宽一致,厚薄均匀。 這顿饭吃的那叫一個热火朝天,苏有朋带着他的两個朋友也是忙裡忙外,浑然看不出這是一個票贩子团伙。 苏有朋的两個朋友也是有名字的,一個叫做顺子,一個叫做二楞,一听就是马仔的命,很听话,尤其二楞,個子不高,但是人很敦实,一脸凶相。 大家吃過了面,一些人回学校去了,剩下的人就要继续干活了。 因为,他们准备开棺,哦,搬开堵住地下室的石头了。 這样的大青石想搬运并不容易,需要借助井架轱辘和手动葫芦。 机械的力量总是比人大,堵在地下室门口的巨石很快就被搬走并立在一旁。 大家蜂拥下去探宝,然后失望而归,一堆破木头而已,原来地主老财的家裡也就那样呀。 不過也不是沒有惊喜,那就是南房的布局,靠外马路的墙面竟然是另外修筑的,只要拆除之后就是门面,果然是前店后厂的布局。 只可惜,现在還沒开放個体户,就是有门面也是不能经营的,沈光林也沒打算真的去做生意,還是做大学教师這份比较有前途的职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