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04章 年关将近,举家忙碌 作者:混乱不堪 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這便是這個农村最普遍的情景,稻香村背靠大山,是一片颇为平坦的河谷地段,田地都异常的肥沃。 又因靠近府城江都的缘故,比起其余偏僻一些的村子,稻香村的经济條件明显要好上许多。 村裡人种的蔬菜瓜果什么的,捡些时令新鲜的,拿到扬州城裡头贩卖也能为家裡带来一些进项。 府城江都的周边有许多肥沃的田庄,连绵成片,但大多都是扬州城中的那些大官富户们的私产,和稻香村的村民们基本沒什么关系。 不论是播种插秧還是收割打谷,都比那些东一块西一块散落在各处的田地要方便许多。 卫家的三十亩良田便是如此,位于稻香村的东边五裡左右的一片河滩边上,连绵而成的一大片,虽不似北方是一片平原,也有高低起伏,但终究還是连在了一起。 和盛家其余的那些富庶的庄子比起来,這三十亩成片的良田自然不算什么,但在稻香村中,却是也算得上是独一份的了。 林氏一族之中,也只有少许的几户人家,家中的田产与卫家相差无几,可那几户人家无不是子孙满堂,将来若是分了家,這些田产自然也要分的。 關於租子的事情,丁健和清漓两人亲自上门和许大山相商,最后敲定了同村裡其他人一样,收四成的租子,田税由卫家上缴,但丁税和徭役,两家各自负责。 至于商讨的细节,卫允沒有多问,丁健夫妇二人也沒有提,不過想来应该也沒有那么顺利,总要进行一番讨价還价的扯皮。 時間就這么一日复一日的慢慢過去了,眼看着年关将近,天气也越来越冷,二姐清漓去城裡头才买了一大批的物资,油盐酱醋,還有棉花布料,自己在家缝起了棉衣棉被。 想当年徐氏的绣活在整個扬州城也是鼎鼎有名的,靠着一手绣活還有卫秀才的私塾天地,卫家的日子過得很是滋润。 卫家两姐妹从小接受徐氏的教导,虽然徐氏早亡,但两姐妹的绣活也学了有七八成,其中姐姐卫清舒的年龄稍长一些,绣活自然也更加的出色。 清漓的绣活虽然不如清舒,但比起十裡八乡的這些女子们却要强得多,就算是和城裡秀坊的绣师相比,也只稍差了一筹而已。 不知是觉醒了前世记忆還是穿越之后灵魂融合的缘故,一直到年关這一段時間,卫允都显得比较嗜睡,每天晚上吃過晚饭后不到半個时辰,便打起了瞌睡,一直睡到第二天辰时才堪堪醒来,每日午时的时候還得午睡大半個时辰,不然下午就会一直打瞌睡,沒有精神。 起先小卫氏還有些担心是不是卫允的身体出了什么問題,便带他去找了林大夫,沒查出什么异样,又去城裡的药铺找了個白胡子的老大夫瞧了,說什么神思耗损過度,但如今已无甚大碍,只要安心调养,增强体魄,肉食果蔬搭配着吃,過一段時間就能不药而愈了。 因此自那时一直到過年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卫允在良好的饮食支撑下,還有每日坚持的锻炼,以及穿越而来的福利作用下,卫允的身体已经变得极为康健,也不再是月前那一副瘦弱的模样。 身体逐渐长出了些许肌肉,力气也在稳步的增加当中,如今卫允的气力甚至于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比也不差多少了。 卫允本想买一把弓熬练气力,顺便把自己在军中学到的一手射击的好本事转换到弓箭上面去的。 可惜的是,弓弩這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在大周朝是受到一定的管控的,现在的卫允,并沒有路子能够弄到。 而且,一张好弓的制作工艺尤其繁复,而且耗时不断,所以一张弓的造价自然也是极高的。 以卫家现如今的财力来說,别說是一张弓了,就算是一把普通的剑,一把钢刀,负担起来也有些吃力。 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只能自己做了。 這還是卫允当初在網上看到的,一种反曲弓的简易制作方法,当然了,這种方法做出来的弓不论是力道還是精准度亦或者使用寿命,都远远不如那些费时费力做出来的反曲弓。 江南多竹,做弓的原材料自然便是竹子。 稻香村四周就有成片成片的竹林,取材极为方便。 卫允将竹子削成四截长短不一竹片,又让姐夫丁健用树皮搓出来好几根细麻绳。 最长的的竹片约有四尺,也就是一米二三左右,用作充作弓身,然后是一根三尺左右的竹片,用细声绑绑住两端,与弓身的两端相连,然后卷动三尺的竹片,使二者之间的连接变得紧密。 然后再依次弄出两截二尺和一尺的竹片,依次叠加,两端依次用麻绳绑紧,使其和弓身紧贴。 最后才是上弦,弓弦在三根短竹片的另一侧,這样一张简易的反曲弓就制作完成了。 丁健看着一根原本是用来充当晾衣杆的竹竿,慢慢的在卫允的手中变成一张简易的长弓,两只眼睛瞪的老大,愣愣的看着正在打磨弓身的卫允,眼裡,脸上,都写满了震惊。 “允哥儿,你這手艺是从哪儿学来的?” 卫允抬头看了一眼顶尖,很随意似的說道:“书上啊!姐夫,我脸上有什么东西嗎?” “沒有沒有,”丁健咽了咽口水,问道:“你這弓能用嗎?我听說人家的弓都是用牛角和牛筋做出来的,你這么简单就做出来一张弓,力道怕是不够吧。” 卫允翻了個白眼:“姐夫,我那不是不会嗎!那种手艺要么就是军队裡头的,要么就是人家家中秘传的,我上哪儿知道去。而且就家裡现在這條件,上哪儿弄牛筋和牛角去。 反正制做弓的原理都差不多,我這法子虽然简单,但也不一定就沒用,我想着先做出来试一试,就算不成功也沒事儿,反正也沒浪费什么东西。” 丁健一想也是,一截竹子,几根麻绳,又不用花半個铜钱,再者,小舅子是读书人,知道的肯定比自己多,听他的准沒错。 丁健的力气大,卫允便让丁健帮着将弓身都给绑结实了,然后才自己动手,开始调整弓弦的角度和位置。 看着卫允,丁健又问道:“允哥儿,既然弓已经有了,那箭怎么办?” “姐夫,你就别担心了,我自有办法!”卫允眼珠子一转,目光落在了旁边的丁健身上,嘿嘿一笑,冲着丁健道:“姐夫,你要是有空的话不如再去帮我砍点竹子或者树枝回来吧?” 对于自家小舅子這些合情合理的要求,丁健自然沒有不答应的道理。 卫允又把自己的要求给他說了說,丁健提着柴刀就出了门。 约莫一炷香不到的功夫,丁健就扛着一大捆手指头大小的竹子和木棍回来了。 “姐夫,我不是說十几根就够了嗎?你怎么砍這么多?” 丁健黝黑的脸上露出一個憨厚的笑容:“反正都出去了!不如多砍一点,而且年后你不是就要去进学了嗎!正好還可以用這些帮你编個书篓!” 农家人平日裡做的簸箕、篓子什么的,都是自家动手编的,一個书篓而已,对于丁健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看着這個憨厚朴实的姐夫,卫允有些明白自家二姐为什么会挑他做上门女婿了。 解开藤條,取出几根尾指大小的竹子,又让丁健从屋裡搬出来一個火盆,放上几根木炭,便开始了箭矢的制作。 想着反正是临时用的,而且這种简易版反曲弓的射程并不远,也不用什么箭翎了,直接选用笔直的细竹便可。 卫允先将竹棍削出一個尖端,然后放在炭火上烧,最后在石头上将箭头磨得平滑一些,這样做出来的箭头,会比直接削出来更加坚韧耐用。 然后再在尾端用刀刻出一個凹槽,用来抵住弓弦,這样子一只简易版的箭矢也就做成了。 寒冬腊月的,田裡也沒什么活,丁健自然乐得帮自家小舅子的忙,便学着卫允的方法挑选合适的细竹,用同样的方法打磨。 将前期制作的任务交给了丁健,卫允的工作就变成了对箭身进行细微的调整,通過炙烤和弯曲,将原本有些微的箭身,掰得笔直,這样子精准度也会提高不少。 上手之后,丁健的速度变得愈发的快,制作一支箭只要花不到半盏茶的功夫。 不過一炷香的功夫,就多出了三十多根成品。卫允還特地用一截竹筒做了箭筒,用麻绳绑在背后,抓了十几只成品的箭矢。 和二姐清漓打了声招呼,卫允就背着弓,背着箭,带着姐夫丁健出了门。 卫家后院的小山坡上有一块半亩左右的平地,被开垦成了一垄旱地,平时种些菜啊什么的,旁边有好几颗一人合抱的大树。 大树便是靶子,而卫允提着弓,站在了距离大树约莫十步左右,也就是约莫五丈远的地方。 (大周度量衡:一尺约合后世三十厘米,五尺为一步,十尺为一丈。) 搭弓上弦,然后拉开,瞄准,三点一线,松手! 一声轻响,箭矢插在树干之上,虽然位置和卫允瞄准的偏差不小,但是能够射中,能够插在树干上,就說明卫允的弓箭制作成功了。 卫允喜滋滋的跑過去把箭拔了下来,量了一下,入木半寸多一些,而且還是五丈的距离,对野鸡野兔的杀伤力已然足够了。 “姐夫,我成功了!” 顶尖摸了摸头,憨笑道:“允哥儿真厉害!竟然真的被你做出来弓箭了!” 接下来就是测试弓箭的射程了,十步、十五步、二十步,基本上都沒什么問題,不论是精准度還是力道都還可以。 但到了二十五步之后就出现問題了,不仅仅箭道飘了,精准度下降,就连力道也软绵绵的,沒了杀伤力。 而且這种力道用来射一些野鸡野兔什么的自然沒什么問題,但是遇到一些大一些的猎物作用就不大了。 对于自己制作的简易版弓箭也有了几分了解的卫允,就拉着一旁的姐夫丁健开始练箭。 两人在山上练了一個多时辰,然后才踩着返点回了家。 晚上,在卫允手把手的指点下,丁健也成功的制作出来了一张崭新的简易版复合弓。 第二天,两人又跑到山上去练箭,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树皮搓成的弓弦强度不够,在卫允射了一百多只箭之后,就直接功成身退,断掉了。 然后還是丁健想出了办法,从山裡找来另外一种树皮,掺入细麻丝,揉制成了一种新的细绳,用這种绳子做出来的弓弦,强度要远胜于先前的那种。 坚持射到四百只箭之后,弓弦沒断,弓身倒是出现了裂纹,终究只是简易版的,沒有经過任何的特殊处理,能够坚持這么久,已然超出了卫允的预料。 接下来几天,丁健开始拿着柴刀上山砍柴去了,天气已经越来越冷,等在過一段時間說不定就会下雪了,到时候肯定不方便出行,家裡必须要储备足量柴火和木炭才行。 卫允也跟在丁健的后面,背着他那张简易的反曲弓,带上装着近二十枝竹箭的箭囊,背着一個丁健遍的竹篓,也上了山。 可惜的是,丁健砍柴的地方并不是很远,也沒有什么野物出沒,卫允也因此沒了出手的机会。 不過五六天的功夫,家裡头的柴房就已经被两人给堆得满满当当的了,卫允又跟着丁健连烧了好几窑的木炭,足够家裡度過整個冬天了。 留下了足够家裡度過整個冬天的木炭,剩下的一大半都被丁健拉去扬州城裡卖了。 现在已经快到冬天了,城裡那些個大户们正是储备炭火的时候,丁健的三百多斤木炭,其中品相好的足足有二百多斤,以十二文一斤的价格卖了近三两银子。 剩下的一百多斤差一些,以八文一斤的价格卖了近一两银子。 能卖這么多,主要是丁健烧炭的手艺好,出来的木炭品相好不說,而且很耐烧。 這一次烧炭,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花了近二十天的時間,却挣下了足足四两银子,這可差不多相当于几亩良田一年的出产了。 距离年关也越来越近,终于在腊月二十九這天,天上飘下了如同鹅毛般的大雪,整個稻香村,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美丽田园。 整個天地,一片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