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個人的派出所
白龙河是清朝时由涨沙形成的自然河道,两侧长满了芦苇,芦花蜿蜒数十裡一片白色,好似一條白龙而得名。
早在一百年多年前,陵海人就有去东海滩闯荡的传统。
虽然陵海现在是属于滨江市的一個县,但陵海人对滨江沒什么感觉,只想着去东海,几乎家家户户在东海都有亲戚。
有人开玩笑說,陵海人不是在东海,就是在去东海的路上。
而這裡就是陵海乃至滨江的一個重要水陆枢纽,连接起了陵海乃至滨江东北部几個县通往大东海的淘金之路和梦想之路。
白龙港的客运码头,每天都有往返于东海十六铺码头、东海吴淞码头、东海漴明岛以及江对岸浏河港的客轮,每天客运流量在八千人以上。
花一块多钱买一张五等舱的船票,早上从這儿上轮船,下午四点多就能进入两岸高楼林立、闪烁着霓虹的黄浦江。
三年前,還有很多條通往各乡镇的内河航线。
现在的公路比以前好走,公共汽车比以前多,内河的小客轮不开了。同样始建于解放前的白龙港汽车站,随之变的更繁忙。
江水滔滔,时光荏苒。
白龙港宛如一位沧桑老者,承载了陵海人的无数回忆。
韩渝在东海沒亲戚,沒坐過大轮船,也沒坐過白龙港汽车站的公共汽车,但从白龙港船闸经過過很多少次,对白龙港一样有回忆。
打记事起就坐在船上,看船闸的工作人员跟钓鱼似的,把系在细绳上的铁夹子放下来,让爸妈把過闸费夹在夹子上钓上去。
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进入船闸之后就盼着早点开闸门,好进入长江看几层楼高的大轮船。
尤其看到白申、白崇等客轮时,别提多羡慕那些能坐大轮船的小朋友。
后来报考滨江航运学校,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一直憧憬着能开大轮船,甚至想开大军舰。
结果航运学校考上了,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却被分配到了公安局。
再次回到白龙河边,看着远处热闹的白龙港区、系泊在河边的船只以及远处的船闸,韩渝恍恍惚惚,感觉一切是那么地不真实。
這儿距长江還有两公裡,李卫国以为沿江派出所不在江边让他很失望,停好自行车,微笑着解释:
“江边除了芦苇什么都沒有,客运码头和汽车站那边寸土寸金找不到地方,我們只能在這儿办公。”
“哦。”
韩渝缓過神,连忙把自行车推进大门口挂着“陵海县公安局水上警察队”牌子的小院子。
院子裡是一栋南北走向的二层小楼,坐西朝东,前面是通往白龙港的省道,后面就是白龙河。能清楚地看到南边的河滩上有几個小码头,有一片浇注涵洞管、水泥船和楼板的水泥预制场,北边河滩上有几個生产修理内河铁船的小船厂。
办公楼后面也有個小码头,码头边停着一條刷成白色的、有公安字样的拖轮。
“這是四厂乡水利站的房子,原来是個水泥预制场,现在承包给了個人,人家只需要场地不需要办公室,乡裡想租又租不出去,就借给了我們。”李卫国停好车,从腰裡摘下一大串钥匙。
“要不要给房租?”韩渝好奇地问。
“交什么房租,办公场所是局裡协调的。”
李卫国打开紧挨着楼梯口的办公室门,介绍道:“我們所是刚成立的,你来之前只有徐所、我和老章三個民警,這是我的办公室,隔壁是老章的内勤室兼户籍室,南边的锁子间是徐所的办公室。”
韩渝抬头问:“楼上呢?”
李卫国打开后窗通风,走到洗脸架前,俯身从桶裡往洗脸盆舀了一瓢水,一边洗脸一边笑道:“楼上是宿舍,不過徐所家在县城,我家在农场十二队,老章家在四厂供销社,离這儿都不算远,平时不住在這儿,只有值班时才住。”
“我們不是沿江派出所嗎,怎么外头挂的牌子不是。”韩渝透過后窗,看了一眼停在河边拖轮,觉得很眼熟。
“這涉及到管辖权,這儿是四厂乡的白龙港村,白龙港村的治安归四厂派出所管。
白龙港码头的治安归滨江港公安局管,码头执勤的民警都是滨江港公安局派来的。
白龙港汽车站归滨江汽车站管,汽车站裡的民警是滨江公安局公交分局派来的。”
李卫国摘下毛巾擦干脸,补充道:“我們只负责江上、白龙河航道和几個沿河小企业的治安。岸上不归我們管,如果对外挂沿江派出所的牌子,附近群众搞不清楚情况,遇到事会来我們這儿报案。”
屁大点的地方,居然有四個地方的公安。
韩渝觉得有些好笑,想想又问道:“我們要在水上巡逻?”
“你是說那條拖轮吧,看着像执法船,其实早坏了,是专门拖過来装装样子的。”
“装样子?”
李卫国放下毛巾,解释道:“徐所上任前跟局领导說我們负责水上治安,不能沒执法船艇。可执法艇比警车都贵,局裡哪买得起。就跟交通局协调,把這條报废的拖轮刷上漆,拖過来停在河边,多少能起到点威慑作用。”
“沒别的船?”
“想找的话也能找到,局裡以前有一條小汽艇,不過太老旧,已经坏了,只能停在化肥厂码头装装样子。”
韩渝不解地问:“沒船怎么维护水上治安。”
這孩子净问這些尴尬的問題。
李卫国真担心他等会儿過不了徐三野那一关,坐下解释道:“小韩,你是航运学校毕业的,应该知道水上的客轮、货轮和小货船归港监管,渔船归渔政管,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也归他们处理。发生治安案件,一般到不了我們這儿。要是发生刑事案件,有刑侦队。”
韩渝茫然地问:“那我們管什么。”“如果发生水上治安案件,并且船民找到這儿,我們当然要处理。但现阶段主要是办理船民户口,办理船民证和临时船民证。船民渔民都漂在水上,居无定所,想找到他们不容易,所以這项工作很棘手。”
“沒船怎么去找那些船民渔民?”
“他们总归要靠岸的,徐所和老章這会儿就在外面动员船民渔民办证。”
“還要动员?”
“当然要动员,别人不了解你应该清楚,在我們陵海水域生活的不只是我們陵海的船民,也有很多从外地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在我們陵海生活了几十年。”
李卫国打开抽屉,取出一份文件递到他面前:“按规定我們只能给他们办理暂住证,要动员他们尽快回户籍所在地办理船民户口簿和船民证。”
韩渝接過文件,沉吟道:“人家离家几十年,有的是在我們陵海出生长大的,老家估计都沒什么人,村干部是谁都不一定认识,這個户口簿和船民证估计不好办。”
“是啊,有的老家還很远,比如东山的、南河的、徽安的,往返一趟要花不少路费。但這是上级规定,并且他们也不能总做黑户,所以要动员。”
李卫国不想让這孩子觉得所裡的工作不重要,补充道:“办证的過程也是一個摸底的過程,江上有多乱你是知道的,那些黑户中到底有沒有犯罪分子,我們可以通過办证筛查一遍。”
难怪包括所长、指导员在内只有三個人,原来管的是這些。
韩渝正不知道该說点什么,外面传来摩托车的引擎声。
紧接着,一個四十来岁的中年民警开着辆三轮摩托车停在办公室门口。
他国字脸,身材魁梧,皮肤晒得黝黑,能清楚地看到他腰裡别着手枪,只见他拔下车钥匙,快步走了进来,威风凛凛。
“老李,人呢,有沒有接到?”
“接到了,這就是。”
李卫国站起来,指指韩渝。
徐三野是顶着烈日赶回来的,额头上都被晒得冒油,顾不上拿毛巾擦,紧盯着正忐忑的韩渝,一脸惊愕。
“小韩,這就是我們徐所。徐所,他姓韩,叫韩渝,今年十六,滨江航运学校毕业的中专生。”
“徐所好。”
韩渝反应過来,急忙站起身。
這是民警嗎,這分明是個小屁孩!
徐三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楞了好一会儿才阴沉着脸說:“老李,先出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