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洛氏天下!(大結局)
這幾件事,不需要經過討論,都早就確定。
洛朝建立後的第一次大朝會,一衆大臣都在等待帝國對內對外的政策。
殿上坐着一片身着朱紫之衣的大臣,各個喜氣洋洋,有史以來開國最容易的大概就是這一朝了。
當然最讓他們欣喜的是皇位上坐着的是洛氏,雖然洛氏很多時候做事強硬,手段狠辣,但洛氏做事是講道理的。
唐太宗文皇帝爲什麼被人懷念,爲什麼政治清明,就是因爲他作爲一個皇帝,做事講道理,而現在,天下即將有代代都講道理的皇帝了。
立於羣臣之首的正是呂常和李繼業,二人都是宰相之位。
李繼業從皇帝到宰相的經歷,堪稱傳奇故事。
呂常就不必多說,誰都知道他一定是皇帝陛下最信任的外姓臣子。
呂常和李繼業都已經事先得到了洛承運的承諾,一個封齊王,一個封唐王,相當於由朝廷每年撥下專項資金來供奉呂氏和李氏的宗廟。
二人心中都清除,這種政治舉動代表着新生的洛朝定然是要大封諸王。
在洛承運上朝後,呂李二人上前,同聲道:“自古以來臨御天下,不曾聽聞過輕視宗族而能夠安然社稷的。
而今,陛下統治着五洲四海,天下人間,世人誰又不知,洛氏子弟皆是天下間的翹楚呢?
如果不賜予洛氏子弟顯赫的地位,恐怕天下人都將爲之泣淚,還請陛下明鑑,爲天下計啊。”
羣臣聞言皆跟着進諫。
對於洛氏所建立的洛朝而言,擺在洛氏面前的一個問題,不是可信任的人才太少,而是人才太多。
洛氏宗族內部的人才太多,尤其是洛氏嫡系子弟,自古以來從來都沒有哪個帝王,能有這麼多不背叛又有能力的子弟可以信任。
調整洛氏和外姓,對這個世界各種官職和位置的數量佔比,就是一件國策,既要洛氏能把控天下向好,又要讓外姓看到明顯的上升通道。
面對呂李二人的進言,洛承運直接應下,有洛氏這樣的宗族而不去使用,那可真是蠢到家了。
五洲四海如此廣袤,所有地區的文官和吏員數量加起來有數千萬,伴隨着人口的增多,甚至可能上億。
這麼龐大的數字,僅僅依靠皇帝一個人,就算是有青史、九鼎這種神器幫忙,也一定會有疏漏。
在各個大洲分封王侯,用洛氏來監察天下,勢在必行,最好能夠達到在主要的行省之內,都有一個洛氏親王鎮守。
聖旨頒下,但凡是洛氏嫡系子弟,無論男女,年滿十五歲經過皇帝考覈,可封爲親王,而後賜予一個行省作爲封地前往就藩。
行省之中但凡軍國重事,一言而決,對行省總督以下的官員,可以先斬後奏,擁有便宜行事大權,親王每五年入京述職一次。
這道詔令聽的羣臣慼慼然,但是卻沒人說什麼,兩千年的歷史都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要懷疑洛氏子弟對家主命令的景從,現在家主變成了皇帝,這份景從是不會變化的。
於是皇帝就這樣有了幾十個伸向全世界的觸手,統治這個世界的難度,一下子就降低到了幾十分之一。
羣臣從皇帝的分封中也聽出來一件事,那些分封在中原的親王,還算是正常。
但是皇帝分封了大量海外諸王,這證明皇帝要對那些地方動手。
就如同其他人所預料的那樣,洛氏王朝不可能讓世界上的任何一片土地流落域外。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地區主動前來歸附,根本就不需要帝國前去征討,只有一些死硬分子想要負隅頑抗,但都只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
這個世界必然很快就會重新統一,整個世界都將歸於皇帝之下,這是所有人的共同認知。
在分封諸王之後,皇帝確立了帝國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內閣制度,內閣是皇帝的輔政機構,內閣成員的人數沒有定數,至少三人,都爲一品大員,負責領導各部,是各部尚書的直屬上司,即傳統的宰相,初期的內閣宰相一共五人,分管帝國的三十個部。
但宰相併不一定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內閣諸相中通常會有一位皇族宰相,是不外放就藩的洛氏親王,宰相有難以決斷的事務,皇族宰相可以酌情決定,即他是皇帝欽定的帝國副皇帝。
一般只有副皇帝也難以決斷的事務,纔會上報給皇帝解決,副皇帝並不等於太子,因爲副皇帝並不只是一個。
從這個制度安排中可以看出,洛氏王朝實際上在最高層實行洛氏內部的民主制度。
皇帝在帝國可以決定一切生殺的權力,不來源於皇帝制度,而來自於他是洛氏家主。
洛氏家主擁有決定權和否決權,這是自古以來的決定,但是因爲洛氏內部的特殊情況,所以洛氏一直都是很民主的,現在只是將這種制度融入了國家的管理體系中。
行政方面有皇族宰相,其餘和律法、監察等相關的方面自然更是如此,總得來說,皇族的存在大致上作爲裁判官存在,是爲了糾正制度的失衡,以及彌補制度的不足。
帝國要求所有人遵從帝國的法律,但帝國同時也從建立時起,就明確一點,即皇帝凌駕於法律之上,皇帝可以在任何時刻修改法律,可以改變法律的定義,可以用新修訂的法律來追溯過去的錯誤。
洛氏用這種方式,赤裸裸的告訴所有人,不要妄想利用法律的漏洞來達成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不要妄圖利用法律的不足來踐踏人世間的道德,法律如果有漏洞,自然會有人來堵上。
那些會利用法律漏洞來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目的的人,都是些什麼人,自然不言而喻了,洛氏皇族的道德品行是得到全天下人認可的,百姓自然是鼓掌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