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黄县夏府 作者:未知 赵裡正和王二叔商量决定先做脚踏翻车。牛转翻车虽然更省力气,但是需要建造的东西多也占地方,脚踏翻车简单,拆卸方便,更适合北沟村的使用情况。 赵裡正找来村裡的两個木匠,给他们看過图纸,便开始选木材打造翻车,赵裡正如此积极,一是他家裡有不少田地;二则是为了“政绩”,翻车是利于乡裡的好东西,用得好了报到县衙也是他的功绩;三则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考虑。 赵裡正的小儿子赵良才十五岁考中秀才,现如今十八岁,乃是赵裡正的心头肉。蓝怡画出图纸打造翻车不欲为人所知,赵裡正便动了心思,打响了自己的小算盘。若是将献图造福乡裡的功劳算在赵良才头上,对他将来的仕途不无益处,如此一举三得的好事赵裡正自然积极运作。 翻车图纸简单明了,村裡的木匠手工精干,麦收季节還沒忙完,一架翻车便做好了,赵裡正几人在溪水边实验過后就敲响了村裡老槐树上的吊钟,集合村民商量翻车的事情。 這翻车架在水边演示過后,赵裡正扯着嗓子喊了翻车的好处,村民们自然是兴高采烈的。赵裡正又說明翻车按亩摊钱,交钱自愿,不交的自然不允许使用。 使用翻车的价格不算贵。每次使用翻车,在水上一丈以内的每亩地五文,每高一丈增加五文。因为高過一丈后,水面与田岸距离超過翻车长度时,就需要多部翻车递接来运作,先将水运到一定高度的小池中,再用另一部翻车将小池中的水往上运,這样递接运水,可以把水提升至三丈以上的田岸。当然,這种连接方法也是得自蓝怡的提醒。 收上来的银子用来维护和建造、改良翻车之用,剩下的赵裡正送到蓝怡家裡,给她贴补家用,也算是将献图造车的功劳归给赵良才而对蓝怡的一种补偿。 蓝怡知道赵裡正的心裡,坦然收下铜钱以安他的心。其实,对赵裡正的這等做法蓝怡并不反感,相反還有几分欣赏。为了以防万一,蓝怡建议赵裡正让赵良才寻书籍或是到郑白渠了解翻车的使用情况。毕竟她提出的翻车是上千年后的,与此处的翻车应有差异,当然,這种差异只可能是改进,而非落后。 翻车架在水渠裡,蓝怡和王二叔两家是第一個使用的。林喜和林远轮番踩踏翻车,带动水槽内的连续带状板叶刮水而上,浇溉坡地。村裡人有空闲的都聚集在田边看翻车不断地将水运上去,惊奇之余更是欢声笑语不断。 蓝怡家的两亩坡地,头晌便浇灌完成,蓝怡甚至觉得能听到豆苗欢快喝水的咔咔声。王二叔让蓝怡回家休息,他带着两個儿子接着浇灌剩余的田地。赵裡正也根据村民们的田地情况让大家排号使用翻车,大伙干劲十足,甚至趁着月色晚上也不闲着。村裡的木匠按着赵裡正要求,日夜赶工打造翻车,自己村子用不完,也能卖给其他村子不是?這东西只要见過的肯定想要,很快就能赚上一笔银子。 浇溉完坡地,王林远入土也出了头七,蓝怡便打算去县城看望夏婉。投桃报李,蓝怡考虑再三,提笔写了一份怀胎养儿概要。這份概要按照時間阶段分條目将蓝怡所知道的關於怀孕和照料婴儿应注意的注意事项列述清晰,以便夏婉查看。 只這份概要蓝怡便写了两個晚上,先用碳笔写出来,再用毛笔抄录整齐。她的毛笔字虽不算好,却也能看過眼,只是以前很少写繁體字,有些字要翻书才知道精确写法,费了些功夫。 现在天气逐渐炎热,蓝怡只带着宇儿去给夏婉瞧瞧,宝宝托给陈氏照看。按着陈氏的指点,蓝怡和宇儿两個在村裡的大槐树下等待进程的牛车,這也相当于古代的“公共汽车”,只速度差了些。 蓝怡因要进城看夏婉,脱掉了一身黑色孝衣,换上素色衣裙,自己就觉得清爽不少。宇儿穿着新作的蓝色衫褂,跨着小挎包,紧张得拉着蓝怡不敢放开。 “宇儿,咱们进城看望夏婉姨,然后娘带你在城裡逛逛就回来,宇儿以前进過县城么?”蓝怡替宇儿整理头上的小斗笠,安慰着他。 “爹爹带宇儿去买木偶。”宇儿抓着自己的小挎包,露出羞涩的笑意。這四五只快看不出原色的小木偶是宇儿的最爱,他宝贝着,珍惜着,裡边有他对父亲的回忆,有父亲传递给他的爱意,是他自小为数不多的温暖。 “恩。宇儿的爹爹最喜歡宇儿了,给宇儿买木偶。”蓝怡顺着他的话安慰道。 “弟妹,你這是等车进城?”蓝怡身边的妇人问到。 蓝怡见是与自己坡地相邻的妇人,便点头答道:“带宇儿进城看望他的姨母,顺便买些东西。周嫂子您這是?” “咱也是进城买东西,這不是刚過了麦熟,闲在下来了。”周嫂看着蓝怡,试探地问道,“宇儿他姨母,是县裡夏家?” 旁边的几個妇人听见周嫂问话,也支着耳朵细听。在赵裡正和六子的刻意宣传下,村裡人已知道蓝怡乃是县城夏家的亲戚,是他们得罪不起的。這在无形中也给蓝怡挡掉了一些麻烦。 “正是。我們昨個把地浇好才得闲去看看。”蓝怡不想谈论与村裡人谈论自己的事情,便岔开话题,“有了翻车的确省力不少。” 几個妇人又接着聊起翻车的事情,叽叽喳喳地十分热闹。 村裡的周四发驾牛车過来招呼大伙上车,蓝怡和宇儿上车后坐在车边,然后把他揽在怀裡,听着大家闲聊。 妇人们聊着家常,蓝怡偏头认真听着,她虽话不多,却也会适时也說上两句,并沒有拒人与千裡之外,一副高高在上、冷冰冰地样子。一路下来,几個妇人对她也是热切了几分,蓝怡自如应对,宇儿眨着大眼睛认真听着,渐渐也因为和谐的气氛露出轻松的表情。 牛车走走停停,上下几個路人,半個多时辰才到达黄县。蓝怡抬头望着青灰色高高的城墙,上用半丈长的青石雕刻“黄县”二字,古朴大气。此时城门大开,各色行人进进出出,有守城的兵士在门边凉棚下坐着喝茶聊天,一副闲散状态。 蓝怡拉着宇儿进了城,她从梅县一路過来,见過的县城不少,觉得也无甚差异,但宇儿却拉着蓝怡,看到什么都新鲜。他只听爹爹說過带他到县城买木偶,自己却沒什么印象,此番也算作是第一次进城,自然是紧张新奇的。 蓝怡打听着到了夏府正门,给门人几文钱让他通报,并未說是寻找夏婉,只說来寻夏浓夏小六。夏浓乃是六子的大名,蓝怡第一次听到他有個這么诗意的名字忍不住笑出声来,六子却不喜這個大名,逢人只說称呼自己六子。 等候约两盏茶的時間,六子才从裡边出来,客气几句带着蓝怡母子进夏府。夏府占地面积很广,蓝怡随着六子穿過两进院落,见到春兰迎了出来,她们母子又随着春兰进穿花门,走进内院。 夏婉仍居住在出嫁前的绣楼内,蓝怡随着春兰沿着弯弯曲曲的走廊穿過一個大花园。园中奇石绿柳相映成趣,花草以牡丹为主,牡丹花過了盛花期,却也零星开着,蓝怡认得园中开着的几种牡丹,乃是紫斑、紫中贵、凤丹、状元红、牛家黄等。唐朝盛赏牡丹,全国四处遍植牡丹,出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大周也承袭唐风,以牡丹为贵,所以种植的面积只有過之而无不及。 蓝怡看着紫斑和凤丹两個品种,脑中闪现之前的记忆。她穿越之前那段日子,媒体正在大肆报道用牡丹榨油的事情,据說牡丹油含着什么酸,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总之就是各种好,蓝怡在宿舍躺着看過几期中央七套对油用牡丹养殖和榨油的专题报道,印象尤为深刻。 她的脑子飞速运转,现在正是牡丹要结籽的时候,若是找养花人订下牡丹籽尝试着榨油,能成的话這绝对是一條大财路。 蓝怡进到夏婉的住处,带着宇儿给夏婉见礼。宇儿毕竟是小孩子,猛然见到這么一群衣着华丽的人,早就花了眼,按着蓝怡的吩咐,喊了人后怯生生的拉着蓝怡的衣服不敢多动。 夏婉听春草细细讲了宇儿的事情,此时见了也觉得亲切:“宇儿,到姨母這裡来。” 宇儿抬头看娘亲,见蓝怡点头才慢慢地走到夏婉身边,抬头好奇地看着明丽动人的夏婉,乖巧地喊道:“姨母。” “好孩子。”夏婉拉着宇儿的手,夸了又夸,从怀裡掏出一块手指长的翡翠福瓜玉坠,给宇儿挂在脖子上,蓝怡也只让宇儿谢谢姨母,沒有多推辞。 蓝怡从跨篮裡拿出一個裁剪好的大本子,不好意思地說:“姐姐,這是我写下的怀孕和养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项,想来大部分姐姐也是知道的。” 夏婉高兴地接過,赞叹道:“妹妹這字,很有风骨。” “……呵呵,姐姐见地果真独特。”蓝怡有几分汗颜,“风骨”二字,似乎就像是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她的字,而勉强选出的。 夏婉眯着眼笑得开心,随后仔细看本子上的內容清楚的分着條目写着一些事项,如坐月子不能喝太多红糖水,否则容易发胖;一天吃三個鸡蛋就够了,多了也消化不了;宝宝洗澡水一定要是热水烧开凉温了用,不能用开水兑凉水;宝宝六個月可以吃鸡蛋黄,到九個多月才可以吃蒸蛋等。蓝怡的一份关怀和体贴,全都融在這一條條的事项上,夏婉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语。 知晓夏婉在立秋之后才起身回梅县之后,蓝怡带着宇儿告辞出夏府到街上采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