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52节 作者:未知 第74章 夏原吉的不屑(求首订!!) “陛下,這是哪個狂徒,竟敢如此大放厥词?” 密室内,户部尚书夏原吉危坐俨然,听了陶瓷器具中传来的话语,他不禁微微蹙眉问道。 有些出乎夏原吉的预料,永乐帝朱棣听了這话,却并沒有任何受到冒犯的意思,反而微笑着宽慰他。 “夏尚书稍安勿躁,且继续听下去便是了。” 夏原吉心中疑惑更甚,须知道永乐帝可不是個好脾气的主,别看平日裡对朝臣還算和蔼,但真触怒他的底线时,永乐帝绝对会雷霆大怒,甚至于当众杀人。 可奇怪的是,朱棣竟然毫不生气,這让夏原吉开始好奇,墙对面的人究竟是谁?竟敢這么放肆地說话? 夏原吉抚了抚自己颔下的三缕长须,既然永乐帝都這么吩咐了,他也只得压住满腹的疑惑,认真倾听起来。 “今天的這节课,分为两個部分。” “第一部分,货币的起源与发展。這部分必须讲但不重要,我会用简短的语言,快速地帮助你们理解,不会太啰嗦。” “第二部分,货币、商品经济与通货膨胀。這部分是‘白银宝钞’這节课的重点,只有弄清楚這部分的內容,你们才能明白下面的問題。” “为什么白银在未来一定会代替铜钱成为大明的主流货币?” “为什么‘白银宝钞’会成为数百年内对抗通货膨胀的最有效工具?” 听着隔壁传来的這個温和且坚定的声音,夏原吉陷入了短暂地思索。 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从洪武朝作为户部主事时,就开始协助管理大明帝国這個堪称庞大的财政实体,被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亲口称赞“曹务丛脞,处之悉有條理”。 這样的帝国精英官僚,无疑是具备丰富的财政管理与实践经验的。 因此,当夏原吉听到姜星火關於“未来白银一定会代替铜钱”這個论断时,几乎职业病发作一般,马上思考起来其中的可能性。 夏原吉经過短暂地思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不可能!” 而当夏原吉转头望向朱棣时,却发现朱棣的眼裡,似乎隐约间藏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意。 朱棣今天的脾气,异乎寻常地温和,他并沒有拿出拂晓大朝会时咄咄逼人的气焰,反而继续微笑着问道。 “夏尚书說說看,为什么觉得不可能?” 夏原吉深吸一口气,沉吟半晌后回答道:“陛下,原因有很多,首先的便是铜钱本身的已经经历過了近两千载的检验,在天下人心中,铜钱就是货币,而白银呢?” “陛下可能有所不知,以前的朝代不是沒有尝试過使用银币.西汉元狩四年,汉武帝便曾铸银币,两年辄废。王莽的新朝复古改制,亦曾发行過银币,最后也是人亡政息。” “再往后,《唐会要》便明确记载了: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矿,铜者可资于鼓铸,银者无益于民人。” “至于前元,所发行的也不過是数量稀少质地精美的八思巴文银币,根本无法用于流通。” “况且跟铜相比,大明的白银储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天下百姓用度。” “陛下。”夏原吉诚恳言道,“白银不是沒人试過,无论是歷史经验還是实际储量,都已经证明用白银代替铜钱是行不通的。” 朱棣莞尔问道:“夏尚书是怕朕脑子一热,便废了铜钱,以至于动摇大明江山是嗎?” 夏原吉闭口不言,朱棣却大笑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 “夏尚书放心,朕不是莽撞人,且听下去吧。” 夏原吉也松了口气,朱棣听得进去劝就好。 夏原吉還真怕朱棣今天拉着他莫名其妙地来诏狱窃听,是真的想用白银代替铜钱呢。 凭什么? 就凭对面不知哪位狂徒的三言两语,就把用了快两千年的铜钱给废了? 白日做梦! 单论对面之人的话语,夏原吉便能断定,对方对于国家财政之道一窍不通! 不過是個异想天开的狂徒罢了! 但夏原吉为人忠厚谨慎,委实是不想拂了朱棣的意,這才耐着性子继续听這狂徒讲课,心裡却是有些不耐烦了。 “關於货币的起源,這一点必须但不重要。”姜星火知道他们不爱听,“所以我会用尽量精炼阐释,不耽误太多的時間。” “這一切,還是要从上次我們讲《国运论》时提到過的农业变革开始讲起。” 朱高煦眼神一凝,顿时回想起了从夏商周开始的那套“制造力决定制造关系”等內容,說实话,這是朱高煦這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看透了,這個庞大社会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沒听過的李景隆则显得摸不着头脑,不過他也不用過于担心,姜星火沒有重复讲课的习惯。 “从《国运论》的角度,农业变革使得不需要从事生产的食利阶层,如贵族、军队、祭祀第一次出现了,构成了国家的必要组成。” “从《华夏货币史》的角度,农业变革则带来了社会的大分工,大分工带来了原始的交换。” 姜星火在地上写了两個词,一边写,一边說道。 “事实上,远古时期的人们在获取了生存所需以外的食物和物品后,‘分工与交换’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分工与交换,是一对孪生子。” 指着地上的两個词,姜星火认真解释道。 “這也并不难理解。有的人种地、有的人畜牧、有的人打造工具,這是分工;而他们之间依靠互相的物物交易,种地的人能用粮食换肉、换石镰,這就是交换。” 說着,姜星火给了李景隆两截树枝,又给了朱高煦两块小石头,自己手裡则拿着两片叶子。 “叶子是‘粮食’,树枝是‘肉’,石头是‘石镰’,我們现在交换一下。” 看着仿佛是小孩子在做游戏一般,李景隆无奈地跟交换了姜星火交换了一份‘粮食’,朱高煦也跟姜星火交换了一份‘石镰’。 “很好,现在你们两個不种粮食的人,通過交换肉和石镰,获取了粮食,对不对?” 朱高煦很认真地点了点头,甚至還数了数自己手裡的一份‘粮食’,和剩下的一份‘石镰’。 姜星火继续說道:“這种直接的物物交换,在参加交易的范围窄小、品种稀少的时候,是能够适应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但是物物交换的成立,要以需求的双重巧合、時間的双重巧合、数量的双重巧合,這三种巧合为前提條件。” “陛下!” 夏原吉终于耐不住,他几乎是以某种抱怨的语气在向朱棣诉說。 “国家方经战乱,百废待兴,臣是户部尚书,每日恨不得有十八個时辰来做事,各布政使司那么多的事情堆在案头,吴淞江水患、山东蝗灾、甘肃大旱.這么多地方等着赈灾,又到了上缴秋粮的时候,如何有時間在這诏狱密室裡听孩童做游戏啊?” 朱棣闻言,反而不急不躁地宽慰道。 “朕知道夏尚书很急,不過呢,朕觉得不用急,国家這么多事,不差這一天去做,今日夏尚书不妨与朕打個赌。” “赌什么?”夏原吉无奈问道。 “赌伱继续听下去,会惊掉下巴。” 夏原吉用不可思议地眼神看着,拢着双手窝在椅子裡的朱棣,這是天下至尊该說出来的话? 夏原吉几乎腹诽出了那一句经典的‘望之不似人君’。 朱棣的话都說到了這個份上,夏原吉作臣子的,也只好继续听了下去。 而他的心裡,则愈发不屑、烦躁了起来,夏原吉心想道。 我夏原吉堂堂一部尚书,管着大明的天下钱粮,是当世最懂经国济民之道的人。 要在诏狱偷听一個狂徒讲课? 关键讲的還是经国济民之道? 這不就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关公面前耍大刀嗎? 皇帝竟然還让我接着听下去,简直实在侮辱我的专业。 岂有此理!敢怒不敢言。 墙内,李景隆点了点头,以物易物,确实如此。 姜星火看两個人都想明白了,于是继续說道。 “一個处于具体分工中的人,可以依靠交换获取他生存所需的一切必要资源后,就必定会导致更加精细的分工出现譬如,做石器的人,分成了分别做石镰、石磨、石锄的人。” 說着,姜星火在朱高煦的左右两侧,放了一块大石头,和一块中等的石头。 “大石头是石磨,中等的石头是石锄,你手裡剩下的小石头是石镰。” 姜星火顿了顿,复又說道:“而‘分工’的精细化,就导致了‘交换’的高频化与规模化。那么你觉得,以前我用一份粮食换你一份石镰,现在我该用几份粮食换你的石磨?” 朱高煦挠了挠大胡子,說:“怎么也得三份吧。” “那我要是沒有三份,或者不愿意出三份呢?”姜星火摊了摊手,“你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别的买家,‘需求、時間、数量’的双重巧合都不存在,等米下锅的你,难不成要饿死?” 朱高煦想了想,又露出凶悍的表情。 “若是不肯交易,俺怎么可能坐等饿死?定是趁着還有气力,拿着石头把别人砸死,再把粮食抢過来。” 說罢,他還拿着手裡的石头做了個挥舞的动作。 姜星火:“.” 李景隆:“.” 第75章 媒介 精神病人思维广,二笔青年欢乐多。 当老师最怕遇到朱高煦這样,思维广阔又暴躁好动的学生。 還好,姜星火能强拉回来。 “我們只說正常交换。” 姜星火认真說道:“交换的频率越高、规模越大,不同物品间互相的交换就变得越困难,即使物物交易能够成立,也要耗费過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交换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所以一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东西就必然应运而生了。” “——這东西便是一般等价物!” 朱高煦放下石头不再暴躁,好奇问道:“姜先生,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姜星火也放下了手中的树叶,娓娓道来。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