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252节 作者:未知 宋积云送了对莲纹八角杯给陈大人。 后来這对杯子又落入了计双湖的手裡,成了计家的传家宝。当然,這都是后事了。 万贵妃见到那些斗彩碗碟盘盏果然非常的喜歡。 她慢悠悠地欣赏着那些彩色的图案,漫不经心地问宋积云:“你要什么?” 宋积云笑道:“哪裡敢求娘娘的恩典。不過是上次进宫,看见御用监的册子,知道娘娘喜歡斗彩,试着烧了一窑,居然成功了。特意献给娘娘。” 万贵妃這样的精明,她当然也不敢糊弄万贵妃。继续道:“娘娘若是能留下,也是为我宋家窑厂,为我荫余堂添光增彩,哪裡還敢要什么赏赐。” 万贵妃闻言一笑,道:“我還以为你是为了皇长子的事来给我赔不是呢?” 宋积云背心一层冷汗,忙道:“娘娘心裡只有皇上,民女是知道的。” 万贵妃這才面色微霁,指了她进贡的斗彩,吩咐身边服侍的:“那就留下来吧!” 宋积云谢了又谢。 出了宫,郑全服侍她上了马车,问她:“成了沒有?” “算是成了!”宋积云笑道。 時間太短,她也只能在万贵妃那裡露個脸,哪怕元允中不用出城去抚民,也很够用。 郑全笑呵呵地应“是”。 马车行至什刹海时,被人拦住了。 “宋小姐,是我!”拦她马车的徐光增和上次来见她时大不相同,他不仅穿戴整齐,而且面对她时流露出不容错识的献媚。 他凑到马车前道:“宋小姐,我兄长答应了。說是以后有什么事,您直接吩咐。還說,他会想办法把我送到元大人身边的。” 宋积云笑着和他应酬了几句,就让郑全打马扬鞭,离开了什刹海。 只是她并沒有因为徐光增的出现而喜笑颜开,反而流露出些许的愁容。 (本章完) 第369章 郑全不免问宋积云:“小姐,情况不好嗎?” 宋积云沉吟:“但愿是我想多了。” 徐光增胞兄能在勋贵之家得几任皇帝信任,屹立不倒,自有過人之处。她提出让徐光增跟着元允中办事,他不仅沒有反对,而且還让徐光增亲自来见她,当机立断地给了她承诺,可见宁王身殒的事虽沒被传开,但能够知道的都知道了。 宋积云在心裡盘算着自己有沒有漏掉的地方。 可当他们的马车出了什刹海,大街上却全是惊恐失措、四处奔走的百姓。 “流民哗变了!” “他们杀了阜城门的守卫,烧了宛平县县衙!” 大街上不时传来這样的惊呼声! 宋积云脸色微变,沉声吩咐郑全:“赶紧走!” 郑全和何大志护着宋积云,逆着慌乱的人群回到了西江米巷。 她前脚下了马车,元允中的马车后脚就回来了。 “云朵!”他神色凝重,“我已拿了圣旨,得立刻启程去宛平县。你跟我外祖父呆在一起,他去哪裡你就去哪裡,千万别意气用事。若是听到我什么不好的消息,也不要轻举妄动。我肯定会活着回来见你的。” 他說着,用力地抱了抱他,掉头就走,宋积云甚至沒来得及多和他說两句话。 宋积云担心地追上前两步,看见元允中边匆匆往外赶边回头朝她挥手。 清澈的眼眸带着红血丝。 如同一只靴子落了下来。 宋积云却长长地舒了口气。 她笑着朝元允中挥手,示意他安心去办自己的事。 元允中狠狠地朝她点了点头,這才跳上了巷子口的马车。 “宋小姐,接下来是不是要看你的了!”宋积云身后突然传来镜湖先生的声音。 她沒有回头,而是看着空无一人的巷子口淡淡地笑了笑,道:“承蒙您厚爱,不胜荣幸!” * 元允中是由亲卫军护着,悄悄从正阳门出的城。 宛平县县衙如今已被流民占领,朝廷之前派了兵部尚书白大人和都御史项大人处置此事,他们在阜城门边设了临时的署衙,用来调动皇上的十二亲卫。 他過去的时候,白大人和项大人正沉着脸坐在主位上,听身边的谋士說着话:“他们有三千人在宛平县县衙,有一万五千人驻扎在宛平县城外,剩下的人多聚集在石景山脚下,還有一部分逃窜至了顺德府。” 见元允中进来,那谋士立刻打住了话题,恭敬地行礼。 白大人沒有动。 兵部当初就主张剿匪。如果不是元允中跳出来反,他们早就派大军镇压了。 项大人见了,却不敢和白大人共进退。 元允中的曾祖父在做庶吉士的时候就在都察院观政,后来又先后做過都察院的御史和左都御史,自此,元家不时有子弟或者是故交在都察院任职,都察院都快成元家子弟晋升的菜园子了。他并不想得罪既是皇帝宠臣,又是元家子弟,還在都察院任职的元允中。 “允中!”他亲热地道,站起来拱手迎上前去,“早就听說你要過来,我還在想你什么时候会到,沒想到危机关头,你就来了。快請来坐。”說着,他還示意自己的幕僚亲自搬了一把太师椅過来,請元允中坐下。 议事厅其他的人见了或者碍于立场,或者碍于品阶,也都纷纷起身和元允中见礼。還有真心盼着元允中過来的官员直言道:“元大人,還好你過来了。不然,這五万人杀下去,我怕我名留青史,成了第二個白起。” 說完,還不满地瞥了白大人一眼。 白大人却是眼角眉梢抬都沒抬,冷冷地道着“元大人来了”,然后示意那谋士继续禀报探子打探到的消息。 谋士眼观鼻,鼻观心,道:“逃窜至顺德府的那一部分已八百裡加急告之顺德府附近的几個卫所,他们已派人清剿。至于占领宛平县县衙的那些人,宛平卫的都指挥使表示会戴罪立功,三日之内必定拿下那些流寇。只有占据石景山下的那些人有些麻烦。” 他說到這裡,睃了站在屋子中央的元允中一眼,這才继续道,“兵部若要调兵,需要五军都督府的虎符。如今皇上主张安抚,兵部拿不到五军都督府的虎符,就沒办法调动附近卫所剿匪。而亲军十二卫是皇上的亲卫,守卫京城门户尚可,让他们去宛平剿匪,怕是不太妥当。” 他的话還沒有說完,白大人已语带些许讥讽地道:“你且放心,元大人来了。皇上怎么舍得让他涉险。不要說五军都督府的虎符了,就是亲军十二卫,元大人调遣那也是在皇上面前一句话的事了。” 天下太平已久,沒有军功,他们兵部的那些总兵吃什么,喝什么? 偏生元家這個游荡子要做那胸怀天下的菩萨,硬生生地斩了他们兵部的這條生财路。 甚至是包括他的升迁之路。 他沒必要和元允中客气。 元允中得罪的可不是一個两個官员,而是整個兵部和卫所的官兵。 白大人嘴含讥笑,端起茶盅喝了口茶。 他和元允中都是正三品,背后又站着整個兵部和卫所,自然敢和元允中呛声,可其他人不敢啊! 众人都装着沒听见。 议事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项大人不由在心裡骂。 你姓白的不满,去金鸾殿上去說啊,拖他们下水做什么? 他只好咳嗽了几声,找了几句捧元允中的话,正要给元允中個台阶下,元允中已淡淡地问那谋士:“谁负责打探流民消息?” 那谋士飞快地瞟了眼白大人,见他半闭着眼睛,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忙道:“是下官。” 元允中淡定颔首,道:“既然是有一部分流民在县衙,有一部分在石景山脚下,有一部分逃窜至了顺德府,你们可打探出了为何這些流民分成了三路?” 谋士道:“之前他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见围攻京城无利可图,就窝裡乱,起了争议,各自行事,分成了三路。” 元允中点头,正想說什么,白大人突然道:“元大人十四岁就金榜题名进入庶吉士馆,巡抚江西,可是元大人第一次出京。你给元大人說清楚点,别让元大人连宛平和顺德在什么方位都不知道。” 他讽刺味十足,谁都能听得出他這是在說元允中是纸上谈兵。 屋裡的人都低下了头。 元允中却像沒有听见似的,继续道:“這三路人的头领是谁?各是什么来历?为何有人去了顺德府,有人占领了宛平县衙,有的却聚集在石景山脚下,你们可都查清楚了?” 谋士一愣。 他们還真沒有仔细地查過,不知道這三路人的头领都是些什么人? 他求助般地朝白大人望去。 元允中已又问:“五万流民,从前朝廷偶尔会施粥,他们哗变之后,吃食从什么地方来?” 屋裡人都张大了嘴巴。 包括白大人在内。 (本章完) 第370章 元允中又问了一句:“五万流民,就算是每人每天只喝一碗清水稀粥,一天也得八石米吧?” 议事厅裡沒有一個人說话。 正是因为大伙儿都算准了這些流民若是沒有粮食,所谓的五万人也不過是些银样镴枪头,支持不了几天就会自己先乱起来,轻而易举的就能把這些流民全都一網打尽,兵部才会主张采取强势镇压。 元允中年纪虽轻,却家学渊源,从小跟在镜湖先生身边,对于官场上的這些事门清。 他不由怒火中烧,冷笑道:“莫非這五万性命在诸君眼裡就不是性命不成?” 很多人都低下了头。 只有白大人,不屑地嗤笑,道:“我等当然比不得元大人悲天悯人,铁面无私,能弃同胞同泽于不顾。”他說着,朝那谋士道:“去,将這几天被那些流民打伤打死的校尉名册拿给元大人看看。元大人既然奉皇上之命前来督检我等政务,那就請元大人先将這些校尉的抚恤银子先发了。别以为只有那些流民死了人,我們就整日游手好闲在看热闹似的。” 他還讽刺道:“难怪有些官员看着那些贫民和乡绅打官司,必须认定那些乡绅为富不仁,欺凌乡裡。” 那谋士却是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好在元允中并沒有为难他,而是神色冰冷地环视着议事厅的众人:“同胞同侪,也就是說,诸君和白大人想的一样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