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年号永盛
這裡朱元璋很少過来,哪怕是他对大妹子非常的思念,也正是因为這一股思念,让他总是有一种想要過去的冲动。
但在之前,朱元璋很清楚,他還不能過去,因为老大薨逝,偌大的王朝沒有了后继之人,朱允炆尚且年幼,庞大的淮西勋贵集团,会把朱允炆彻底架空。
毕竟蓝玉跟朱允炆,并沒有血脉上的联系,而性情温和的朱允炆,大概是沒办法压制蓝玉。
那家伙,在自己面前都那么胆大包天,肆无忌惮,又怎会真的听从一個娃娃的命令。
所以朱元璋就想着,要弄死蓝玉,为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的道路上,保驾护航,清理障碍。
就像是曾经对朱标說的那样,将荆棘上的刺,都给拔光了。
不過,因为朱英的出现,這一切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连朱元璋也想不到,从小因假死而离开皇宫的大孙,却有着天生皇帝的智慧。
“大妹子,是你把大孙,带来了咱的身边来的吧,我知道,一定是你,不会错的。”
“转眼间,十六年過去了,可对咱来說,你就像是昨天還在一样。”
“或许你现在,正在责怪着咱,为什么要等待十六年這般久,其实,便是在前些年,咱就应该要来陪你了。”
“大妹子,這不能怪咱,是咱们的大孙子,他不让咱走啊,一直想着各种法子,让咱留着,這些事,你应该都看到了吧,可不能怪咱。”
“不過嘛,现在時間上也差不多了,不需要多久,咱就会過来了,都等了十六年,大妹子你也不在乎這几個月了吧。”
马皇后的陵寝前,朱元璋有些佝偻的身形出现在這裡。
四下无人,刘和跟其他的宫女宦官,都在外边等候着,现在是朱元璋跟大妹子的独处時間。
随着朱元璋的喃喃自语,突的一阵清风拂面,带着微微的凉意。
朱元璋突然笑得跟孩子一样。
“咱就知道,大妹子你不会怪咱的。”
——
东宫。
目前朱英办公,基本上已经是都迁移到东宫来了,毕竟他不能一直住在坤宁宫中。
在等到登基之后,他就会从坤宁宫迁移到东宫来进行居住。
毕竟到那個时候,他的身份不再是太孙,而是大明皇帝。
“爷爷去了孝陵,到现在還沒有回来,对嗎。”
朱英向郭忠问道。
在皇宫裡,大多数的事情,宦官们的消息最为灵通。
郭忠躬身道:“回禀殿下,陛下早间過去,现在還未回来。”
朱英闻言,低头叹息。
他知道,爷爷是去了奶奶的陵寝那边,而之所以沒带他一起,必然是有很多话,不方便跟他說。
朱英心裡也清楚,老爷子现在的心情。
随着時間的推移,再過几天,就是立冬了,此时的南京,已经多了几分寒冷。
還有三個月,便是正月初一,早些时候定下的登基日子。
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的传承,再加上如今朱英的威望,举国上下都非常的重视,自从朱英要登基的消息传开,大明周边的局势也变得安稳起来。
周边列国的国王,也是纷纷派遣使者来到大明京师,为朱英登基,献上一份厚礼。
這個时候,可沒有任何人敢来触霉头,不管是什么事情,那都得压后再說,连带着整個大明的犯罪率,几乎直逼为零。
谁敢在這個时候捣乱,随便都是罪加三等。
偷鸡摸狗的小事,可能都会被判处重罪,三年劳役起步,以影响太孙登基为名。
虽說现在朱英已经把大多数的政务,都交给了内阁去处理,实际上他并非是无所事事。
比如查看统计部门的经济情况,对官员军队贪污的核查,還有各地方官府的一些数据。
再就是为新政做准备了。
推行新政,确定以法治国,成立律法部,削减皇帝权力,這些都是朱英登基之后,主要进行的事情。
而朱英的年号,也已经确定下来,名为永盛。
寓意大明永远繁荣昌盛之意。
其实一开始,朱英比较中意的年号为神武,不過被朱元璋否决了。
因为大明现在的疆域已经够广阔的了,朝廷目前来說,在管理上已经非常吃力,在未来十年,大明的首要任务并非是开疆扩土,而是把现在已经打下来的疆域,更好的进行消化。
随着帖木儿去世,强大的帝国轰然倒塌,中东已经形成了一片乱局,几大势力相互纷争,原先的附庸也纷纷独立,更是伴随着大量的奴隶起义。
可以說在如今的世界,已经沒有哪個国家,能够对抗强大的大明。
哪怕再是遥远的地方,大明也可以派遣一支舰队,或者数万乃至于十多万兵马进行远征。
加上如今大明的强大财力,远征并不会给大明带来太大的负担。
因此现在大明,就有些不适合神武的年号了,這才定为永盛。
——
京师燕王府。
朱高煦,朱高燧,正在屋内商谈。
“二哥,听着宫裡传出来的消息,大致是定下来了,等到太孙殿下登基后,咱们就得是跟着父王,一同去到东胜神洲。”
“听說那边尽是一些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咱们這過去,跟流放有什么区别,怎的我看父王還有法师,好像是对此很是开心的样子。”
“要我看啊,還是不如京师,這裡多好,想要有什么就有什么,天下万国的商品,都能在见到,何必去那饮毛茹血之地。”
朱高燧开口說道,他是不怎么想去东胜神州的,也对那边沒啥好感,认为跟蒙古高原是差不多的样子。
朱高煦却道:“這你就不知了,三弟,那边可是個好地方,听說是水土肥沃,粮食都吃不完。”
“不仅是咱们去,還有大明的许多工匠们,到时候就跟在之前倭国那样,建立城池。”
“且天高皇帝远的,咱们在那边,還不是想干嗎,就能干嗎,何必在這京师裡低头下气的。”
“在京师,干什么事都有宗人府盯着,一不小心就要被弹劾,何曾是痛快過。”
朱高燧道:“二哥,可咱们去了,难不成父王還给我們一座城池不成?那都是大哥的基业,咱们這去,岂不是都帮大哥做事了,到时候基业怎么分,咱们也就拿点小头,混個郡王府啥的,照样受到掣肘。”
“這样比起来,還不如是待在京师,享受富贵荣华的日子,比那奔波劳累,可不是要好多了。”
朱高煦闻言,嘿嘿一笑,略带几分神秘的說道:“三弟,你可知,两日前,父王召见我是何等事情?”
“說的就是關於在东胜神州基业之事,你也知大哥身体不好,体弱多病,這般劳累奔波過去,估摸着才到地方,那命都丢了一半。”
“父王一直不喜大哥,這你我都是知晓的,先前是皇爷爷看着,咱们也沒办法,等到时候去了东胜神洲,這边可就顾不過来了,那时候,可就是你我哥俩为主。”
朱高燧将信将疑道:“父王不会是蒙你的吧,二哥,咱们哪怕是去了东胜神州,那也不能說不听朝廷号令,总不能父王把大哥的世子位废掉吧。”
“如此违背宗人府律法,朝廷這边肯定是要降罪的,去那东胜神洲的又何止父王,父王断然不会因此這事,跟朝廷闹掰。”
朱高煦道:“三弟,這你就不知道了,我听着父王那意思,是造几個城池,一個大的,還有几個小的。”
“到时候,大哥自然還是世子,可有多少地盘,這裡头就有学问了。”
“咱们兄弟俩随着父王過去,那东胜神州也得需要人手,還有不少土著在,到时候建功立业,难不成父王還能亏待你我二人不成。”
朱高燧有些犹豫,问道;“父王当真是這般說的。”
在關於皇室子嗣上,朱英在宗人府定下规矩,但凡是已经及冠的,都有权力自主做出選擇。
是跟随父辈前往东胜神州开荒,還是留在京师,一切任凭自愿,任何人不得进行干预。
這其实也是大部分皇室子嗣的想法,毕竟东胜神州虽然在京师的名声非常响亮,很多有野心的人想要過去开国,打造属于自己的藩国,但這個事情,其实跟许多皇室子嗣是关系不大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私兵和足够的钱财。
比如朱元璋的儿子们,很多都沒办法供养亲王护卫,這可不是個小开支,這些俸禄,并不由皇室承担,而是需要自己承担,像是朱樉,朱棡,朱棣這些排位靠前的,自然不存在担忧。
可那些后边的,年纪比朱英大不了多少,甚至還小的皇叔,他们的娘家也沒什么钱财,富贵是够了,但供养亲卫,那可就差远了,庶子跟嫡子,在沒有朱元璋的特别关照下,相差可不是一星半点。
尤其是那些皇三代,也就是跟朱英一样孙子辈的,那就更加相差甚远,毕竟亲王的爵位,最后只能有世子继承。
因此朱高燧的想法,就是留在京师,现在京师不管是什么买卖,来钱還是非常快的,而且朝廷宗人府這边,对于留在大明的皇室子嗣,是有保障的。
按照现在的规定,但凡皇室子嗣,在读书等一系列成长上,都是不需要其他的花费,教育费用,都是由朝廷内务府承担。
“你就放心吧,三弟,难不成我還会骗你不成,咱俩都是一样,且這话,可是从父王亲口說出。”
“咱们哥俩,父王那也是明白的,在带兵打仗這块,可是一等一,那东胜神州之地,父王還不得是依靠我們,总不能他天天自個带兵打仗吧。”
“那可是能够世袭的藩地,比在京师做個富贵闲散王爷,岂不是要好得多。”
“人啊,就是要有梦想,不能自顾着眼前的安乐不是,否则后代子孙,說不定都会责怪老祖宗放過這大好机会。”
朱高煦继续讲述着,他当然是想让三弟跟自己一起過去,怎的也是個臂助。
這般一来,虽是沒有世子之名,但却能有世子之实。
朱高燧也是被說动了,他们常年跟着朱棣四处征战,打蒙古,打倭国,哥俩都是朱棣下的大将,而且因为父子关系,朱棣在很多方面也非常放心。
哥俩虽然文学方面一塌糊涂,但在军事天赋上,是有几分朱棣的遗传,比之一般的大明将领,可要强出不少,而且他们有更多带兵的经验。
“好,那就听二哥的。”
朱高燧心中思量半晌,最后下了决定說道。
另一边。
燕王妃徐仪华,皱眉对朱棣說道:“王爷,何不让老二,老三,便待在京师算了,這东胜神州之地,不過是些未曾开化的蛮夷,莫說甲胄,便是刀剑利刃也无,用的還是那骨制武器。”
“你跟老二說那些话,引着他勾搭着老三,一起過去,這等承诺,岂不是把老大放在火上烤。”
“這世子的名头,是陛下亲自赐下,哪能是說动就动的,往后王府的传承,又该是如何,你這不是害了老二老三嘛。”
作为枕边人,且自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徐仪华,如何能不懂朱棣心裡头的那些個计较。
他分明是想让老二老三给他做事,又不想给太多的好处。
朱棣对此狡辩道:“诶,仪华,你又不是不知,老二老三是個什么性子,他们還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那次在倭国,连倭国奉银都敢贪污。”
“现在朝廷的局势,是越发严峻了,按照前些日子太孙传出来的說法,推出的新政,是要以法治国,其中就有一條,天子之下,皇亲贵胄,官员勋贵,犯法与庶民同罪。”
“老二老三這般无法无天之人,在京师這裡,能讨得了什么好处,你且看看他们现在去干的那些买卖,哪個不是朝廷禁止的,也就是沒严查,真查起来,能脱得了干系?”
“与其如此,還不如是一起去到东胜神洲,也能在自己眼皮下看着,即便是做了些出格的事情,也不至于真被降罪下来。”
自古以来,就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的說法。
当然,在朱元璋這裡,算是彻底打破了,但实际上对于皇亲,多少還是有不少特权。
只是现在,朱英的新政,摆明是要把這些特权取消。
大家对此也不惊讶了,毕竟之前秀才,举人的特权,也是這么被削掉的。
朝廷上大臣们,可不敢联合起来反对太孙,别說现在還有陛下撑腰,动起真格来,怕不是又是一场血光之灾。
徐仪华听着朱棣說的這番话,也只能无奈叹息一声。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