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登基前夜
距离正旦,也就半月的功夫了。
而今日,天空之中下起了皑皑白雪,這可把宫裡的宦官,上下的官员都给急坏了。
谁不知道,马上就太孙的登基大典,這要是耽误了大事,那可是
“快快快,赶紧的,把這些雪今天都给扫干净了。”
“這天上落下一片雪,你们就给打扫一片,可不能是坏了事,甭管是下多少,都得给清理干净了,這地面上呀,一片雪花都不能留。”
管事太监急急忙忙的召集着小宦官们,对着整個皇宫进行清扫。
只是人力怎敌天时,這雪不仅是沒有停歇的意思,反而是越来越大。
抬眼看向空中,是整個白茫茫的一片,尽皆被雪花给填满了。
“這可是如何是好啊。”
整個皇宫的宦官们,都开始急了起来。
要知道登基大典的规章制度下来了,裡面流程很多都是在皇宫裡举行的,若是雪滑磕了碰了的,那都是大罪。
上头一怒,受罚的,自然是下边。
只是乾清宫裡,爷孙俩却是一副完全不着急的样子。
“瑞雪兆丰年,看来明年,会是有個不错的收获。”
朱英看着外边的大雪纷飞,笑着对老爷子說道。
朱元璋此刻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似乎外边的风寒对其沒有半分影响。
“這是老天爷给大孙的贺礼,咱看呐,這雪大致是一时半会停歇不下来了,倒是天却沒那般冷。”
“也不知等到大孙登基的那一日,是否還会下這般大的雪。”
“或是那登基仪式,咱觉得可能要调整一番,若是雪大误事,岂非是要传出笑话。”
朱元璋乐呵呵的說道,对于這次的登基大典,他也并未有太多担忧。
登基仪式這事,其实很多流程,皇帝本人就是主策划。
当然,一些细节都是大臣们来进行填充的。
在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就有這么一個环节,那就是准备了一套帝王冕服,朱元璋亲手把他埋掉,這是一种祭祀上天的方式,通過埋葬物品祭祀上天,而朱元璋這是他改朝换代的登基礼,所以有這一流程。
然后百官带头朝皇帝老大埋东西的地方跪拜并奏报,瘞礼成。
后边是徐达,常遇春,這一批开国功臣们,扶持簇拥着朱元璋坐上金椅。
這画面就稍微有些辣眼睛了,不過寓意是被拥戴上去的。
朱英這次的登基仪式的设计,就变化很大,跟朱元璋的完全不是一個感觉了。
与其說是登基仪式,更可以看成是大阅兵。
其中大部分的流程,除了祭祀上天外,大部分的流程都在阅兵之上。
這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大明天朝的威风。
——
军部,五军都督府。
“太孙令旨,在正旦初一這天,還有三十万军进行演练,這是登基大典,谁也别给我误了事,否则小心头上的脑袋。”
“此番太孙把這等重要之事交予我,那就容不得半点差错,从今日起,全军进行严格操练,尤其是在军容之上,更要重视。”
蓝玉意气风发,他沒想到,太孙登基大典竟然会有大阅兵,最主要的是,這次的大阅兵总兵,還是他蓝玉。
這让他感觉自己有些羞愧,之前他因为义子的事情,還想着折返天竺拥兵自重,现在看来,太孙果然是信任他的。
也因为這個事情,让五军都督府上下,都兴高采烈。
在他们看来,太孙這是给了個信号,对军部的信任和重视。
军部是五军都督府的新名,這也新政裡面的一個环节。
从此之后,军部就不受朝廷节制,而是属于皇帝直属,只负责对外战争和对内平叛,屯田這一块,也会被逐渐的分割出去。
朱元璋定下的屯田兵,从朱英登基的那天开始,将会逐渐的淡出视野。
以后大明的兵,将会通過严格的选拔和考核,用来确保大明兵力的精良。
面对武将的欢欣鼓舞,文臣们這边就有些不愿意了。
“你說說,哪能是這样安排呢,难道陛下也不能說上两句嗎。”
“历朝历代,哪個皇帝登基之际,会如此大费周章的安排将士演练,如今我大明富庶,但這也不能是這样,治理天下,靠的是文人,而不是那些武夫。”
“诸位,我看是得上奏一番,劝谏太孙不可如此重视军部,我大明泱泱礼仪之邦,如今是万国来拜,当是以礼仪为先,這番兵戈展现,岂非是失了颜面。”
礼部衙门裡,一礼部官员慷慨陈词,语气激昂的讲述道。
他是個老资历了,也是個老学究,对于太孙的改革一直颇有微词,只是在朝廷上,爷孙俩气势太盛,唱反调的基本上坟头草都三尺高了,所以不敢言语什么。
也就只能是在衙门裡的时候,才敢是這么說上几句。
对此,其他礼部官员早就见怪不怪了,沒人回应,稍显几分冷场。
礼部尚书任亨泰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便转而說道:“太孙殿下定下的乐曲,要气势磅礴,恢弘大气,如此才可不失我天朝威严,震慑四方蛮夷。”
“這次登基大典的安排,对于我等礼部来說,是個重要的差事,要严格按照太孙定下的章程形式办事。”
到了今日這般光景,哪怕是成立了内阁,政务皆有内阁大臣安排,可谁能忽视太孙的意思。
新政,那是太孙的新政,若谁真的觉得从此之后,皇帝什么事都不用管了,那才是蠢货。
只得看,想不想管。
——
正旦前夜,除夕,
乾清宫正殿好不热闹。
所有的皇子们,全部都聚集了一起。
包括朱允炆,朱允熥,還有其他的皇孙们,也都是出现了。
浩浩荡荡足有上百人。
虽然朱元璋有一百多個孙子,但现在很多皇子都還沒成婚,暂且孙子也就几十人,因此這乾清宫正殿,還是装得下。
虽說有些拥挤,但也多了几分亲近和热闹。
朱元璋也沒坐在龙椅上,而是在宴席的第一桌。
朱允炆和朱英,分别坐在朱元璋的旁边,其他的便是朱樉,朱棡,朱棣,朱橚。
至于其他的皇子,就是另外的餐桌了。
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因此跟前面宋朝分餐制不同,家宴基本上都是合餐制,這样也显得更加融洽。
从位子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裡,最疼的就是朱英跟朱允炆两個孙子了。
其次才是儿子们。
当然,這也是因为老大朱标薨逝。
“老二,老三,老四。”
朱元璋喊了一声,三人正襟危坐。
对于朱樉,朱棡,朱棣三人来說,父皇是個又爱又怕的角色,哪怕他们在沙场上杀人如麻,可面对父皇的时候,就像是個孩子一般,不敢有丝毫的忤逆。
那都是刻在骨子裡的害怕,作为最早一批的儿子们,朱元璋是曾经亲自带過他们的,小时候不听话调皮,他们可沒老大朱标的待遇。
打起来那是真打,自小对父皇就有童年阴影了。
朱元璋见到三子坐好,继续道:“明日,便是你们大侄子登基大典,等大典過后,就准备着去东胜神州了。”
“在這方面,对于大孙,你们要心存感激,而不是带有怨恨,自古皇家无情,能够做到這等程度,已然是算得上仁至义尽,当应该清楚。”
“不管怎么說,都是一家人,往后啊,去了那边,好好发展,壮大咱老朱家的血脉,若是遇到什么困难,咱想大孙也不会是袖手旁观。”
“终究是血浓于水。”
朱英闻言,当即表态道:“爷爷放心,孙儿自然省得。”
朱元璋這一番话,是点的朱英,也是给三王留個情分,虽說对老大,包括大孙有所偏爱,但也是一直心心念念着家庭和睦。
对于朱英的回答,朱元璋也很满意。
继续道:“老二啊。”
朱樉赶忙应道:“儿臣在。”
朱元璋仔细看了看朱樉,而后叹气道:“除了你大哥外,你是咱最看重的,且你也是众王之长,理应是做個表率。”
“然而,你却是让咱最是失望的那個,自小聪慧,能文能武,可偏偏是心思暴虐,不懂人性,不体天心,与那邓氏合谋,做一些丧心病狂的事情,简直是天怒人怨。”
“便是现在,依然恶性不改,虽說有几分收敛,但也仅此而已了,若是你能像你大哥几分,咱”
說到這裡,朱元璋略微停顿。
其实按照继承制,在老大朱标之后,朱樉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可是朱樉的脾性,让朱元璋深刻明白,若是让他上位,那大明估摸就跟秦朝差不多,二世而亡的可能性很大。
這個祸害,是個妥妥的草菅人命的暴君。
听到這裡,朱樉也有几分内疚。
其实他对皇位還是有些想法的,說完全沒有想法,那当然是不可能。
只是朱樉虽暴虐,但不傻,他知道父皇不可能把皇位给自己,因此哪怕是大哥朱标薨逝后,他也沒动過对皇位的心思。
且就那個时候来說,他還是在京师被禁足,若不是大哥朱标的劝說,怕是都已经贬为庶人了。
“儿臣不孝,让父皇劳心了。”朱樉也怕這個点惹父皇生气,乖乖回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往后那些臭毛病,是要改改了,若你不是咱的儿子,真就是车裂十次都不够的。”
“唯一让咱感觉還算欣慰的,也就是尚炳那孩子不像你,你去了东胜神州,就好好善待百姓,让尚炳主事,切莫要最后给咱闹出笑话来,可是明白。”
对于父皇的提点,朱樉立即点头道:“谨遵父皇教诲。”
朱尚炳,還有其他的皇孙们,早期都是在宫裡读书学习,待稍微长大一些后,才会离开皇宫。
因此朱尚炳并不像朱樉那般暴虐,所以朱元璋明白,治理藩国的事情,最后肯定還是落到朱尚炳孙子身上。
对于老二朱樉,朱元璋完全沒有期待。
点了老二后,便是老三了。
“老三呐。”
“儿臣在。”
对于老三朱棡,朱元璋就欣慰许多,虽然朱棡的性子比较骄傲,但這并不算太大的問題。
如果朱棡是老二的话,那么朱元璋就会考虑其继承皇位的可能了。
只是,他毕竟是老三。
“咱对你還是比较放心的,咱也沒啥要交代你的,去了东胜神州,便好生经营,若是有何难处,便是给你大侄提。”朱元璋略带欣慰的說道。
歷史上朱棡就活了三十三岁便病死了,這让朱元璋非常伤心,大致是因为朱英的缘故,现在還活得好好的。
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
洪武二十四年前,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朱棡节制。
在军事之上,可见朱元璋对朱棡的重视。
哪怕沒有朱英,若是朱棡不病死,那么朱棣也沒可能靖难成功。
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朱元璋就是用朱棡来制衡朱棣。
“谢父皇夸奖。”朱棡笑容满面,眼神略带几分得意的看了一眼朱棣。
他反正跟朱棣就沒对付過。
說完了老三朱棡,朱元璋把目光落在了老四朱棣的身上。
“老四,你是最类咱的,也是让咱一直很满意的,不管是在性子上,還是在处事领兵上,咱对你都沒太多可以說的。”
“但是,關於高炽的事情,咱還是要点你几句。”
“咱也知道,你不喜他,但你要明白,他是长子,且這些年来,他的成就,难道還不能让你满意嗎。”
“你之前在倭国的燕城,要是沒有高炽的帮忙,能超過老二老三?”
“他在安南,为朝廷创造如此之多的岁入,這才是真正能治理地方的人才,并非是凭借着几股子蛮劲。”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咱希望老四你能明白這個道理。”
朱棣武功很高,但文事偏差,严格来說沒读過几本书,這也是因为自小就在军营裡厮混的缘故。
哪怕是歷史上,朱棣也不過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罢了。
对于自己這個儿子,朱元璋也是带有几分早年的愧疚,不過就现在来說,朱棣還是让朱元璋比较满意,至少他沒有老二老三那股子暴躁性子。
其实還是老朱不了解,作为老朱家的血脉,朱棣实则也甘落后,毕竟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搞出诛十族的皇帝。
“儿臣明白了。”
在老朱面前,朱棣也不過是個孩子罢了。
点完了老二,老三,老四。
桌面上就只剩下老五朱橚,還有朱允炆了。
“老五啊。”
“儿臣在。”
看着朱橚一幅老农的摸样,朱元璋也不知道說啥,早些年他還觉得老五可能跟冯胜有所勾结,并且借机夺了冯胜兵权,贬朱橚至于云南。
现在看来,還是大孙看人准,老五完全就是個痴迷草木的呆子。
“你的喜好,罢了,咱也沒什么好說的,若是能有所成,那便是造福天下的圣人,照着自己的心意去吧。”
朱元璋說了一句后,就沒說了。
毕竟朱橚虽为亲王,但无兵无权,对皇位沒威胁,大孙還很重视關於农业发展,本身痴迷草木。
這样的亲王,跟闲散富贵王爷沒啥区别。
以前朱元璋還觉得他丢了皇家脸面,现在這时候了,也不在乎這么多了。
“是,父皇。”朱橚沉声应道,带着几分沙哑,大概是因为长期独处的缘故。
现在他也沒有那么怕父皇了,后边有大孙给他撑腰呢。
朱元璋最后看向朱允炆,脸上多了几分和蔼。
其实对于朱允炆,朱元璋一直是很满意的,在老朱心裡,朱允炆跟老大朱标,是最为相像的,反而是大孙朱英,样子像,可性子還有各方面,可以說完全不同。
当年确立太孙位,朱允炆很是识趣的沒有闹,也沒有动其他的歪心思和手脚,這让朱元璋一直满意,也很感觉对不起朱允炆。
只是大孙回来了,朱元璋也不可能把皇位给朱允炆了。
“允炆呐,在占城那边,可還习惯,若是太累了也不打紧,咱想你大兄,应该很高兴你回来京师的。”
听到這番话,朱樉,朱棡,朱棣三人,瘪嘴的瘪嘴,翻白眼的翻白眼。
当真是儿子沒法跟孙子比,這边赶着他们三人走,這边還欢迎着回。
朱英在一边也点点头:“若是待不惯,允炆随时可回。”
朱允炆闻言连忙道:“劳皇爷爷,大兄挂念,孙儿在占城甚好,那边海产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孙儿跟母妃,住得挺舒坦。”
“京师有京师的热闹,占城有占城的清净,平时往来的商船不少,许多京师有的,也能买到,還要便宜许多。”
朱允炆可不想回京师,常言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在京师束手束脚,哪有吴城来得快活。
背靠大明,也沒什么人敢来惹他,吴城本身位置不错,赋税不愁,但就富贵荣华,朱允炆自己享用完全足够。
最近朱允炆已经开始参与进海上的生意,大明吴王的名头,在皇宫不怎么好用,可在外头,那是真正的金字招牌,這让已经尝到了甜头的朱允炆,怎么会想回京师。
“好,既是如此,那咱也就放心了,要是遇到什么事,只管与你大兄說便是了。”
“今日除夕,是個团圆的日子,以后再想這般团圆,怕是难了。”
“来,举杯,共饮。”
朱元璋端起酒杯,语气唏嘘的說道。
其他人听到這话,心裡莫名有几分难受。
尤其是即将在朱英登基后,就要去往东胜神州的皇子们,他们很清楚,這一去,便是永别。
等到再回来的时候,父皇大致已经驾崩了。
朱樉,朱棡,朱棣,也意识到了這一点,当即眼眶就有些泛红。
虽然父皇偏爱老大一家子,但对于他们,也算是从未有過亏待,在感情上,他们对于父皇,一直是非常敬重,爱戴。
想到以后,再得到父皇的消息,便是驾崩,临行前夜不能看上一眼,心裡难免有几分难受。
朱英嘴唇欲动,是对于爷爷喝酒的事情,但此情此景,也是明白拦不住的。
朱元璋目光,在大殿裡一一扫過。
這是自己的儿子们,孙子们,足足上百号人,這都是老朱家的血脉。
待是往后开枝散叶,老朱家会更加的昌盛。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