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傳國玉璽的價值
衆臣入朝,以李善長中書省左丞相爲首,文武分別站在兩邊,走在中間的李善長,突然間擡起頭望了一眼。
朱元璋並不是按照規制,坐在太和門內的龍椅上,去御門聽政,實際上故宮的建築,大朝會並不是在屋子裏進行,同那影視劇可是有着極大的差別。
皇帝坐在小屋子裏,大臣們站在廣場上。
而朱元璋自從在城頭親自引導了一次批孔大會後,這一次的他,竟然坐在了前往太和門的御梯上。
懶洋洋的,絲毫沒有半點帝王形象。
朱元璋道;“都別離得那麼遠,靠近點說話。”
李善長擡頭的一剎那,聽到朱元璋的聲音,連忙躬身道;“陛下,這要如何靠近、”
“你是丞相,還要朕來安排嗎?”朱元璋瞥了一眼,李善長哪裏敢猶豫,連忙回身,按照品級,對着文武百官重新分了位置。
衆臣站在御梯下,距離朱元璋也不過兩丈之遠。
這時,朱元璋才繼續說道;“朕已經決定了,善長,新律修編的差不多了吧。”
李善長躬身應答道;“回稟陛下,新律歷時三年,已經基本完成,新律在修編過程中,東宮殿下針對商稅增加律令五十條,其中律十九條,令三十一條。”
“自編撰完成後,新律共有四百八十條,其中律三百零六條,令一百七十四條,按照陛下的旨意,同時編撰了律令直解。”
“以保證各地官員,可以依照新律,斷案治民,新律的編撰原則,也完全合乎陛下之意,法貴簡當,使人易曉。若條緒繁多,或一事兩端,可輕可重,吏得因緣爲奸,非法意也。
“夫網密則水無大魚,法密則國無全民,卿等悉心參究,日具刑名條目以上,吾親酌議焉。”
李善長滿面紅光,新律中,朱標對於商業加上去的五十條律令,着實讓李善長等人有些束手無策,一時間找不到什麼懲處標準。
而朱標也是第一次,將契約放在了朝廷律法上,只要是簽字畫押的契約,就會受到朝廷律法的保護。
朱元璋道:“單靠這條律法治國,你們認爲,足夠嗎?”
“陛下的意思是?”李善長猶豫不決,遲疑的看着朱元璋道。
只見這時,劉基上前兩步道;“治國安邦,還需應用聖人之學纔可,使民通教化,使民曉禮儀。”
胡惟庸在一衆大員的後邊,一臉迷茫的看着朱元璋,狐疑的打量着,待劉基話音落定,胡惟庸直接上前兩步,站在人羣的中央處,開口道;“劉大人稱聖人之學,不知何人可做劉大人口中的聖人?”
朱元璋眉眼高低的瞄了一眼胡惟庸,心中輕笑道;“這胡惟庸也是一個幹吏,李善長要是做不了這事,不妨讓他來做??”
劉基也不猶豫,他本就是堅持法家治國的理念,儒學從東晉十六國時期,就已經開始跑偏了,更何況,法家治國懂事理的都知道,不會比所謂的衆正盈朝差。
更何況,萬事有法可依,萬事有例可循,比之儒家的法治國,全靠個人臆斷,可是要好的多了。
李善長道:“若是陛下要以法家治國,這事情還要一步一步走。”
“行了,今天先不說這個事,咱啊,跟你們講件有意義的事情。”朱元璋要用嚴法治國,但這些新晉貴族們,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反響。
淮西勳貴們,也沒有表示抗拒。
朱元璋要的自然是這個結果,至於如何用嚴法治國,在他心裏早有了算盤。
回過身招了招手,一名小太監,雙手捧着一物,紅布包裹着,四四方方,亦步亦趨的來到了朱元璋身邊,躬身跪拜,雙手上舉,將手裏的東西獻了上去。
“李善長,劉基,你們倆給咱看看,標兒送來的這塊印璽,是不是傳國玉璽?”朱元璋將手裏的紅布解開,只剩下一個巴掌大的印璽。
色彩光澤,映照在太陽下,美輪美奐。
朱元璋話音剛落,劉基和李善長快步上前,二人來到朱元璋身邊,李善長先行躬身道;“陛下,待微臣瞧瞧。”
雙手捧着印璽在太陽下照了照,李善長頻頻點頭,一旁的劉基嘆息一聲道;“陛下,這大小尺寸,光彩色澤,用料,應當是傳聞中的秦皇玉璽無疑。”
“可這東西,殿下是如何得到的?”劉基通曉天文地理,古往今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和氏璧的樣式,做成玉璽是這個樣子,也合乎事實。
只是讓劉基不能理解的是,朱標還在揚州,他哪裏能得到這傳國玉璽。
“標兒說這塊玉璽,賣給朝廷,諸公,給標兒估個價吧。”朱元璋翻遍了古籍史書,他找到的所有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都和這個玉璽有着幾分相似之處。
反過來,朱元璋也並沒有直接拿着玉璽要朝廷撥付一萬石糧食送往揚州,畢竟,傳國玉璽的價值,在朝廷手裏,遠遠不止一萬石糧食。
秦皇之前,和氏璧就能賣個高價,可換十數座城。
李善長品頭論足道;“玉璽既然是真的,那自然是無價之寶,也不知殿下想賣個什麼價錢。”
“史書記載,和氏璧可換十數座城池,不知陛下是打算給殿下劃分十數座城池,還是要其他的?”
劉基自然是看出了其中的端倪,這傳國玉璽是不是朱標獻上來的,並不好說,但朱元璋想要藉此給揚州調撥一些物資。
還不會讓人說自己是在強行幫着東宮刷政績的話柄。
李善長道:“東宮太子貴爲新朝儲君,日後這萬里河山都是殿下的,換來十數座城池有何益處,今年全境復產,江南更是難得一見的大豐收年。”
“這傳國玉璽,說到最後,都是歷代君王所用,便是賣給了朝廷,日後也是殿下的,價格不能高了,微臣建議,十萬石糧米、”
李善長話音剛落,周圍的羣臣都跟着羣起激昂,傳國玉璽,那個已經丟了好久好久的傳國玉璽,稀裏糊塗的又出來了。
就這樣出現在衆人的面前。
而十萬石糧米,也絕不是個小數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