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难题
扶苏看了一眼李斯,他此刻心中紧张无比,父皇好不容易隐瞒的身份,就這么被扶苏识破了嗎?
而且冉方一旦认出了李斯,那他之前做的一切努力不都完了嗎?
李斯倒是比扶苏淡定一些,虽然心中也有些诧异,也好奇自己到底是哪裡露出了破绽。
最终,還是李斯率先打破了尴尬。
只见他“哈哈哈”大笑了一声,随后便主动开口解释起来。
“何谈高就啊,在下只不過是在咸阳城中担任一個小小官吏,不是什么太大的官职。”
扶苏闻言心中也松了一口气,无论如何,好歹也算是個由头。
而扶苏此时也不知道冉方相信了沒有,双手握着两把汗,心跳越来越快。
冉方笑看着面前的李斯,沒有接话,眼神中有明显的不信任。
過了两秒,他突然“轻笑一声,脸上的表情随意了许多,看着李斯說:“原来如此。”
“不過我看先生气度不凡,一举一动都透露着英气,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這话就很有深意了,李斯微微一愣,這冉方究竟是看沒看出自己的身份?
只是想了半天也沒有想明白其中的情况。
无奈之下,李斯只能笑着应了一声:“借先生吉言,将来若是真如先生所言,那我必定登门拜谢啊。”
冉方换了一個轻松的姿势,半躺在那裡,别有深意地說了一句:“那我可当真了,到时先生可别忘了自己的诺言啊。”
這回轮到李斯不說话了,他沒有接着這個事情继续說下去。
反而是换了一個话题,他看似很随意地问了一句:“不知先生是犯了什么罪,为何会在此?”
冉方也沒有追着问,,看了一眼身边的扶苏,语气有些哀怨地說:“和苏公子一样,我也是儒门。”
這一句话,李斯就明白了。
他点点头,表示剩下的话不用說了,他明白了。
只是有些疑惑,问道:“当时陛下下令释放儒生,先生为何沒有被释放呢?”
說起這個冉方就来气,心中有些愤愤不平,脸上的表情微微有些变化,看着李斯怨愤地說:“本来是有望出去的,只是,我不知道哪裡得罪了当朝的丞相,被他下旨要一直关在這牢中。”
听到冉方這么說,李斯愣了一下,有些疑惑自己何时下過這种令?
难道是手下的人自作主张?
還不等他想明白,余光正好看到扶苏神情有些尴尬地低下了头,他顿时就明白了,這定然是陛下的說辞。
想通其中关键,微微点头:“原来如此,丞相竟還是如此小肚鸡肠之人,为难你一個小小的儒生,有些說不過去吧。”
扶苏有些惊讶地看着李斯,這人竟然主动說自己坏话?
倒是冉方,听到李斯這么說,脸上的表情有些诧异,随即明白此人怕也是儒门之人。
那他說话便可以大胆些了,于是接着李斯的话,說道:“先生高见,我只是一儒生,若說得罪也不過是言语之间可能有些偏激,丞相竟然徇私枉法将我关在這咸阳狱许久,实在是有些過分!”
“若是我能出狱,定要找他好好說道說道,這儒门与法家之争,怎地就非要在牢中解决呢?”
“先生觉得我說的,可对?”
看冉方滔滔不绝地說着对自己的意见,李斯沒有一丝的愤怒,甚至還觉得有些好笑,還是第一次有人敢当着自己面這么說自己,竟然還问自己的意见。
他也是一脸激愤的表情,“所言甚是!”
“丞相做事却是過分了些,定要让天下百姓都来谴责他!”
看李斯比自己還激动,甚至大有要去找丞相的架势,冉方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心想此人不会出了狱就一怒之下去找丞相对峙吧?
這么一想,他换了一個语气,“倒也不必如此,虽說我对丞相有些看法,但是毕竟丞相李斯也是大秦的功臣,亦是法家的代表,站在他的立场来說,這些事情是无错的。”
這话一出,不仅是李斯,就连扶苏都愣住了。
他们都沒有想到,冉方刚才說的如此义愤填膺,這会儿竟然還会顺着李斯說话。
尤其李斯還是法家,虽說和儒门沒有那么大的仇怨,但是這儒门和法家向来都是十分不和的,能在儒生的口中听到对李斯的称赞之语,還是很难得的。
李斯看向冉方的眼神有些不赞同,甚至還有些责怪的意味。
“先生是儒门,难道還要替法家說好话?”
听李斯這凌厉的语气,冉方就知道他也是儒门之人,心中觉得這儒门之中怎的都是些迂腐之徒?
“先生错了,我不是替法家說好话,我只是实事求是而已,毕竟法家的功绩是摆在那裡的,只是现如今的法家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大秦的发展了,但是法家和丞相的功绩却是摆在那裡的。”
“当初秦孝公支持商鞅的变法,才壮大了秦国国力,也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這是法家的功劳的,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過,自大秦立国以来,朝中想将大秦的制度、文化推广到六国旧地,可各国的文化不同,自然有些政策不能被百姓和贵族所接受,定然会引发其他的冲突和矛盾,如果法家坚持,那对大秦统一来說定然是不利的。”
“从齐国覆灭到如今,已经多少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决,若是任由它发展下去,定会愈演愈烈,到时候大秦就会处于生死存亡的地步。”
“所以,我才說丞相虽做法有些偏颇,只是站在维护法家的角度,他是对的,站在大秦未来的发展,他是错的。”
冉方的一番话,让扶苏和李斯都沉思起来,他们从未想過法家和儒门之间的争执,会影响大秦的兴衰。
李斯虽不相信冉方所言,但是不得不說他刚才的一番话,确实說出了而今朝中的症结所在。
尤其是现在,陛下竟然毫无征兆地释放了儒生,還让他们参与修书,這难道是一個信号嗎?
“那依先生之见,若是陛下重用儒生,便能解决大秦当下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