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1992年9月2日,王錫因病辭世。他的《宮女談往錄》,卻在身後成了一本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人們懷念他,特別讚賞他的遺作《宮女談往錄》。1995年元月,由他的同事、同學及學生共同倡導發起、北京二中校友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召開的“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作品研討會”在恭王府內舉行。二中校友會名譽會長、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先生致辭。參加研討會的人有60多位文史界知名人士,如清史專家朱家氵晉,著名的文藝評論家李希凡,人民教育家韓作黎、陶西平,現代文學作家韓少華、從維熙、楊乃濟、尹世霖、陳援、鄭思波以及原紫禁城出版社的社長李毅華等人。他們都對《宮女談往錄》一書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認爲《宮女談往錄》是又一部“白髮宮人說天寶”的著作,是“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能“尊重歷史”,又達到“真善美辯證統一”的“高水平、高品位、高檔次的紀實文學作品”。
附三:憶廣島王錫
附三:憶廣島王錫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夕,我曾有一次短暫的廣島之行。我的同窗摯友欣翔君正在日本任教,他爲了解決“終身大事”,不得不回祖國老家河南與生母談判。他要我幫忙,去日本廣島文理科大學給他代課,時間最長一年,短則一個學期。恰巧那時我是個“待業青年”。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一咬牙一跺腳,去
來到廣島,想不到的景象呈現在眼前,空蕩蕩的大馬路上,車稀人疏,商店大都上着板(不營業),頗似我國的大年初一(春節)。更奇怪的是,很少看見個男人,過往行人盡是女的。我心中暗忖“女兒國”
我住在學校附近的尚志會館,那是一所私人開設的小旅館。老闆是位八旬開外的聾老頭,矮個駝背,兩隻眼已失明,當過兵。問他到過中國嗎?腦袋立刻搖得像撥郎鼓。後來聽人說他在朝鮮呆過好幾年。
旅店的主持人是老闆的寡婦女兒,30來歲,乾淨利落,淡淡的梳妝,臉上總帶着笑容,遇見人就鞠深躬問好。她是旅館的頂樑柱,一切活兒都由她幹:做飯、燒水、打掃衛生。旅館中幾十口人的一日三餐由她親手烹製,每晚的一池子洗澡水(約半間屋子大),由她燒熱。還要在房前屋後窄小的庭院中栽花種菜。旅館裏養着幾隻純種來亨雞,鮮紅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下蛋不叫喚,放雞是老頭的專職工作,用繩子拴住雞腿,他每天去郊外放雞。
清晨我去學校上課,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放着一小堆蔬菜,有時是幾個土豆子,有時是數根白蘿蔔,有時是一把我叫不上名的綠葉菜。每隔五六天還分大米,是一種極粗的機米,據說每人每日定量二合三(“合”念ge,約計中國半市斤左右)。這是當時廣島的“配給”制度。居民都喫一樣的飯菜。拿錢買不出東西,錢沒有用。此外燃料也配給,一日三餐不能都喫熱飯,每天至少喫一頓冷飯。我住旅館,中午不用去飯廳,老闆的女兒端着一大托盤挨屋送飯。每人四個冷飯糰,像中國的艾窩窩的形狀,略小,沒有餡,內有一個酸梅,有時飯糰外面裹一層紫菜。至於早晚飯都到飯廳去喫,大長桌子擺着一份份的小托盤。每份有一小碗米飯、一碗大醬湯、一碟菜。這點東西裝進肚裏,誰也沒有“飽”的感覺。所以那時最大的一個問題是“餓”。
留學生大都比我小几歲,在日本呆的時間卻比我長,他們不像我人地生疏兩眼漆黑,常陪我出去玩,實際上是找“喫兒”。他們沒領我去參觀廣島的名勝古蹟,而是找飯館。發現哪兒掛出“只今準備中”的小木牌,立刻排隊。他們都很在行,我得到他們的很大幫助。在飯館門前排半天隊,賣黑麪條,一種由海藻製成的代用品,很不好喫。大家都很失望。
在廣島最滑稽的一件事,至今令我難忘,就是高八層樓的“福屋”百貨公司幾乎近於完全停業狀態,僅在一樓賣些很少有人光顧的東西,如草編帽子、絲麻腰帶、木製拖鞋等。但是,“福屋”百貨公司卻賣粥(魚生粥)。清清冷冷的大樓,只要一賣粥,就立刻招徠千百名顧客,頓時熱鬧起來,排隊的人從一層樓排到八層樓,再從八層樓排回一層樓。我是排過隊喝過粥的,而且不止一次,因爲肚皮需要。
學校裏的學生一天比一天少,都“勤勞奉侍”(就是當軍人去打仗)去了。學校停課關門。我在異國又失業了,當然應該馬上回國,但談何容易!正在急不可奈的時候,母親生病,打來一個加急電報,媽救了我。回國前一些日本友人和留學生還託我給帶東西呢。
就在第一顆原子彈降落在廣島之前,我安然無恙地回到祖國。親朋好友都唏噓不止,說我命大,命好,真是撿了一條命。
(原載1955年1月6日《北京晚報》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
作品研討會文摘近年來,反映清代生活(特別是清宮生活)的文藝作品。愈來愈多,這些作品的檔次和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違背史實,胡編亂造。已故學者金易(即王錫,原系北京二中教師)與夫人沈義羚先生合著的《宮女談往錄》(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檔次的珍品”(劉紹棠語)贏得了海內外讀者和專家的好評。爲了引導作者、影視編導者嚴肅而準確地創作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併爲表達對金易先生緬懷追思之情,北京二中校友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研究室、北京市寫作學會、《北京晚報》五色土、劉紹棠研究會、紫禁城出版社、《中國教育報》文藝部、《光明日報》書摘,於1995年1月25日在恭王府聯合召開了“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作品研討會”。朱家氵晉、李希凡、劉紹棠、韓作黎等60餘名專家、學者、作家、教育家以及北京二中校領導及部分校友出席了研討會,與金易先生共事的潘遜皋先生親臨會場;金易先生的夫人沈義羚也到會併發言。
金易先生終生從教。40年代到50年代初,曾與慈禧太后的敬菸侍女何榮有過密切的來往。他從這位老宮女的口中,深入具體地瞭解了清末宮廷裏的種種內幕,晚年與老妻沈義羚根據老宮女的談話內容追憶補記,創作出23餘萬言的《宮女談往錄》。全書以那拉氏晚年生活爲中心,反映了她不恤民脂民膏,窮奢極侈的宮廷享樂。與會者一致指出,史實的真實性與作者精湛的藝術技巧的完美結合,是這部《談往錄》最顯著的特色。對這部《談往錄》的史學、文學、民俗學意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作者洗練古樸、無懈可擊的文學語言,巧妙周到並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構思,表示十分欽佩。有的專家還指出,這部《談往錄》對澄清清宮裏許多重要事件的真相,準確把握慈禧、李蓮英、光緒、珍妃等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和感情世界,都具有“以正視聽”的意義。
現摘錄研討會的部分文章以饗讀者。
好學不倦師之作劉紹棠張慕理陳援
近年來,文藝界大“炒”清宮軼事祕聞,恕我們直言:上品罕見,低劣充斥,一件本來就有水份的傳聞,炒來炒去混淆視聽。就說大太監李蓮英吧,硬被人說成西太后的“面首”,著者煞有介事,讀者以訛傳訛。然而在衆多的清宮紀事中,也有高品味、高水平、高檔次的珍品,我們手邊的《宮女談往錄》就是值得推薦的一本。
《宮女談往錄》(下簡稱《談往錄》)是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在香港和北京先後出版的,作者金易、沈義羚。兩位退休教師戰勝病魔嘔心瀝血數載,作此宏篇鉅製。這本書取材角度獨特,考證探索認真,結構新穎,文筆優美,京味兒十足,是難得佳作。就連著名紅學家、古建築學家、北京大觀園的總設計師楊乃濟寫的序和劉曜昕先生的附錄,都與全書呼應默契,使人讀來是美好的享受。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