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作者:所寫的《宮女談往錄》無彈窗免費全文閱讀爲轉載作品,章節由網友
對這部23萬字的作品,楊乃濟評其特點爲:“先生之作貴在嬴得了真、善、美三字。”

  “真”即科學性。實事求是,考證分析,真人真事,是紀實文學的基礎。金易先生早年請過一位何姓老婦幫做家務,前後接觸10年。這位何媽媽就是慈禧太后的貼身侍女榮兒。榮兒13歲入宮,分在儲秀宮當差,專職爲西太后敬菸。曾因太后指婚嫁太監老劉出宮一年,後被恩准返宮,前後8年。進宮時由“姑姑”(上一代的宮女)調教,一舉一動符合宮規,數十年習慣不變,晚年困窘,幫傭餬口,但旗人的作派、宮裏人的風範仍存。侍候慈禧起居多年,對皇室的祖典、儲秀宮的規矩、老太后的脾氣秉性,瞭如指掌。接觸太監、嫁給太監,上至大總管李蓮英、二主管崔玉貴、“丈夫”老劉,下到剛進宮的小太監,特別是親如長輩的老太監張福,親身所歷,親耳所聞,瞭解鮮爲人知的內情,描繪了有血有肉的封建王朝的畸形怪物――閹人,其中“父精母血不可棄”一節是榮兒親聆太監張福的血淚泣訴,更爲杜撰者所不能也。晚清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珍妃之死,庚子出逃,榮兒雖是宮女,地位卑微,但卻是在慈禧身邊親歷,視角特殊,爲旁人所不知者。更難能可貴的是,金易先生本着正確對待史實,如實反映情況,不添油、不加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宗旨,利用老宮女在宮中多年磨鍊、條理清晰的特點,以娓娓敘說的口吻撰成此書。多年來在聽老宮女的敘說中,先生聞者有心,記憶清楚,且在四五十年代幾十次去故宮考證,晚年著書又廣查史料,棄不實者而書,更體現了一個“真”字。

  文人“善”境,使著作成爲上品,也是《談往錄》一大特點。金易先生祖籍漢軍旗,對旗下人的語言、習俗、情感,瞭如指掌。多年與老宮女接觸,更有人所不及之優勢。流暢自如的八旗京片子,加上先生自幼“雜學”,大到宮廷祭典、薩滿跳大神、宮中游戲、宮女乞巧、搶紅,小到旗下人喫大餑餑、養鳥、揣蟈蟈,細緻入微,活靈活現。書中所敘人物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京味兒十足。開卷一讀,就把讀者帶入這樣的境界:猶如在老北京的四合院裏,口袋裏揣上兩包高碎(茶葉末),撩起藍布褂,兜上一兜半空(癟花生),悄悄地到老人家裏,請老人談些清宮瑣事。“牆角里昏燈如豆,煤球爐子的火亮反照在頂棚上,像聽天寶遺事一樣,聽老人如怨如訴地傾吐着往事。”(《談往錄》前言)寥寥幾句,京腔京韻十足,真乃“善”境!眼下京味兒作品不少,有人寫得兩句市井俚語,就認爲是京味兒文學了。百人同語,千人一面,看一兩篇還行,讀得多了,會有疑問:“京味兒就這樣嗎?”實際還是功夫不到,只學皮毛,未得精髓,未入“善”境。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

  文章都會寫,美文最難求。有特色、有韻味兒、有厚度的好文章,更是難求。周作人雖是漢奸,但作爲“京派文人”的一時之宗,仍有可供研究和借鑑之處。不少人師法周作人文風筆致,其實未得精髓。金易先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從周作人“習晚明小品,業已深得其真髓,隨着年事增高,當年絢麗之文筆自歸於平淡,縝密的文思中飽含了豁達的坦率,使他筆下自有着幽深、冷雋的美”,楊乃濟在序中所言,正道出了金文美之所在。清苦平淡的老北京平民生活,輕聲慢語的老宮女講述,卻又是大滴大滴的滾滾熱淚。看着《談往錄》,我們似乎親聞親見那太監贖回身上之物,認祖歸宗,拍着父母的墳頭,一聲長號,摧肝裂膽:“爸爸媽媽的血肉,當兒子的一天也沒忘掉哇!”平淡的氛圍中也有強烈的反差,有飽含激情之筆,令人過目難忘。

  金易先生本名王錫,河北玉田人,生於1917年,解放前是北京二中的國文教員。我們和楊乃濟都是北京二中畢業的學生。先生在1957年遇到坎坷,後在工廠從事成人教育,“文革”中受衝擊,落實政策後又上講臺,63歲中風,右側偏癱退了休,以左手在病榻上寫作。70高齡時,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分章節歷時幾年,寫出了《談往錄》,在《紫禁城》雜誌上登出首篇,連載20期,海內外讀者一致好評。成冊出書的第二年,先生作古,使廣大讀者痛失讀後作之機,令人扼腕嘆惜。我們弘揚此事,不僅是師生親情而偏愛,更願介紹千百萬讀者認識這一佳作。雖不敢把老師的作品比作梵高的畫、曹雪芹的書,生前不響,身後成爲世界名作。但總覺得在晚清的宮廷紀實文學中有此璀璨之明珠,不應埋沒。希望它對史學、民俗學、文學、影視界及廣大讀者能有裨益,不枉老師心血,也有益後人。如能有更多的人認識該書,也是我們盡一份尊師之心吧

  《宮女談往錄》瑣議

  《宮女談往錄》瑣議

  從維熙

  二中晚輩學友張慕理,近日將一本已經印刷了第三次的《宮女談往錄》寄給了我,言及此書是曾經在二中教過我國文課的金易先生及其夫人所著。不幸,老先生於1992年仙逝了。

  據慕理講,先生在世之時,曾對同學談起我於1947年在二中求學――特別是聽老先生講文學課時的情景。歲月如逝水東流,我雖然難以憶起近半個世紀前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但這部長達20餘萬言的《宮女談往錄》,卻如一葉煙雲之舟,駛進我的心河並停泊於我心靈的港灣――這倒是實情。

  不知緣於何故,近幾年來我越來越不喜歡讀回憶錄之類所謂“紀實文學”。想來想去,可能是這些大紅大紫的書刊中,只留給讀者一個過程的外殼,而沒了文學的靈肉之軀的緣故吧!其實,文學本源是將理性溶解於濃烈的感性之中的產物,文件編年史之類拼湊起來的東西,應屬文學大門之外的新聞紀實。金易先生及其夫人沈義羚女士奉獻給讀者的《宮女談往錄》,不同於上述新聞紀實,他是以一支文學的筆,描錄晚清夕陽西下時的宮廷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它非歷史過程的甲、乙、丙、丁演繹,而是細緻入微地描繪了一幀幀流動着宮女、太監,以及西太后的逼真人物肖像圖。

  老先生在書中談到他與老宮女的交往中,常常是在一壺老酒、一燭殘燈之下,傾聽老宮女那如泣如咽的敘述。這種感情生活熾熱之情,與剪貼報紙的編織程序,儼然形成文學上的楚河漢界。讀者所以能爲宮女以及那些苦命太監唏噓感傷,是因爲在這部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中,已然溶進金易先生的一片真情。一部作者自己並不爲之癡醉的作品,就無法把讀者的感情帶入癡醉境界。這是《宮女談往錄》從創作手法上,區別於非文學創作的最爲顯著的特徵。

  當然,就紀實文學而言,藝術表現手段並不是它的全部。老先生在其前言中,已然開宗明義地向讀者交待了他面對史實不加任何佐料的嚴謹學風。全書以標準的老北京語言,一氣呵成,幾乎使讀者無可挑剔。尤其使筆者感到濃厚興趣的,是金易老先生對清末宮廷人物史實的補充。比如,對西太后身邊李蓮英這個人物,昔日許多“演義”之類的書籍,對其進行了許多貶意的描寫。通過老宮女親自目睹的敘述,似對李蓮英這個頭號太監,應該有所輔正。其他如有關珍妃之死的實情,太監淨身的全部詳情,以及西太后在八國聯軍兵臨紫禁城下時西逃等許多章節,不僅使筆者感到有身臨其境的真實;而且使筆者對大清末日的殘荷敗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晚景,有了形象上的補充。這些都是其他清史史料書籍所無法達到的高度。

  金易老師古典文學底蘊深厚,在該書所有章節中,都能看到這種藝術功力。在老宮女回敘珍妃之死的真情那一章節裏,老先生對老佛爺西太后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老先生在其章尾,將其和歷史上的呂后有機地加以聯繫,如木榫相嵌,自然到天衣無縫的境地。由於老先生學識淵博,使《宮女談往錄》增添了文學技能之外的史學力度,它不僅可以使後來人瞭解宮廷中罕爲人知的生活百態,而且可以對清朝何以會走向滅亡,有一個形象的答案

  亦文亦史,亦史亦文。這是《宮女談往錄》所獨具的文史風采,在紀實、報告文學大潮中,可謂一枝獨秀。筆者對本書作者――我48年前的老師,除了深表敬意之外,還把這篇文章權且當作爲對金易老師的一紙祭文

  金易和她的《宮女談往錄》

  金易和她的《宮女談往錄》

  陳援

  “我知道王先生功底厚,但沒想到他文筆這麼好。這本書的結構、取材、文筆都太好了!許多章節,獨立地拍出來,都是一部出色的影視劇。”這是著名作家劉紹棠對《宮女談往錄》一書及其作者金易先生的評價。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