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單風波 作者:未知 知政堂內坐滿了數十名高官,當李延慶走進大堂時,大臣紛紛起身歡迎攝政王到來。 李延慶笑着擺擺手坐下,“各位同僚請坐。” 大臣們坐下,李延慶走到述職臺前,這是爲了方便地方官員向知政堂述職而專門設置,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演講臺。 李延慶很自然地站在臺前,對衆人笑道:“剛纔高相公讓我給大家說一說戰況和以後的計劃,我在嘉興府時看了一份《早報》,面刊登了河北戰役的詳細的經過,大致差不多,但一些細節略有出入,如報說河北金兵都在我的精心算計之,逃不出我的掌心,其實也並非如此,象完顏宗輔的三萬軍,我得到消息時已經晚了,還是多虧吳階將軍用計將他們誘入河間城,才得以實施火計,回頭樞密院的軍報會出來,大家都可以看一看。” “那能不能請攝政王殿下說說後續戰爭?”範致虛問道。 這纔是百官們關心的問題,也是他們坐在這裏的真正原因,作爲朝廷,需要了解軍隊的下一步的行動,之前的北伐之戰,李延慶已經提前做了全面闡述,他們都很清楚,那麼北伐戰爭結束後呢? 李延慶明白大家的想法,他不慌不忙道:“事實北伐戰爭還沒有結束,宋軍現在正圍攻燕山府,大家別忘了,燕山府曾經也併入了大宋,後來被金兵奪走,只有奪下燕山府,我們北伐任務纔算圓滿結束,至於接下來我們要不要繼續和金兵作戰,一方面是看金兵是否反攻,另外一方面也要看我們自己的國力承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必須進行最嚴厲的貿易封鎖,不能讓金國從大宋的得到一點戰略物資。” “攝政王殿下有沒有具體的方案?” 李延慶搖搖頭,“具體的方案還沒有出來,現在只有一個思路,不過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我的目標是徹底滅亡金國,剷除這個長在我們後背的毒瘤和隱患。” 停一下,李延慶又道:“大家也不要把金國想得那麼可怕,告訴大家,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金國的國力已經消耗殆盡,它現在只是一個一百餘萬人的部落,國力甚至連西夏都不如,如何能與我們大宋幾千萬人口抗衡?一旦金國的大梁斷裂,整個金國會朽屋一樣迅速坍塌,讓大家目瞪口呆。” ........... 在李延慶回來的第二天,知政堂便通過了一個決議,向天下民衆募捐軍費,募捐號召放在《早報》的頭版頭條,同時承諾,對一些有重大的貢獻的捐獻者,不僅將授予勳官,將來還會給予土地或者牛羊補償,並明確了最低補償標準,凡捐錢一貫者,可獎羊一隻,捐錢五貫者,獎勵土地一畝。 朝廷同時下令在各州縣建立募捐點,募捐號召首先便點爆了臨安府,在臨安城二十三個捐錢點前都排滿了長隊,百姓踊躍捐錢,以三五百最多,而一些富商大賈也慷慨解囊,寶妍齋東主李大器捐銀五十萬兩,轟動了全城。 連官員們也紛紛捐錢,李延慶身先士卒,捐錢一萬貫,相國範致虛捐錢五千貫,高深和曹儼也是五千貫,鄭望之和李綱各捐兩千貫,其他官員大都在千貫以下,數百貫、數十貫不等。 短短十天內,僅臨安一城便捐錢超過一千萬貫,《早報》特地出了一份募捐特刊,將前五百名捐錢者刊登出來。 入夜,李延慶坐在自己的書房裏慢慢翻看《早報》特刊,這裏面其實有很多有用的信息,看怎麼挖掘了。 這時,妻子曹蘊端了一碗茶進來,李延慶眉毛一挑問道:“青兒和她母親怎麼樣了?” 曹蘊點點頭,“畢竟是母女,血脈相連,青兒已經和她說話了,我估計生了孩子後,兩人完全和好了。” “既然如此,讓她母親搬進府來,一個人住在外面也怪可憐的。” “夫君放心吧!我會安排好。” 曹蘊將茶放在桌,見丈夫在看募捐的報道,不由笑道:“這些天每個人都在說募捐,耳朵都聽起老繭了。” “那娘子有沒有捐?” “去!我們不捐,你那一萬貫錢是哪裏出來的,不是我們幾個拼湊起來的嗎?連阿蓮都把自己的五十貫體己錢捐出來了。” “恩!這孩子懂事,璞兒捐了嗎?” “他當然也捐了,十貫錢都捐出來了,也很懂事吧!” 李延慶笑着在她臀輕輕拍了一下,“深怕自己兒子得不到誇獎!” “那是當然!” 曹蘊索性撒嬌一樣的擠坐在丈夫身邊,和他一起看報紙,“我看你看了好幾遍名單,這名單有意思嗎?” “蠻有意思的,你看看這個捐錢第二名,泉州船王鄭榮泰,捐十萬兩銀子,多少年沒聽到他的消息了,原來他在泉州。” “夫君認識他?” “當然認識,當年考解試,他坐在我隔壁,我親眼看見他作弊,後來成了我的好友。” “我也想起來了。” 曹蘊連忙道:“當年我們成親時,你說有個鄭胖子給了一萬貫錢的彩禮,是不是他?” “是他!” “那什麼時候請他來家裏坐坐,他這麼支持你。” “是要請他喫頓飯,過幾天吧!” “那還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曹蘊又問道。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前五百名,我居然找不到一個趙氏皇族,他們似乎在集體抵制。” “福金可是捐了一千貫,金奴也捐了五百貫。” “她們不算,福金捐錢是算我的份,趙金奴捐錢是曹晟的份,其他沒有了,第五百名捐了三百貫錢,難道他們連三百貫錢都捨不得捐嗎?現在還是趙宋江山啊!” 曹蘊想了想道:“我覺得他們不是不想捐,而是怕你。” “爲什麼這樣說?” 曹蘊指着前面一人道:“這個邢啓良捐了兩萬貫錢,他是邢皇后的大哥,據我所知,邢皇后和鄭太后也各捐了五千貫錢,但面卻沒有她們的名字,說明邢皇后把錢給了他兄長,讓他代捐,那爲什麼邢皇后不用太子的名義捐,太子捐錢天經地義,她也不肯,這不是害怕你嗎?” “未必是怕我,或許是趙氏皇族在集體抵制。” 曹蘊搖搖頭,“次削爵事件,皇族內部早已鬧崩了,哪裏還有什麼集體抵制?” “怎麼回事?” “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聽大舅說,有好幾個王爺本不想放棄爵位,後來別人都放棄了,他們沒辦法才放棄,但把之前主動放棄王爵的皇族恨透了。” “這倒有趣,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份名單看不到一個皇族,在天下人心,他們嚴重失信了。” “這不是夫君希望的嗎?” 曹蘊站起身笑吟吟走了出去,李延慶愣住了,難道自己的野心這麼明顯了嗎? 李延慶默默站在窗前,他還在考慮是否要利用這次捐款事件攻擊趙氏皇族,他想不明白,爲什麼皇族會在這麼關鍵時候缺席,連外戚都拼命捐款向自己示好,皇族卻一個都沒有在名單出現,這讓天下人怎麼想? 一旦輿論爆發,會對趙氏皇族有着致命的影響,連自己的王朝都不關心,還指望別人去關心他們? 或許妻子說得對,這些皇族只是因爲畏懼自己而不敢捐款,但也由此可見,趙氏皇族已經成爲扶不起的阿斗了。 居然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捐錢,大聲宣告,皇族並沒有消失,他們依舊關心大宋王朝,可惜,一個這樣的人都沒有,個個都學會了明哲保身。 李延慶冷笑一聲,他們表示低調退讓,以爲逃得過自己的鞭撻嗎? 李延慶隨即寫了一封信,讓親兵跑去交給自己的父親。 .......... 接下來兩天,名單所引發的輿論討伐開始爆發了,《早報》在頭版頭條嚴厲批評皇族冷漠自私,在白髮黃口皆踊躍捐錢,支援前線將士之時,富甲天下的皇族卻只有一人捐了區區百貫錢,他們對得起在沙場浴血奮戰的將士,對得起爲國捐軀的士兵嗎? 《早報》的嚴厲批評成了引爆輿論的導火索,一時間,包括臨安府在內的天下人無不憤慨,對皇族的自私冷漠口誅筆伐。 這場對皇族的討伐足足延續了近兩個月,輿論才慢慢地消退下去。 皇族雖然在這次事件始終保持沉默,不予辯解,但輿論結束後,人心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