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联结勋贵(下) 作者:黄梁生 1002小說旗 說起来,郭勋绝对是要算流年不利,本来在浙江当挂名总兵,沒付出什么辛苦,就在杀倭战功裡分润了一大块,随后又被天子委任到山西编练靖字十营。這怎么看,也是郭家飞黄腾达的迹象,說不定他這個武定侯,都可能升格成武定公。 在某段時間内,這位老将自己心裡都有些陶醉,觉得勋贵中,属于郭家的时代即将来临,靖难三国公反倒是要落在自己后面去。可是谁知道,到了山西之后,自己遇到的几员虎将,竟然莫名其妙和白莲教扯上了关系。 李福达案,从制度上讲,是要对他进行保密的,可是有九姐這层关系,想想也知道,所谓的保密說,就是骗鬼而已。郭勋刚刚回京,杨承祖就把调他回来的原因做了說明,也向他明确表示,如果自己沒搞错的话,张寅应该就是李福达,而郭勋上本保举的张家兄弟,就是李福达的儿子,白莲教的少当家。 明军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很复杂,就算是军官信了白莲教,也未必真的是什么大事。像是另一個时空的大明朝,罗教教主罗佛正自己就是漕兵出身,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可是一個主持练兵的勋贵,和白莲教主搅到一起,還保举了這個教主的儿子担任军中重要武职。這种行为要是放在洪武朝,现在郭家坟头上,有可能已经要长草了。 即便是新君宽厚,但是因此把自己下狱也不是不能想象的,遇到這种事,女婿就算是休妻,别人也說不出什么不对。以现在杨承祖的声势,郭家和他,已经很难說是谁高攀谁,他休了九姐,再找個名门淑女也不是难事。是以对于杨承祖的高义,郭勋很是感激,于他的其他安排也是言听计从。 可是听从是听从,心裡他难免是有些怨气的,现在三大营训练新军,重整三营军务,从表面上看,与原来的岗位差不多,但实际上相当于从头做起,之前的很多功劳,就算作废了。到了勋贵這個级别,如果沒有足够的动力,其实也就懒得干活了,他现在亲自抓练兵,图的還是那個虚无缥缈的机会,让自己家升格,成为国公的机会。 人最怕的不是绝望,而是先给你希望,然后让希望破灭,当他动了這個心思后,這种想法就像毒草一样在他脑海裡高速生长,让他失去了平常心。杨承祖想要做一票大的這個想法也和他透露過,郭勋原本的性子,肯定是不想掺和到這种事裡,可是现在,他有了在自己這代上让家族成为国公的想法后,一改常态。不但主动参与,而且還有些期待,摩拳擦掌的想着大干一场。 新军是皇帝的天子禁军,不搞兵为将有那一套,也就不推崇细柳营作风,杨承祖這种天子宠臣,原则上可以骑着马闯到任何一個新军营头裡,把他们的主官抓起来。所以对他飞马入场的行为,沒人有什么意见,郭勋反倒是一脸关切的拉着他来到自己的专属帐篷内 “贤婿,你不在衙门裡办公,到了临时校场這边,可是你之前說的那事,有了什么眉目?” “老泰山英明,您說的一点都不差,那事确实有了点眉目,天子动心了。您是知道的,我如果不是为了让您立功,是不大想撺掇天子搞這個,原因也简单,事情有点大,得不偿失。可是现在事情做成了,您這边,有沒有問題啊?不要我這裡搞定了,您這边搞不定,那就不大好。” 郭勋一捋胡须“承祖,你只管放心,老夫這裡,已经做好准备了。你的五個营头不动,现在三大营重新编练之后,战辅兵,合计二十六营。老夫一声令下,二十六营将士中,起码有十個营保证让砍谁就砍谁。其余十六营,也能保证坐壁上观,绝对不会有人服从那些人的命令,在京师裡制造骚乱,对天子施压。若是蒙古人来凑热闹,我們虽然不敢說打的赢,但是拉出去野战的话,起码可以两個换他一個,蒙古人少,根本就换不起,所以你只管放手去做,外面的事,老夫给你撑起来。” “要的就是老泰山您這句话,這次的事,其实小婿手上的厂卫,就完全可以撑场面。但谁让咱们是一家人,小婿办杨记,您又二话不說的拿出全部的铺子来支持我,這個人情,我始终沒忘。這么好的机会,我不会漏了岳父的,這次只要能立下大功,山西的事,也就算了。可是,您也要想清楚,這一步走出去,就沒的回头了。” 郭勋叹息一声“回头,现在老夫還回的了头么?如果不是贤婿保我,现在老夫恐怕应该是在刑部或是锦衣卫的诏狱裡,等候三法司会勘。到了這一步,還有什么想不通的,首鼠两端,最终只能裡外不是人,我是万岁的臣子,自然跟着万岁走。杨廷和一共也沒有几年首辅可做,我就不信,他還能把我怎么样。” “那小婿就放心了,岳丈這裡不出問題,咱们就沒問題。万岁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要尊老主为皇考,让他的神主牌进太庙,到时候朝廷裡少不得一轮口水战。那些文官一向就是声音大,可是這次,我們也要发声。您是与国同休的勋贵,這個天下,是各位前辈的祖先,提着人头打下来的,现在江山打下来了,到了坐江山的时候,倒不许打江山的人說话了。天下哪有這种道理?所以我們這次一定要說话,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用担心报复什么的,只要大家的位置站的准,我保大家平安无事。” 郭勋明白杨承祖的意思,可問題是,自从土木之变后,朝内的武功勋贵已经习惯于闷声发财,想要发言,這個事是需要一個胆量的。当恐惧和闲散成为习惯后,现在的勋臣已经沒有多少有胆量或是有兴趣又有水平与文官打对台了。一群纨绔武将,连骑马打仗的本领都荒废了大半,和文官去打嘴仗,想想也知道多半是沒好下场。 再者,就是這帮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問題,這些問題又都被内阁那边掌握,杨廷和隐而不发,不是对付不了他们,而是懒得理会。真要是抓破了脸,言官们把证据丢出来,起码一半以上的勋贵,都可能面临严重的存亡危机,在這种压力下,大家不出头,也是情有可原。 最后,杨承祖也只能請郭勋出面,在京师裡摆几桌酒席,大家吃饭喝酒,到时候由他出面,向各位勋臣阐明厉害,让大家仗义出手。也让他们明白,這一次他们不单是为皇帝出手,也是为自己出手,想要重新恢复勋臣地位,就看這一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