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九章铁肩担道义 作者:黄梁生 小窍门:按左()右(→)键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维之、湘皋,厚斋三公,今天又和我谈了下,他们怕是真的有些疲倦,想要挂冠而去。当年四位阁臣,要是他们三個都辞官告老,我的位置,就比较尴尬了。” 杨廷和对于這位儿媳妇很是高看,甚至举行了一個小规模的家宴,来表示一下对這個儿媳到来的庆贺。但是作为被迎接的对象,黄娥由于是女子,不能上桌吃饭,实际与杨廷和同饮的還是杨家两個儿子,女婿金承勋以及谋主谈放鹤以及杨廷和几個亲近幕僚。 這几個幕僚,既是杨廷和的帮手,也算是杨廷和的弟子,既帮着阁老做事,同时也向杨廷和学习道德文章,两下裡关系很是亲近。听到杨廷和提起内阁的事,次子杨惇道: “父亲,孩儿觉得,现在這個局势下,与其苦苦支撑,不若急流勇退。那三位阁老,也是明白人,他们大概也是看穿了,现在即使留在位子上,也于事无补,還不如退归林下,总能落個清名。” “惇儿,你這话为父不喜歡听,如果所有人都像你這么想,這個天下,又有谁出来做事呢?几個月前,杨记商号从张家湾运进内承运库海量白银。這些钱,据說得自海外,全部输入内帑,這也算落实了老夫当初的疑虑,杨记果然是天子在幕后操纵的所谓商号,实际上,還是皇商。天子不与民争利,现在,却是直接从百姓碗裡抢饭吃了。万岁手裡有了银子,就要修地坛,日坛,月坛,将祖宗定下来的祭祀之法,进行修订。名义上,是要改祭祀之法,实际上,是要改祖宗成宪。今天可以改的了祭祀之事,明天,他就可以对其他的事下手。将来,他就要乾纲独断,天下之权,尽归于君。要是放在以前,老朽可能也就真的退了,可是上次和杨承祖谈了一次,他的一些话,对我很有启迪,我现在决定留下,就是想要让大明,走出一條新路来。” 他看看這几個人,不管是儿子還是女婿,乃至谈放鹤,全都是一脸茫然的样子,他笑了笑 “這件事,三言两语說不清楚,有一些地方,老朽自己也還沒想明白。等到我彻底弄懂以后,会跟你们說清楚的。总之這條路不会太好走,也充满了危险,你们都是老夫的子弟门生,就算是想要断,也断不了的。若是老夫的路沒有走好,你们肯定要受牵连,自己要有個准备。” 几個人都点着头,表示愿意与父亲或是恩师共进同退,在表态的同时,大多数人,是沒觉得会有什么問題的。大明朝虽然不像宋朝那样优待士大夫,但是眼下对于文人也比武人宽容的多,像杨廷和這种身份和级别的官员,只要不去犯原则性错误,就不至于株连宗族弟子。所谓的牵连,最多也就是前程上会动一动,這也沒什么大不了。 “我今天正好借着家宴,跟你们說一句,最近都谨慎一些,不要轻易的去招惹是非。就连我們门下的御史言官,现在做事时,也得多加防范。天子正是自以为无所不能之时,這個时候迎面撞上去,只会粉身碎骨。祭祀的事,他想怎么搞,就随他心意去吧,這些钱户部不拨款,都由天子内帑来出,我們很难說进去话。” 经過四年相处,杨廷和对于皇帝的品行,也算有了一些了解,嘉靖虽然表面上做出重视礼制的态度,实际上,只是把礼法当成了打人的棍子。想要对付谁是,就可能把這個理由拿出来整人,自己对于這些东西并不怎么在意。如果有人为了守礼法跟他硬拼,多半是沒有好下场。 倒不是說因此就不用守礼法,只是,在這种事上去争斗,根本就是浪费力量,比起祭祀,他们的底线還是在继统上。 “张延龄处斩,张鹤龄被拿,张太后的身体每况愈下,天子是要对前朝遗泽斩草除根。我們在外朝,這些事上很难做什么,但是必须要守住的一点,大明血脉绝对不可乱。万岁或许不明确說出来继统孝庙,但是也绝对不能把兴王放套太庙裡,接受祭祀。” 身为辅臣,杨廷和的目光是有的,他已经看出来,嘉靖這几步走的目的,最终就是把自己的父亲灵位弄到太庙裡接受祭祀。 按照礼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明朝情形略有不同,九庙四昭四穆。现在已经沒有空余的位置,如果把嘉靖的生父放进去,就意味着要把太庙裡某位皇帝挪到后殿去。這显然是超出了在场众人的底线,谁也不能认同。 金承勋的年纪比杨慎略小一些,身为修撰,同样也是满腹经纶的文士,這时沉声道:“老泰山所言极是,如果天子真的要把兴献王送到太庙中,纵然拼去性命,也要争一争道理。” 杨慎则皱着眉头“如果到了那一步,其实就已经晚了,与其兵临城下时,我們再行反抗。還不如拒敌于国门之外,以往,我們就是退的太多,天子每进一步,我們就退一步,搞的现在,我們身后的地方已经不多了。依我之见,从今以后,凡是涉及到继统之事,我們一步都不能退。就算是用命去拼,用血去争,也必须站住立场,否则就只能一败涂地。” 谈放鹤则关心着另一個問題“三位老人家就算要走,也不可能是现在就走,总要做好交接才行。未来朝廷,要派谁补上這三個缺,可有了人选。” “老朽本以为天子会属意杨一清,可是现在看来,杨一清多半要被天子留在边镇。他熟悉戎政,天子用他坐镇三边,多半是要对外用武。自从南击倭寇后,宇内太平,朝廷也该修养生息,恢复民力。可是看现在的举动,多半是要对北方用武了。按老夫的想法,其实更想让杨一清入阁,免得百姓受刀兵之苦,可惜這事我們做不了主。递补人选上,万岁心裡属意的,還是宝树堂谢家那边。就是不知道谢公是否有意出山,再入内阁了。” 听到谢迁的名字,几個人都沒了话說,這個老前辈可是正经的孝宗朝阁臣出身,如果他被起复,内阁裡,怕是杨廷和的日子也不好過。几個人心裡各自想着事情,宴会的后半程,虽然沒有冷场,但是气氛上实际和喜悦已经沒有太大关系。 等到家宴吃完,杨慎等人离开,杨廷和身边只剩了谈放鹤,他叹了口气“放鹤,慎儿的脾气,实在是……。眼下的朝政表面平静,暗地裡潜流涌动,我有些担心,以他的性格,能否全身而退,现在扬州那边出缺,老朽倒是想把他安排過去。” “恩师所言甚是,升庵兄才情虽好,但性子未免太過忠直,与人争斗,很容易被暗算。外放历练,未必是坏事,学生過几天就去安排。” 杨廷和自知次子性子失于软弱,沒有多少主见,留在京裡,帮不上忙也不至于惹出什么麻烦。反倒是能为自己出力的长子,今天宴会上的表现太過冲动,再一想他這些年为家裡做的付出,他也决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儿子行一点方便,保下他的前途。只是时事变化,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杨慎的外放還沒有办妥,一件意外的发生,让几方的布局都被扰乱,良苦用心,也化做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