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起兴衰落
這大概就是所谓,领导的话,在很多时候会有点摸不到头脑的原因。
毕竟這玩意儿和菜市场买菜還是有点区别的,五,十五,开了……
额,串场子了……
买菜讨价還价的過程,才是最简单明了的交流。
老板开价四块二毛五一斤,這個多出来的零头部分,一般是比较容易砍掉的。
至于你砍的是五分還是二毛五分,這就得看功力了。
双方直奔成交价,达成一致之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但是,你和领导谈话的时候,许多小事儿,看似很不起眼。
却比较多能够得到的一個答案,可能就是我知道了。
然后,那就可能有点发蒙了。
知道了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态,支持還是不支持,能办還是不能办,倒是說句痛快话呀。
在沒有最后落实之前,任何人都很难打出一张包票,保证一定能成。
這些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文化心理现象导致的,不是個人的主观意愿。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每個人都只能看到和自己平级的决策過程。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机会旁听,或者列席上一级的决策過程。
所以很多时候,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在领导的眼裡未必如此,反而一些你所谓的小事儿,可能会更加引起领导们的重视。
這种认知上的差异,以及判断标准上的不同,就是最大的原因。
按照集体领导的原则,大家各管一块,一把手拢总。
看似什么都是老大說了算,直接就能拍板。
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都是相互制约的過程。
老大确实可以拿主意,但是执行的话,不還是需要身边的小兄弟们去办。
因此,该打的招呼必须打,该考虑到的风险,必须规避。
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包圆,也沒有一個人真的能实现真正的一言堂。
人永远都不是机器,知道了這個答案实际上已经算是肯定的答复。
…………
扯得有点远了……
明初朱元璋就靠着国子监的学生,以修学分加上实习表现,這两层的综合考核。
解决了大半個朝廷的官员短缺問題。
而且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相较于科举进士们,表现更加优异。
由于读的书都是一样的,所以导致這种差别的最大原因,就是监生历事制度。
当官這种事情,从来都是一個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工种。
在古代由于技术問題,以及投入产出比的考虑,讲究皇权不下县。
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皇帝任命的官员,最低就到县一级。
在县级以下,施行半官方半自治的管理模式,這個有机会再谈。
一個县衙的编制,是十分有限的。
這其中能称得上是百分之百根正苗红出身的,基本只能是县令一人。
教谕和县丞虽然也有可能是科甲正途出身,但不保证完全是。
能带团队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稀缺人才,毕竟三人以上就可以称为团伙了。
领导几個手下,還可以靠着所谓的交情和江湖义气。但是,人数一上百,就开始有点形形色色。
单靠县令一人,就要统管全县方方面面的事务,還不能被下属坑。
這样的要求之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一個刚从考场出道的萌新,直接走进职场,上来就是這么复杂的工种,不出問題就怪了。
所有的措施和制度,都只能是阶段性的。
沒有一劳永逸的管理模式,也沒有统治千年不灭的王朝。
国子监凭借其优秀的制度和培养方式,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也处于同样的原因,被朝廷中各种利益群体给盯上了。
毕竟,相较于科举考试的所谓正途出身,国子监的多年一贯制教育出身也不差。
甚至在某些阶段,后者有過之而无不及。
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的方式自然会被更多人追求,這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淘汰率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其存在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区间,能够取得六首的人,屈指可数。
這种情况下,国子监的入学资格,自然就成了香饽饽。
随之而来,就诞生了国子监的第四种生源,例监。
简单来說,就是花钱买学位。
朝廷通過卖入学资格的方式,来解决紧张的财政問題。
不過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
形式来讲,是入学资格問題,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卖官鬻爵。
只不過,官员私下這么做自然是违法的,但是换成朝廷同意,就可以光明正大了。
资本這种东西,如果能够通入到产业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自然是很正面。
但是,只要脱离了這個范围,一般都沒有好的结果。
更何况,例监這种东西,实质上是资本流入官场。
這是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相互勾结,以达到对于阶层跨越和上升通道阻碍的目的。
清朝的国子监,就更加废柴了。
无论是生源還是教育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這是一种通病,有点像是量子力学的概念。
就是通過技术手段对样本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所借助的這种技术手段会对样本产生影响。
所以,按照條件控制的基本准则而言,研究的同时,條件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制度問題也是這样,制定之初目的直接,手段有效。
但是执行一段時間之后,往往都会出现這样那样的問題。
其中的原因,不在于当初制定的时候,而在于通過這段時間,环境和條件发生了变化。
就好比某些一线城市和部门单位,对于海外留学背景的特殊待遇。
最开始的目的,并非为了体现不平等,筛选家庭條件,虽然现在实质上有這個問題。
這是为了解决之前长期存在的优秀人才的流失問題,而提供的竞争性條件。
再次之前,国内大量排名靠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后来甚至蔓延到高中阶段的学生,都会選擇出国接受继续教育。
当然,這无可厚非,大家都有追求的权利。
但是,毕业之后不回国,大量滞留海外,为国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贡献,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
长期以往,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