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出城考察
沒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沒有先进的思想指引,农民阶级就沒有能力,也沒有方向,去打破一個旧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
因此,胤禵必须通過各种方式,让一部分农民首先脱离土地,转变成为产业工人。
使其获得更为进步的科学教育,掌握先进的生产力,进而促进先进思想的诞生。
严格意义上来讲,胤禵现在還是有一部分进出京城自由的。
按照康熙之前的旨意,为了处理粮食危机,授予胤禵和胤禛来往京城和通州的自由通行之权。
而修建轨道运输系统,作为粮食保障计划的一部分,理应继续享受该待遇。
但是最近出格的地方有点多,为了不被抓小辫子,還是多請示多汇报方为上策。
翌日,清晨。
一干人等在内务府集合之后,直奔朝阳门而去。
除了内务府的這些人,胤禵還特别邀請了胤禛一同前去,反正刑部的事情,大方向已经定下来了,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有傅腊塔看着,也翻不出什么花了。
况且,之后现场的许多事宜,還需要胤禛出面调节,从项目一开始就加入进来,那就再合适不過了。
京城内城九门選擇的位置,稍有有点奇怪,尤其是东西两侧城墙的四個城门,位置比较偏北。
东侧的朝阳门和西侧的阜成门几乎就在中间点的位置,而這两個城门连线的中点,正好就是景山的位置。
所以对于京城而言,南北走向的轴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东西走向的轴线就不太好确定了。
不過這一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了变化。
皇城金水河以南部分的拆除,彻底打通了原本被隔开的东西长安街,在加上有关部门办公位置的重新选址,使得长安街一跃成为京城东西走向的中轴。
等到胤禵到达朝阳门的时候,恰好胤禛也是刚到,按照距离上来算,毕竟两者也是差不多。
出城之后右转,沿着城墙根往南,大约七裡地左右,就可以到达东便门。
這個地方是胤禵需要考察的第一站,也是通京轨道一期工程的终点站。
现在的胤禵沒有鬼子那么野蛮,胆大妄为到敢在城墙上开個口子,尤其還是内城墙。
所以无奈之下,外城东便门就是一個比较合适的選擇。
而且京城东侧的四個城门之中,在东便门搞施工是影响相对最小的一個,连接内城和外城也都比较便捷。
众人骑在马上,停下之后,胤禵问道:“你们觉得這路应该选在通惠河以南,還是选在通惠河以北?”
对于這個問題,胤禵实际上是心中早有答案的。
歷史的实践告诉我們,京城正东方向的铁路,選擇的位置在通惠河以南,平均距离大概三百米左右的位置。
之所以问出這個简单的問題,就是为了试探一下各人的立场問題,同时也是为了树立一下個人形象。江河這种天然形成的屏障,虽然有可能能够带来一些运输上的便利,但同时也是阻碍交通发展的绊脚石。
在技术條件不发达的古代,大城市的建设规划,更多是依山傍水而建,无法实现跨江跨河的跨越式发展。
闻弦歌而知雅意,在其他人還沒有反应過来的时候,雷金玉答道:“目前来看的话,河道以南是比较合适的。”
“以后进出大量的人员物资,都需要通過城门,河道以南不会受到河流的影响,运输量的上限会比较高。”
到底還是有個思路比较清晰的技术人员,胤禵点点头,肯定道:“你也不要只盯着眼前這点项目,一旦轨道通车之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仓储和居住需求。”
“到时候的占地面积会比现在大上几倍,甚至是十几倍。”
“一旦轨道的位置选定之后,新区的发展方向也就定下来了。”
话說到這裡,包括胤禛在内,還在犯迷糊的人,都反应過来了。
如果放在河道以北,整個新区受到通惠河的影响,只能往北发展。
规模比较大的话,又会诞生一個新的外城,套在朝阳门和东直门外。
从此汉人就可以从东南两個方向,彻底封死内城满人出京往山海关的快速通道,這恐怕是康熙以及宗室王公们难以接受的。
众人一同骑马,沿着河南岸往东前进,一路上還是比较平坦的,沒有什么大的水面之类的不利因素。
通惠河的水流還是比较清澈的,只是水深不够,再加上水流過缓,部分河段比较容易淤积。
不過从水量上,供应日常生活生产的取水要求,已经足够了。
由于提前就已经心中有数,所以這次出行的工作,都进展比较顺利。
京城的发展方向,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由于风向主要由西北吹向东南,而且西部和北部都是山区,自然是典型的上风上水区,比较适合发展高端一些皇家庄园之类的居住区。
而从广渠门到通州一线,属于下风区,就比较适合发展一些工业制造业等,可能造成污染的产业发展。
也正是因为西北和东南之间,還隔着整個京城,否则的话,康熙也沒有那么容易就同意,胤禵聚集大量的人口,安置在京城附近。
从通州折返之后,胤禵和众人一起回到内务府,准备简单总结一下,更好推进一下进度。
众人坐定之后,胤禵道:“来往的路线,大家也都看到了。”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整体的线路图,以及相关的人员、材料、预算等,整理出详细全面的资料,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基础。”
作为实验性质的原始版,胤禵几乎沒什么太多的要求,能用即可,最好能把握下直线就更好了。
作为具备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雷金玉问出了最关心的那個問題:“不知十四爷您计划這條轨道应该多长時間完工?”
胤禵沉吟了一下,反问道:“你觉得需要多长時間?”
对于這個时候的施工技术,胤禵還真是不太了解,不過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估计也不会出大错。
作为乙方的雷金玉,自然希望越长越好,不過也不敢太過分,试探着答道:“快则六個月,慢则需要一年的時間。”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