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吉壤事定煩紛擾
但是朱載坖還沒消停幾天,禮部尚書趙貞吉再次上疏,稱朱載坖的萬年吉壌也該準備了,這事也確實該提上日程了,內閣輔臣也上疏奏請朱載坖選定萬年吉壤。
朱載坖也認爲現在倒是時候幹這件事情了,朝廷的財政也相對寬裕,這兩年也相對沒有什麼大事,朱載坖乾脆下令,禮部、工部、欽天監然後會同民間精通風水堪輿的人才前往天壽山附近勘察。
很快工部和禮部還有欽天監確定了形龍山、大峪山、石門溝三處爲最佳地帶,奏請朱載坖御批,從朱載坖本人的角度來說,他還是願意選擇大峪山的,因爲這裏還有杜太后的永西陵,這樣朱載坖的吉壤就在父母的陵寢之間,東依永陵,西接永西陵,在父母懷抱羽翼之下,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了。
閣臣們自然是很清楚朱載坖的意思的,內閣首輔高拱隨即上題本奏稱:“夫大峪之山,萬馬奔騰,四勢完美,殆天祕真龍以待陛下。”內閣支持將吉壤定在大峪山。
要是按照內閣擬定的吉壤圖紙,玄宮前有蟒山,後有大峪山,左有天壽山主峯,右有龍山、虎山,象徵着前有朱雀,後有玄武,左有青龍,右有白虎。是不可多得的上佳吉壤。
按照現在預定的玄宮位置,大峪山的主峯與玄宮之間有三條餘脈遙邀而來,中間一條的終點是一個圓形的小山包,正對着玄宮,右兩側的餘脈分列兩側,夾持着兩道山水流過玄宮兩側。按風水所言,正是所謂的承金相水,穴土印木的吉壤。
但是很多大臣們並不認爲吉壤應該選在大峪山,這不是出於風水的考量,而是因爲涉及到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按照宗法禮制祖陵應該居中,位於主峯之下,後代子孫之陵則應一代一代按左昭右穆關係往兩側排列。所以現在大明帝陵的整個形勢,是以長陵爲核心,各陵按照昭穆之制環抱長陵。
而如果將朱載坖的吉壤定在了大峪山,則相當於於在帝陵中形成了雙核心的局面,朱載坖的吉壤與永陵形勢相依,而後繼皇帝的陵寢爲了和朱載坖的吉壤還有永陵形成昭穆之制,必然選址在距永陵不遠處,這樣一來,就在帝陵中形成了長陵和永陵兩個核心。
再加上永陵的形制本就與長陵相仿,後世的帝王圍繞永陵營建陵寢,豈不是在帝陵中尊立了世宗的永陵,這是很多臣子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們堅決反對再將吉壤選在大峪山。
爲此,工部署印侍郎何起鳴、禮部郎中李一中、工部郎中劉復禮、尚寶司少卿楊可立等人都紛紛上疏,認爲大峪山不可定爲吉壤,請求在黃山一嶺、寶山中擇定吉壤。
這就遭到了內閣的反對,次輔張居正就上疏稱:黃山一嶺在獻、裕二陵之間,位次非宜,寶山風水雖好,然也在裕陵和茂陵之間,如果在此地選址的話,朱載坖的吉壤就在憲宗茂陵之前了,這顯然是僭越,所以這兩處地方都不可取。
其實內閣怎麼會不知道這些臣子們的想法,想讓朱載坖的吉壤選在離長陵進而離永陵遠的地方,這樣就可以淡化世宗的世系轉移問題,但是閣臣們是瞭解朱載坖的,在涉及世宗的問題,朱載坖一向是維護世宗的立場,這點輔臣們都很清楚,而且朱載坖本人內心已經決定了大峪山,這裏離杜太后的永西陵很近,依父偎母,人之常情,而且後代的皇帝圍繞永陵營建吉壤,也是人之常情,強行要求後代皇帝仍舊堅持孝宗、武宗的昭穆之制,顯然是不可能的。
要是因爲此事再度引發有關禮儀問題的君臣對立,那對於大明沒有任何好處,朱載坖的強硬程度更甚世宗,所以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內閣選擇支持朱載坖,就將吉壤擇定在大峪山上。
朱載坖看到這些奏疏之後,當即決定親自前往查看地形,同時祭拜永陵,催督永西陵的工程進度。
朱載坖隨即下詔,太子朱翊釴留守,朱載坖奉皇太后與皇后和重臣們一道,親赴天壽山考察吉壤選址。
朱載坖抵達天壽山,祭祀長陵、永陵之後,視察了包括大峪山之內的預定的各個地址,朱載坖並沒有當即發表意見,回到京師之後,禮部尚書趙貞吉再次請求擇定吉壤,朱載坖在趙貞吉的奏疏上御批了很長一段話。
朱載坖說道:“外廷諸臣爲壽宮事爭言風水,夫在德不在險,昔秦皇營驪山,何嘗不求選風水?未幾見發,選求何益。我祖宗山陵既卜於天壽山,聖子神孫,千秋萬歲,皆當歸葬此山,安得有許多吉壤?朕志定矣。朕遍閱諸山,惟寶山與大峪山相等,但寶山在二祖陵裕、茂之間,朕不敢僭分,還用大峪,傳與所司無輟。”
朱載坖以上諭批答的形式最終確定了吉壤的選址,同時朱載坖還下旨,先定吉壤玄宮之所在,不必動工,要節省朝廷之物力,先爲太后營建永西陵,待永西陵營建完畢之後,再根據朝廷當時的財政狀況,確定動工的時間,朱載坖認爲這東西不是現在朝廷所急需的東西,銀子要用在刀刃上。
所以雖然禮部和工部立即上疏,具題預建壽宮事宜,要求確定選擇開山伐木、動土興工的時間,伐木日祭告本山之神,興工日祭告九陵、天壽山神、后土之神、司工之神的壇數和遣官,翰林院撰寫祭文,太常寺備辦祭品香燭制帛,營建壽宮委官、制定壽宮尺寸規制等一應事務,但是都被朱載坖給按下了,朱載坖要求定好位置,立碑預定就行,等之後財政寬裕了再行興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