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8章 十載辛勞似有成(四)
朱載坖也很清楚,衛所到了現在,已經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罷了,但是大量的軍官、士卒、軍屯都依賴衛所制度,朱載坖只能徐徐圖之。
這次朱載坖就準備以京操班軍爲抓手,對衛所進行一番整頓。
朱載坖首先命令馬芳等人覈實各都司向京師派遣京操班軍的數量,根據成祖的規定,京操班軍的總員額爲十六萬人,其中駐鳳陽的中都留守司41960名,河南都司14649名,山東都司41960名,駐保定的大寧都司70790名,這個員額,在當時確實是合理的,但是對於現在來說,顯然已經不合理了。
大寧都司已經被朱載坖調回大寧,承擔這遮蔽薊遼的邊防任務,再從大寧都司抽調京操班軍已經不太合適了,所以朱載坖認爲,將大寧都司的班操京軍予以免除,同時班操京軍的主要對象是內地沒有戰事的各都司,目的是爲了將他們集中到京營訓練,使得地方上有一支可用之兵,能夠臨機應變,纔是班操京軍的用意。
所以朱載坖和諸位參贊軍務大臣們商量了之後,決定以河南、山東、湖廣、直隸等地都司衛所於京師班操,南直、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地的都司衛所於南京京營班操,從各都司衛所中選拔精壯之士,分春秋兩班,輪班赴京師、南京操練,不赴京師南京班操的時候,剩餘的一半班操京軍也不解散迴歸各衛,而是作爲本都司的機兵,分屯於本都司的要害之處,以備不測。
說白了,按照朱載坖的意圖,就是將班操京軍變爲從衛所中選練出來的一支脫產武裝力量,除了軍事訓練之外,不負責任何生產,朱載坖和兵部、練兵軍務處商量了之後,認爲南北直隸一共抽調八萬人,其餘每都司,抽調班操京軍二萬人,分爲兩班,一班屯駐當地,一班赴兩京操練。
同時西南的三個都司,四川、雲南、貴州,由於路途遙遠,暫免京操,但是這三個都司同樣也組建每個都司兩萬人的備操軍,一半分屯本都司,另一半調往緬甸備操,加強朝廷對於緬甸的控制。
同時,對於備操軍的管理,朱載坖也做了明確的規定,雖然這些衛所士卒們是從各衛所選拔出來的,但是朱載坖規定,一旦選入備操軍,其戶籍等事項就從地方的都司衛所轉爲歸鎮守總兵官管理了,與地方都司衛所無涉,其糧餉由朝廷直接保障。
同時將原本各地設立的團練等民間武裝,一律解散,不允許有地方武裝的出現。
爲了保障士卒們的收入,使得士卒們有體力訓練,朱載坖和一幫老臣們商量之後,決定在班操京軍和京營、親軍諸衛當中實施的新的的軍餉制度,將原本的實物軍餉變爲士卒的實物供給,同時發給貨幣軍餉。
按照朱載坖和參贊軍務大臣們商量的,每名士卒每日的伙食由米一升、鹽一錢、菜二兩構成,副食的話,由每月三斤鹹魚,兩斤大豆,油一斤負責,這些都是實物撥出的,爲了防止官員們貪墨,朱載坖和重臣們商量之後規定,千戶以下軍官,必須與士卒同吃同住,不準單獨回營。
除了食物之外,還要保障士卒們的四季衣物,防寒棉襖等必須的裝備。
同時在京班操期間,都察院派出御史與衛尉寺每五日巡營一次,對於貪墨行爲,士卒可以直接向御史和衛尉寺官員舉報伙食剋扣,兵部、總督京營戎政、朱載坖都會不定期的派出官員赴班操京軍、京營、親軍諸位巡營,士卒們對於伙食不足額,可以直接向御史、錦衣親軍等舉報,朱載坖甚至下令在軍中恢復太祖之法,朱載坖在詔書中明確規定,貪墨士卒口糧,達六十兩的,剝皮實草,三族流放緬甸。
所有軍隊所需要的物資,由朝廷統一調撥給軍中,按照軍中實有人數給予實物。而至於銀兩軍餉,朱載坖和參贊軍務大臣們商量之後認爲,應當分爲兩部分,第一是基準軍餉,士卒每人一兩一月,然後是各種加餉,參加京操的每個月,士卒們增加五錢一月,參戰的士卒,軍餉翻倍,還有就是入伍時間的長短,每三年增加兩錢一月,士卒服役滿十年,就可以提出退伍,到地方的巡檢司去,滿十五年沒有提升的士卒無特殊情況一律復員,從軍籍中勾除,到地方巡檢司任職。
這樣話能夠保證班操京軍的士卒都是各衛所的精壯之士,同時調動班操京軍訓練的積極性,朱載坖不惜增餉百萬,自然是要訓練出一支能征慣戰的勁旅的,和現在官軍數日一操不同,朱載坖明令班操京軍、京營、親軍諸衛,只要沒有宿衛宮禁等任務,就要進行軍事訓練,朱載坖認爲五操一休纔是正常的,也就是操練五日,休息一日。
你以爲朱載坖的糧餉是這麼好喫好拿的?吃了陛下的糧,拿了陛下的餉,就得嚴格訓練纔行,朱載坖很清楚,只有嚴格訓練,才能夠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尤其是未來大明的軍中火器越來越多,士卒們必須熟悉這些火器的操作,步炮騎之間的配合也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夠磨合起來。
通過對京操京軍的改革,朱載坖力圖在京師掌握一支強大的機動兵力,朱載坖在詔書中明確說明了自己的意圖,就是:無事足以壯國威,有警足以御外侮,又深得居重御輕之宜矣。
要重新加強朝廷對於軍隊的控制,平衡京師和九邊的軍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