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新衙開來部院增(三)

作者:休息的雲
朱載坖認爲,這正是給朱翊釴一個歷練的機會,讓朱翊釴上手,看看治理一地的艱難,讓他熟悉政務。

  朱載坖於是給朱翊釴下詔,有關在北直隸推動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發展的事情,由太子朱翊釴全權負責,順天巡撫申時行負責實施此事,朝廷各部門都要予以配合。

  朱載坖同時還任命沈煉爲直隸按察使,負責對北直隸的監察、刑獄,同時替朱載坖看着北直隸。

  而申時行很快也向朱載坖上疏陳述了他的詳細計劃,經過實地勘察,申時行等人認爲保定、真定、順德等州縣是最爲適宜種植棉花的,要在這些地方大力興修水利,引水灌溉,同時在沒有河水的地方,朝廷要出資打井,保障農業生產的水源。

  同時對於北直隸紡織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棉紡織技術和紡織機械的發展,申時行向朱載坖請求首先是朝廷出錢從蘇鬆等地聘請熟練的織工到北直隸來教授當地的百姓紡織棉布,還要效仿內官監在蘇鬆等地的做法,向百姓賒銷紡織機械。

  申時行和王錫爵等人制定了嚴密的措施,以保甲爲單位,統一賒購織機,所產出的布匹也由朝廷統一收購,一半抵償織機的費用,一半給百姓銀錢,提升他們的收入。

  而朱載坖要求保障北直隸糧食生產的事情也引起了申時行等人的重視,土豆等已經在皇莊大規模育種了,這是很適合在北方種植的,申時行上疏請求朝廷調撥種子,在北直隸推廣種植,也棉花也是可以和一些糧食作物套種的,之前北直隸種植棉花,也有套種的情況,如高陽、清苑等多是與五穀輪種,在地力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進行套種,而對於不能套種的地方,則要大力推廣土地、紅薯的種植,保障糧食的基本供應。

  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棉花種子還有大量的與棉紡織相關的機械,棉花從收穫到紡織成布匹,是需要經歷很多環節的,都需要的大量的機械,朝廷需要幫助北直隸建立完整的手工棉紡織業的體系,這些都需要朝廷的投入。

  朱翊釴也向朱載坖上疏,懇請朱載坖動支內承運庫對北直隸的棉紡織業予以扶持。

  朱載坖收到申時行和朱翊釴的上疏之後,並沒有立即作出批覆,而是召集閣部重臣們商量此事,按照申時行的奏疏,這可不是一筆小錢,不管是太倉還是內承運庫,這都是一筆極大的開支,不得不慎重行事。

  對於申時行等人所提出的計劃,閣部重臣們大體上都是支持的,畢竟發展北方也有利於平衡南北的經濟差距,同時增強朝廷的實力,但是高拱也提出了補充,不僅僅發發展棉花種植和紡紗織布等行業,更重要的是印染等行業,河間、天津兩府由於有運河和港口的優勢,就可以大力法陣印染等行業,在北直隸形成完整的紡織行業。

  還有就是軋花、彈花的工具,還有紡織機械的改進,提高生產效率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東南最好的織機一天能夠紡織一匹布,高拱建議從松江徐家購進最好的織機,由內官監製造,然後賒銷給百姓。

  對於閣部重臣的建議,朱載坖都予以採納了,現在的問題是銀子從哪裏出?所需要的農具可以從遵化鐵廠生產,這些東西現在生產起來並不費力,至於棉花種子和所需要的機械,朱載坖也從內承運庫撥銀,從東南採購或者命令內官監生產。

  但是比較大的投資是北直隸的水利設施,按照工部的計劃,整個北直隸要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的話,需要投資一百五十萬兩以上,雖然不是一次投資,但是開銷也是不小的,這次戶部尚書劉體乾倒是大方了,表示戶部可是先擠出三十萬兩,然後從太倉調撥部分本色糧食用於支付工人的開銷。

  這幾年朝廷沒有大規模在北方用兵,朱載坖又加大從東南、緬甸等地海運的規模,京通倉的存糧有一千三百萬石,用京通倉的糧食支付工人的工資,對於朝廷來說是相對合算的,既能夠將京通倉中的陳糧給消耗掉,又能夠節省朝廷的朝廷銀錢開支,對於朝廷來說是極爲合算的事情。

  朱載坖同意了劉體乾的辦法,同時改變了大明之前從事營建以無償徵發爲主的手段的,雖然這次朝廷還是要徵發百姓從事水利設施的營建,但是朱載坖要給予他們相對豐厚的報酬,朱載坖和劉體乾等人商量之後,決定給從事水利設施營建的百姓給予每人每月五錢銀的報酬,同時按照從京通倉調撥糧食,按照每人每天米一升,鹽一錢的標準供給給百姓。

  還從天津等處購買鹹魚等用於補充體力,而工部下轄的武功三衛則負責技術工作,他們畢竟是專業的工程兵,除了水利工程之外,朱載坖還覺得趁機修繕北直隸的道路,主要是兩條,從京師南下,經天津府、河間府,與運河平行,抵達山東德州的道路。

  另一條就是從京師出發,經由順天府、保定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一直到河南衛輝府的道路,加強京師和山東、河南兩省的聯繫。對於這兩條道路,朱載坖的要求是不低的,要求並行六輛馬車,同時從遵化、唐山兩大水泥廠調撥所需要的水泥,用於道路和水利設施的興建。

  而除了興修水渠等水利設施之外,還需要大量的水井等設施,朱載坖於是號召宮內的這些太監們捐資幫助自己的家鄉,朱載坖規定,捐銀五兩,打井一口,朝廷爲其於自己的家鄉打井,並且刻碑以記,朱載坖很清楚,這些太監們還是有銀子的,而且這種事情能夠讓自己在家鄉留名,他們肯定是願意幹的。

  以馮保爲首的北直隸出身的大璫們,紛紛捐資,馮保、滕祥、孟衝等人都出銀三千兩,其餘的太監們也紛紛出銀,籌措了八萬餘兩銀子,朱載坖從內承運庫撥銀十二萬,湊足二十萬兩,用於在北直隸各府縣不便引水的地方打井,以便於百姓耕作。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