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橫向對比一下劉啓對自己除了劉榮以外十三個親兒子的待遇,雖然劉徹毫無疑問是他最爲寵愛的掌上明珠,臨死之前都要擔心主少國疑,強撐着病重的身體給武帝提前加冠,最起碼把握住能夠親政的第一條件。
但這並不代表對於其他的兒子,景帝就是冷酷的——正相反,他對於基本上所有的兒子都稱得上溺愛,完美繼承了一些親媽護短的脾氣。
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那就允許他廣交天下之士,修禮樂,藏古書。魯恭王劉餘好治宮室,甚至膽子大到敢破壞孔子舊宅來擴大自己的宮殿。江東易王劉非好武力,於是景帝在他十五歲就給他賜將軍印,又捨不得兒子受傷,不允許他往擊匈奴,卻允許他招四方豪傑。
膠西於王劉端因爲羊尾親近一次女人就生病幾個月,最後殺了自己的男寵和兒子的母親,最多削地。趙敬肅王彭祖靠詭辯中傷國相,自己大肆斂財,行徼邯鄲中,讓行商都不敢從趙國過路,最後快快活活壽終正寢。常山憲王劉舜仗着自己是景帝的小兒子,多次橫行霸道,結果劉啓最後每次都是寬裕了。
至於我們更爲熟悉的,漢昭烈帝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那好美人美色,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的輝煌戰績,以及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先祖長沙定王劉發那平平無奇的一生,相對於他們驕橫不法肆意妄爲的兄弟們來說,都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雖然這種行爲我們應該極力批判,甚至不吝嗇於給景帝幾個白眼,大罵他一通。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得出,劉啓對親兒子是真的溺愛是常態。
所以,像劉榮這樣一開始就被他指指點點,後來廢了他太子之位,最後更是因爲區區“坐侵廟壖地爲爲宮”這種,晁錯犯了差不多的事都被劉啓詭辯到無罪的罪行,被劉啓派人帶到長安審訊,最後活活逼死的倒黴蛋。
他的悲劇,真的不是完全依託於區區宮闈鬥爭,像一些人大肆吹噓的因爲慄姬拒絕長公主劉嫖的求婚,被長公主所怨恨,隨後長公主聯合王夫人陷害慄姬,多次在劉啓面前詆譭太子而吹捧劉徹所導致的因愛廢立。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博弈。
畢竟,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如果僅僅是宮廷內部的爭鬥,對於成長於皇宮之中,母親竇太后後來因爲目盲而失寵於文帝,肯定會受到文帝新寵們爲了自己的親子多加詆譭的劉啓來說,這種事情還有誰能比他更門清的嗎?】
在劉恆死亡目光的凝視下,劉啓默默地一點一點低下了自己的頭。
天幕每說一個他的混賬兒子,他爹的眼神就更鋒利一點,每說一件他兒子辦的混賬事,他爹的臉色就更臭幾分。
劉啓:我錯了我錯了我錯了!我懺悔啊,父皇,別用這種眼神看着我啊!
他小心翼翼地試探:“父皇……那我以後就只生三個兒子……?”嗯,一個徹兒,兩個未來皇帝的祖宗,這樣應該可以了吧——
然後就被親爹揪着耳朵罵了。
“你以後怎麼保證你就只能生三個兒子
的啊?你甚至連這三個兒子的親媽是誰都不知道,哪裏來的自信啊?你現在能做的難道是少生兒子嗎?你明明應該跟我保證的是好好教兒子!”
“溺愛啊?這麼溺愛你也不怕這些混賬玩意給你的心肝寶貝徹兒添多少麻煩!自己未來七國之亂還不夠啊?讓兒子也得面對一波諸侯王叛亂?”
“給我聽好了!以後每個兒子都給我好好教知不知道!不說每個都像徹兒那孩子那樣那麼成材,最起碼都給我像那個長沙定王一樣,安安分分規規矩矩的不好嗎?懂了沒有!”
——以劉恆的風度,能被氣到這種地步,也算是劉啓那些個奇形怪狀的兒子們給自己親祖父好好開了個大眼了。
【我們用劉啓的視角去重新看待劉榮,他是自己和初戀寵姬慄姬的長子,他的背後站着誰呢?
歷史不屑於對這種平庸的失敗者大加渲染,所以他在歷史上留下的不過隻言片語。但我們可以用歷史對他被廢之後的記載去反推。
劉啓意欲廢除慄太子劉榮,誰站出來反對了呢?
首先當然是慄太子的外戚勢力,劉榮被廢之後跟着被“誅慄卿之屬”的慄氏一族,也是劉榮被廢的第一個原因。
我們不得不說啊,一些特定的歷史記憶,在特定的歷史朝代所留下的陰影真的是綿延不絕的。
在劉啓所處的時代環境下,他朝前看去,對於太子的擔憂最顯然的自然是呂氏一族的前車之鑑:他會害怕外戚掌權,重現當年呂氏專權的現象——更何況,在七國之亂之後,可再沒有虎視眈眈的劉家宗親能推翻中央,防止外戚篡位了。
而慄姬母子在劉啓面前的表現,可以說完全的自取滅亡——慄姬在劉啓還活着的時候就敢拒絕照顧劉啓死後遺留下來的妻兒,性格又一向爭強好勝。而劉榮頭頂着一個強勢的母親,卻沒能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剛強的名聲。
你擱這玩什麼呂惠復刻嗎?甚至以慄姬的頭腦,她又怎麼配和呂雉比較?
劉邦敢把朝政交給呂雉,呂雉能還他一個漢初的穩定局面。劉啓要是敢把朝政交給慄姬,那漢朝估計遲早要完。
所以劉榮的地位在景帝的心裏第一層被動搖。】
劉恆看着屏幕裏面,美貌但顯而易見地任性肆意,在皇帝的面前都敢耍小脾氣,看似精明實則從內而外散發着一種清澈的愚蠢的女子,沉沉的眸光移向劉啓無語中又帶了幾分心虛的驚豔的臉上。
破案了,這小子好的就是這一口。
不無痛心疾首的文帝,深切地意識到了自己太子的一大毛病:這小子真的祖傳顏控,甚至進化到了就是專好這口張揚明豔的美。
以後……給他挑個長成這種風格但是聰明多了的媳婦吧……畢竟天生審美擺在這裏……
嗯,那個聽起來像是徹兒生母的王夫人應該就不錯,就不知道到底是哪家的女郎。
劉恆也忍不住對天幕產生了些許的期許:慄姬這款當個普通寵姬肯定是沒問題的,當太子生母就太掉價了。但他覺得那位王夫人
就很可以啊!
⒀本作者浮笙閒提醒您最全的《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盡在,域名[]⒀『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同款對武帝濾鏡親爺爺如是評價到。
【除此之外,同樣反對劉啓廢劉榮的是誰呢?
在七國之亂之後,共同把持着中央朝政的兩大勢力的代表:陶青、周亞夫爲他“固爭之,不得”,竇嬰爲他“數爭不能得”。
甚至原本被劉啓寄予厚望,以爲這下算是完全的親信了吧的中尉衛綰都牽扯了進去,最後勉強落得個被放歸回家好歹沒有身亡的下場。
其實仔細想想也很正常。
如果劉榮令劉啓不滿的地方是殘暴昏庸,那麼也許朝臣爲了漢朝的延續會站在劉啓的一邊,畢竟朝代的延續高於皇帝個人,更不用說劉榮此時不過是個太子。
可是劉榮的品行爲人,從他被廢爲臨江王之後,百姓看見他被人帶走竟然爲之流涕說“吾王不反”,最後的評價是“百姓憐之”。我們大致可以推斷,他也許性格不錯,甚至於稱得上寬仁,沒有景帝很多兒子的初具人形。
他最大的罪過,在劉啓的眼中叫平庸,叫軟弱,叫容易被人擺佈。
但站在朝臣的角度上,立一個平庸的,容易被他們所控制,外戚的腦子也不是很清醒,很好使的太子。這豈不美哉?
要是慄氏敢效仿呂氏,那就更加美滋滋了:他們完全可以再來一次誅慄之亂。
考慮到七國之亂之後的劉氏宗親諸侯王們已經無力對抗中央,這次說不定直接可以朝臣們把持幼主,提前不知道多少年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東漢末年直呼內行啊,家人們!】所以同姓諸侯王的設立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劉邦在聽了後世的分析之後,有點頭疼地摁着自己的額角。
要是幼主即位,沒有同姓宗親爲之輔弼,權臣外戚很難不趁機篡奪皇權,使得君主的地位都隨之搖搖欲墜——但之前那天幕是不是也提到過什麼,吳國的皇帝孫權?
他也是立下的幼主即位,按天幕所說,託孤的權利分割做的很漂亮,但最後因爲識人不清被背刺了……
劉邦默默地嘆了一口氣。
這世上啊,最不可靠的,難道不就是人心嗎!
【而作爲劉榮被廢導火線的事件,王夫人王娡私底下派人與朝臣聯絡,催促大行上書勸景帝立慄姬爲皇后這一招,不得不說將她的政治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因爲她已經掙脫開了宮闈鬥爭的表象,超越了劉嫖和慄姬之間小家子氣的,藉由自己與景帝之間情感深淺而展開的鬥爭,利用自己天生敏銳的政治嗅覺,察覺到了劉啓真正難以容忍的底線。
爲什麼劉榮都被立爲太子這麼久了,劉啓還不肯立慄姬爲後?真的是因爲他和薄皇后夫妻情深,哪怕薄皇后多年無子也願意給她一份尊榮嗎?
那爲什麼到了景帝六年的時候,薄皇后卻被劉啓廢去了皇后的位子呢?爲什麼薄皇后被廢之後,劉啓依舊不肯讓作爲太子生母的慄姬上位呢?
——因爲慄姬的
愚蠢與張揚啊,一個普通的蠢貨是不足爲懼的,但是一個手裏握着大權又爲所欲爲沒有約束的蠢貨,那就將會是國家的災難了。
王娡就是看準了劉啓這種微妙的心理,做出了最狠辣地,將慄姬母子最終逼迫出局的選擇。
要知道,王娡的出身可算不上多好。雖然她的母親是漢初燕王臧荼的孫女,但是她的父親不過是槐裏一個從名字叫王仲就可以看出普通的平民。】
燕王臧荼的孫女,不對,曾孫女——!
在聽到這個線索之後的劉邦一個猛回頭,直直地望向諸侯王隊列裏面此時也一臉意外與欣喜的臧荼,遠遠地就春風得意地打起了招呼。
“親家啊!”
⒔⒔『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
他想活!他突然莫名地非常想活!就算他看不見那樣的未來,他的子孫後代如果能成皇帝的親戚,那對此時的臧荼來說,依舊是足夠大的利益了。
所以他也果斷地滑跪,成爲了第三個自請廢除王爵的異姓諸侯王。
臧荼:背叛就背叛,搞得跟我和你們一開始就是一夥的一樣,笑死。
—
在看到王娡的時候,本來還對慄姬的美貌多少有點驚豔的劉啓此刻已經把慄姬拋在了腦後了。
長相極豔麗的成熟女性,眉眼間盈盈含着的都是欲說還休的風情。如果說慄姬的精明是虛假的僞裝,那麼她的智慧就是沉澱在眼底的眸光,是更冷靜而高瞻遠矚的野心家。
但這樣的野心並不足以讓劉啓生厭——他追求的就是這種張揚的美感,正相反,當這樣的美人在光幕之上笑意真切而溫和地哄着兒子,在他身邊濃情蜜意的嬉笑着的時候。
年方九歲·情竇初開·還是個很嫩的,初戀都沒遇上就遭到未來大老婆魅力的降維打擊的孩子的劉啓……
他默默地把腦袋埋進自己的胳膊裏,試圖遮掩住自己已經有點發紅的臉頰,卻被自己已經紅透了的耳朵無情的出賣了。
劉恆:懂了,這就派人去找一下,給太子定個娃娃親行了吧。(看透一切的鄙夷目光)
真的丟人,這個純情兒子未來怎麼那麼多情,生出來那麼多混賬兒子的。
十五歲就有了甚至不是長子的劉啓的劉恆,用一種經驗豐富的過來人憐憫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傻兒子。
【她在嫁給還是太子的劉啓之前,甚至已經和平民金王孫成婚,並生育下了一個女兒。直到相面人告訴她們母女,說王娡是大貴之人,會生下天子。王娡的母親才把她從金家強行搶了回去,之後送入了劉啓的宮中。
這樣的身份,哪怕以秦漢的世風並不介意二嫁三嫁的女子,哪怕王家姐妹都被劉啓所寵愛,後期的子嗣幾乎被她們聯手包圓了。在劉榮還被朝臣屬意的時候,她也不可能對朝政有着非常龐大的影
響力。
所以她私底下派人去聯絡朝臣,肯定不可能用的是自己的名義。
我大膽的揣測,她應該是將自己派出去的人僞裝成了慄姬的手下,進而才能讓大行毫無疑慮地接下了,向劉啓諫言請立慄姬爲皇后這樣在朝臣和慄氏一族看來,都毫無問題的任務。
朝臣們想要讓劉榮的太子之位更加穩固,所以他們願意接下“太子生母慄姬”的請求,幫助慄姬更進一步,卻也不敢明着說自己是受“慄姬”所託。
而慄姬自己,當然也想要成爲皇后。以她的性格,也自然不會去思考,自己明明沒有去聯絡羣臣,怎麼會有人進諫這樣的問題——她只會覺得是理所當然。
就這樣,兩幫勢力在他們自己都糊里糊塗的情況下完成了合流——甚至不需要他們真的勾結,只要在劉啓的眼中,他們站在了統一的戰線就已經足夠了。
前朝與後宮相勾結,慄氏一族和朝臣站在了同一邊,大臣們又打算干涉皇帝的家事和皇位的傳承。
劉啓都不滿意的兩個存在,又一次幹出了絕對能觸動景帝敏感神經,讓他回憶起七國之亂自己狼狽到絕望的形勢的,威逼君上的愚蠢舉措。
……多聰明的女人啊,多敏銳的政治家啊!
在這樣的母親的愛護之下,劉徹怎麼可能是依靠長公主和陳皇后才能上的位啊!他的政治才能,分明是完美地繼承了父母雙方的才幹啊!
所以事情的最後,大家都知道了,觸碰到一個經歷了幾年時光已經穩定了自己地位的皇帝的底線的後果:
劉榮被廢爲臨江王,慄姬憂慮而死,慄氏一族的親屬被劉啓悉數除去,依附於慄氏的朝臣也基本上告別了政治的中心。
丞相陶青被廢,周亞夫雖然從太尉升任丞相,但從此太尉這一職位被劉啓廢除,軍功集團的對軍隊的控制開始轉移到劉啓的手中。
在廢太子之後,意圖再現“兄弟之約”的竇太后遭到了羣臣的反對,幹出了激憤之下刺殺反對大臣袁盎等人的梁王事後被劉啓疏遠,自己的羽翼、勢力也被劉啓剪除。梁王與外戚儒吏的勢力相當於同歸於盡。
時爲膠東王的劉徹被劉啓立爲了太子,而他的母親王娡則成爲了我們熟知的王皇后。
自此,回首劉啓剛剛登基的局勢,給他難堪的勢力此時基本上都已元氣大傷,他的地位反倒空前的穩固。
而爲了他所心儀的真正的繼承人劉徹,漢景帝終於可以開始他第二次,成功的改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