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緬共亂起
西北軍區日漸紅火,東邊的緬共卻如明日黃花,日漸衰敗。
長期失去華夏援助,總部終於堅持不下去了。
爲了養活軍隊和政權,緬共掀起新一波的階級排隊,按照國內的土改模式,清查地主、富農。
階級排隊就如其名,一個村寨總有貧富差距,排好貧富後,最“有錢”的,就是地主、富農。
住竹樓、養水牛的家庭,首當其衝,被打成富農,成爲革命的對象,沒收他們的財產。
1972年,緬共就發動過土地革命,早就將土司爲首的地主給打倒了。
有錢的地主、富農,不是被革命,就是已經逃出根據地。
留在佤邦和果敢地區的普通老百姓,大多是苦哈哈的山民。
有些山區的生產力,還處在刀耕火種時代,連土地買賣都沒出現,又如何產生地主階級。
沒收“富農”財產,並不能緩解財政危機,緬共進而向普通山民加收糧食。
1月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山民全靠一口餘糧吊着,緬共強徵糧食,只會逼着百姓去死。
再卑微的草民,也要苟活。
緬共下轄的根據地,出現百姓逃亡現象,東北軍區的果敢地區,逃亡潮最爲嚴重。
相隔兩百公里,木姐的百姓都在議論逃亡慘狀,可見此事造成的影響力。
支書離開邦桑時,達成的輸糧協議,西北軍區一直執行,每月按時送去5車大米和藥物。
總部要養幾萬人的軍隊和政權,這點物資,簡直杯水車薪。
謝和華揚了揚電文,“總部要我們支援更多的糧食。”
張揚沒直接回答,“除了階級排隊和強徵餘糧,中央就沒別的辦法了?”
一想到總部老頭們的無能、窩囊,張揚就來氣,忍不住想罵人。
支書嘲諷的說:“還真有辦法,又走販毒的老路嘍!”
謝和華不在邦桑,但憑藉情報網和“友人”,他對總部的人事很清楚,連販毒這等陰私之事,也瞭如指掌。
在緬共“創收”的口號下,各軍區爲了養軍各顯神通,東北軍區第一個恢復特貨貿易。
中部軍區、八一五軍區還在觀望中,但人民軍販毒的趨勢已無法阻止,沒有財源的各軍區,遲早會“淪陷”。
努力種田要看老天爺賞飯喫,但在緬北這片最適合罌粟生長的土地上,製毒販毒卻是最簡單、最賺錢的買賣。
一旦走上以毒養軍的道路,就沒有回頭路了,緬共不再配稱“共”,人民軍也不再是人民軍。
面對即將墮落的緬共,輸送再多的物資,也無濟於事,反而可能跟着腐敗黑化。
張揚狠心道:“不給物資了,原有補給也逐漸消減。”
謝和華點頭同意,“我加快吸收人才的步伐,免得總部翻臉。”
藉着輸送物資的機會,九旅在總部大力招納人才,12月就有五百多名同志離開邦桑,來到西北軍區。
隨着緬共的墮落,越來越多有操守的黨員主動離開,除了返回華夏外,更多的是來到西北軍區。
面對人才流失,總部早有怨言,只是礙於拿着九旅的物資,喫人手短,沒有明面制止。
現在要斷援助,在有心人的鼓動下,緬共中央大概率會翻臉,不再允許九旅挖牆角。
“支書,你去一趟耿馬,若是總部翻臉,及時把公開活動的同志接回來。”
謝和華笑道:“好!我順便觀摩一下聯合演練。”
春城軍區對首次“跨國”聯合軍演很謹慎,一直拖到今年1月才舉行。
參與軍演的雙方都十分重視,九旅派出特種大隊一中隊參訓,相當於一個步兵連的兵力。
春城軍區更誇張,從各邊防團抽調偵察兵,組建一個新的偵察連。
軍演的第一階段,是個人技能切磋,軍人好鬥,兩軍爭鋒相對,每個單項項目都必爭勝利。
對抗多了,友誼還沒加深,卻已擦出火星。
觀摩的春城首長們,樂見其成,盼不得自家子弟壓過南邊小兄弟一頭。
早在邊防團提出交流申請時,從士兵到軍區,質疑聲音不斷。
我PLA地表最強輕步兵,朝鮮半島、雪域高原、北漠邊境,每戰必勝,世界第一二三都打了一遍。
何須和叢林裏毫無戰績可言的小傢伙交流。
請問九旅,步炮協同會嗎?
步坦協同會嗎?
此事鬧到春城,最後由王竟成司令拍板決定搞一次交流活動。
王司令的原話:
那個特種部隊,叢林作戰能力不錯。咱們沒熱帶叢林作戰經驗,交流一下是可以的。
司令發話,邊防軍只好動起來,爲了出口氣,參演的部隊憋了一口氣,要在軍演中,教訓不知天高地厚的特種大隊。
單項演練中,雙方戰士體格差別不大,技能水平也差不多,場面上偵察連小勝。
最簡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