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教育與技校
送走李國成沒多久,張揚也難得的離開根據地,北上保山,參加水泥廠奠基儀式。
保山水泥廠選址在東河邊的陳官屯,河邊取水用水方便,南邊不遠的長腳嶺有石灰石礦。
煤炭則由滇省調配,順着昆瑞公路而來,用不着伐木取炭。
地理位置等諸多區位優勢,是根據地水泥廠難以企及的。
陳官水泥廠選址很大,新廠只佔新場面積的1/3,可見保山地委的野心,他們不滿足於一條日產200噸的產線,想建立一個大型水泥生產基地。
望着遼闊的新場,張揚羨慕的嘆口氣。
這就是背靠祖國的好處,保山根本不用擔心人才、資源和市場,這些都有一個大國工業體系支撐。
而根據地卻只能摳摳搜搜,受限於燃料(木炭)不足,水泥廠擴張已經達到極限。
西北軍區要建保山同級的水泥廠,要麼改爲電力驅動,要麼從內地拉煤。
剛到陳官,秦立夫爲首的地委領導熱情迎接,感激之詞滔滔而來,張揚都快來不及握手。
保山領導班子如此熱切,原因很簡單,就是經濟和政績。
去年保山GDP爲6154萬人民幣,農業佔比超過60%,工業只有幾家五小工業,唯一值得稱道的是成爲滇南糧倉。
水泥廠項目,投資總額達到1200萬人民幣。單個項目,就佔年GDP的兩成。
水泥廠帶動石灰石等礦業開採,建築業等上下游行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達到3000萬以上。
一個大廠帶動全市發展,所創造的賬面經濟效益,就佔去年GDP的大半,能不讓人欣喜若狂?
更妙的是,水泥廠由西北軍區和滇省聯合建設,保山不用掏錢,白撿一個大廠。
天上掉一個大大的餡餅,還是西北軍區砸的,秦立夫等人當然感激不盡,恨不得抱住張揚大腿不放。
滇南各地放下矜持,紛紛打點門路,向根據地表達善意,想把大財主請到自家去。
陳官水泥廠,兄弟市縣眼熱得很,無不虎視眈眈的想要搶奪下一次與根據地的合作機會。
保山是近水樓臺,當然要熱情接待張揚,以免被挖牆角。
受寵若驚後,張揚有點甘之若飴,以前,都是他想着法子吹捧滇省,行挖牆角之舉。
沒想到還有顛倒來的一天,夠新鮮的。
保山領導班子打定主意,一定要賓至如歸,一舉加深兩地深厚感情,張揚樂見其成。
互通互聯後,兩地經濟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互爲生死攸關。
這種紐帶,誰都無法改變。
中午,一行人到保山地委機關食堂喫飯,喫的很簡陋,竹筍炒臘肉、白菜、蘑菇湯,特有這個時代的淳樸。
秦立夫笑道:“張旅長,飯菜比不上你們啦,見笑了。”
九旅的伙食好,讓內地打工的農民傳開了,現在聞名滇南。
農場建設進入正軌後,和養殖場合建一個大型養殖場。
平原上搞養殖,比山區優勢高太多,所出產的肉食也多很多,極大的豐富了根據地的肉食供應。
提前實現每個戰士,日食3兩肉的目標,就連工地工人,每頓都能喫到肉。
還沒步入大規模養殖時代的保山,乃至滇省,每頓有肉喫是個難以達成的目標。
張揚不藏私,“搞好規模養殖,問題很多,目前九旅只做到兩個關鍵,科學配制飼料,和嚴格遵守的衛生條例。”
就着養殖業,兩人聊了很多,席間達成農業合作。
九旅向保山提供技術、人才支持,合建一個養殖場,幫助保山市走上現代化養殖業。
保山方按照九旅要求,收集雞、鴨、土豬、黃牛水牛等優良家禽牲畜種,並提供玉米稈等初級青儲飼料。
身處西南邊陲,滇省的馴化物種基因還未被污染,到了後世,受經濟大潮衝擊,很多優勢土種被污染乃至消失,真的令人遺憾。
現在九旅搶先收集一批,將它們保護起來,爲後世多保留一份種子,是一件爲國爲民的大好事。
“華清大學,怎麼就能考上呢?”秦立夫到現在都有些難以置信,忍不住和張揚感慨。
這次高考,保山本地只有3人考上大學,還都是普通大學。
瑞麗縣更慘,最高分才218分,連體檢門檻都不到,被剃了光頭。
古代華夏傳統,越是落後的地方,只要父母官有志氣,就一定特別注重文教和科舉。
新華夏後,地方重視教育的程度,比古代還高。
秦立夫忍不住幻想,要是保山能出一個清北大學生,一定要全市遊街慶賀,給狀元郎戴大紅花。
張揚微笑道:“考上的唄!”
這話真氣人,要是別人,秦立夫拔腿就走。
玩笑話開不得,張揚補救,“秦書記,木姐中學在籌建新學期,我們合作一把?”
秦立夫眼睛放光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