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工地上的做題家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四日,農曆正月初八,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
木絲河口兩岸,春耕正忙。
去年冬耕後,農場職工沒有停歇,開荒修渠忙不停,又開闢了三千多畝水田。
北岸瑞麗縣耕法成熟,能做到一年三熟,農忙和播種連在一起,除了冬月,一年都是農忙。
南岸農場都是生地,也沒有豐富的種植經驗,沒辦法連播,所以不等春耕節氣,提前播種。
幾臺柳江機械廠產的拖拉機拉着寬大的犁田機,將水田裏的泥塊攪碎,拖出長長的泥漿波浪。
一羣小孩子,提着小竹簍,跟着耙犁走,時不時低頭撿魚。
耙犁將水攪渾後,白條、鬥魚、小鯽魚等小魚會“溺水”,露出魚頭換氣,這時一抓一個準。
小孩們爲了抓魚,你爭我搶的跑前頭,激盪的水花,濺得滿身泥水,跟泥猴一樣。
要是趴田裏,叫水猴子也不過分。
譚木西站田埂上大罵,“別跑太近,耙齒危險。”
籠狀的圓形耙犁,被磨損的白光發亮,鋒利極了,刺到人準是一個窟窿。
譚爺爺的威懾力很大,泥猴們不再敢追着打田機,轉而去出水口,那裏的魚更大更多。
打田機翻過幾次田後,農夫們拿着推子,將拖拉機輪胎留下的痕跡推平,然後撒上發酵、曬乾的農家肥。
幹完這些,田埂上的人羣挑秧苗下田,一起插秧。
插秧效率極低,憑藉農場一百多職工,能忙很久。
爲了不耽擱農時,農場請附近村莊的近百個村民幫忙,皮孩子就是跟着家長來的。
種稻最簡單的事就是插秧,每個山民都會,下田就能幹,不用教的。
從保山回來,張揚特意到農田邊走走,跟進春耕進度。
這次耕種很重要,若是順利,根據地就可以結束進口糧食的歷史,實現主糧自主。
“老譚,要擴大種植,一直用插秧法可不行!”
望着水田裏腰一直沒直過的村民,張揚很有感觸。
譚木西捶打腰骨,“我昨天忙過頭,把老腰給累過頭了,今天差點起不來身。”
張揚想了想,“這次來不及了,秋耕前,買或者自制一批插秧機出來。”
這點,是旅部疏漏了,有拖拉機等機械,研製臨時用的插秧機並不難。
“老譚,你別整天低頭忙自家一畝三分地,多和機械廠等部門溝通,大家集思廣益。”
旅部事務繁忙,又不能時刻關注基層,很多工作需要基層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行解決問題。
插秧機就是例子,農場找機械廠幫忙,兩個部門分工協作,共同解決難題。
就算機械廠做不好機器,也可以聯合向旅部申請支援,從華夏採購插秧機。
總比農場靠蠻力幹活好!
老譚檢討自己,笑笑辯解,“我是怕花太多的錢!”
張揚笑了,指着遠處的拖拉機,“就柳江拖拉機,旅部一次採購了15輛,還差那點錢?”
譚木西沒再找藉口,拉着旅長去南邊的玉米地。
冬耕時種下的玉米、土豆、番薯,其中紅薯割了兩次藤餵豬,早就產生效益。
玉米在抽穗,等過幾天插秧完了,要給玉米地追肥。
玉米和土豆生長週期,大概要120-160天,要過一個多月才能成熟。
綠油油的農作物,就是能讓人心情愉悅。
張揚放下剛纔的那點小情緒,高興的說:“老譚,看看番薯地壟開裂了沒有。”
地壟下的番薯長大了,就會拱開覆土,壟上泥土會裂開一道道紋路。
譚木西翻了一會薯藤,找到一個大裂縫,“旅長,還真有大番薯!”
張揚給他一個白眼,“趕緊挖出來!”
客家人說一個人笨,就是他是番薯,大番薯就是大笨蛋。
譚木西嘿嘿一笑,他也知道這是罵人的話。
扒開泥土,老譚挖出一個拳頭大的長薯,交給旅長,然後小心把土蓋回去,免得藤根暴曬而死。
張揚拿着紅薯到水渠裏去洗,用刀子把皮劃破,細密的白漿冒出。新鮮的紅薯,會有很多粘手的黏液。
喫一口紅薯塊,生脆裏帶一絲甜,滿滿的兒時味道。
“老譚,提前一個月就有大薯,今年紅薯收成差不了!”
譚木西笑着點頭,“我估摸着一畝少說5000斤。”
紅薯這樣的高產作物,只要是肥田,不招水澇旱災,收成差不了。
農場前後種了四百多畝紅薯,按這個畝產算,總產量達到一千噸以上。
緬北光、雨、熱豐富,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雨季來臨前,還能收一季番薯等雜糧。
就憑紅薯,今年雨季,根據地不怕餓肚子了!
“老譚,農場是根據地的糧倉,辛苦你們了!”
老譚紅了眼,雖然水田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