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對外廣播電臺
2月12日,根據地的中波電臺,以749kHz的頻譜,向外發送電波。
電臺建在南坎邊的山崗上,高高的天線,配合50千瓦的輸出功率,足以覆蓋整個上緬甸。
選擇中波電臺,而不是長波電臺,是因爲它剛好夠用。
這個時代,緬甸經濟落後,除了大城市外,並沒有普及通電照明,電源電磁的干擾能力很低,不會干擾到中波電臺的信號。
南坎到仰光的直線距離,也就800公里,根據地又處在緬北高原上,對下緬甸地區具有地形優勢,中波電臺可以以地波的形式穩定傳播。
緬甸國土面積還沒青海省大,在華夏也就一個省份的規模,中波電臺是省級廣播臺,兩者恰如其分。
廣播內容非常貼近緬甸人民的生活,早晨8點先播放佛教經文,9點播放緬甸國內新聞。
中午放音樂後午休,下午恢復播放,主講故事,百姓身邊的故事,直到晚上9點停播。
目標受衆人羣是城市裏的緬族,因此廣播使用緬語。
軍政府統治時期,緬甸的社會結構非常畸形。
軍隊是世俗第一大勢力,不只體現在武力上,更體現在人數上。
普通百姓從軍,退役進入政府工作,一生都爲軍政府效力,比公務員還鐵飯碗。
軍人家屬隨軍安置,種田或者進入國企工作,成爲統治階級的一員。
整個軍方食利階層,人數超過200萬人,佔據全國人口的7%左右。
後世更爲誇張,軍人軍屬佔到全國人口的10%。
遠比滿清百萬曹工所繫誇張。
整個社會的資源,被軍方所攫取,又因國有化運動,私人經濟被消滅,導致緬甸城市裏,中產階級根本不存在。
城市的小市民階層,也是軍方派系的附庸。
整個國家,被壓縮成簡單的二元社會。
底層的種地百姓,和以軍頭爲首的特權階級,共同構成這個極度貧窮的國家社會。
軍頭們無疑處在食物鏈頂端,對外剝削平民,對內壓迫普通軍人及其家屬。
中波電臺的目標是軍派裏的中底層,他們有一定經濟能力,有收音機或者能購買收音機。
同時,因閉關鎖國的國策,緬甸社會非常的沉寂,文娛活動極度落後,人民的精神生活,比華夏同期的人民,貧乏了無數倍。
實際上充當中產階級生態位的軍派中低層,非常渴求精神糧食,迫切地想要去接受新鮮的事物。
對外廣播電臺並不急於輸出意識形態,宣揚革命精神,反而專注於事實,着重傳播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國內新聞,和講訴具有共情力的故事。
直白的批判宣傳,緬共做了十幾年,軍政府早就構建了一套話語體系,消解了解放運動的宣傳威力。
根據地廣播轉變新思路,從中立的新聞、故事入手,培養目標人羣的收聽習慣,逐漸佔據他們的空閒時間。
若一個人的休閒時間,被一種聲音充斥,那麼媒體、媒介就可以影響他的決策,甚至一個人的思想。
這是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新理論。
資本和新自由主義結合在一起,藉助傳播平臺,顛覆了一個個小國政權。
九旅借用了這個理論,通過廣播電臺,初試鋒芒。
早上九點,張揚準時打開收音機,調頻後接受對外廣播。
女播音員丹彤,正用極具辨識度的聲音,字正腔圓、婉轉悠揚地朗讀新聞。
2月9日,軍方集結兵力,進入若開邦平叛,和羅興亞叛軍發生交火...
戰事還在持續中,將醞釀更大的戰鬥...
張揚點點頭,這個新聞寫的不錯。
軍方一詞,消減聽衆的對抗情緒,暗示廣播電臺是站在聽衆一邊的,一下子就拉近了播音和觀衆的距離。
叛軍一詞,更是表明了廣播電臺背後勢力的態度。
對羅興亞人的態度,在緬甸這個分裂動盪的國家,極其罕見的達成共識,那就是異族其心必異。
全緬族乃至全緬人民的態度是一致的,恨不得將異族肉體毀滅,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
在這個問題上,九旅沒有任何迴旋餘地,必須和廣大的緬甸人民站在一起,鮮明的表明己方態度。
丹彤播放了下一則新聞:
新年的第一月,人民軍九旅共剿滅18支販毒武裝,共繳獲和燒燬毒品80噸,禁毒運動,取得極大的成效。
開宗明義的表達軍區禁毒政策,是宣傳根據地的一大核心,是在和舊勢力們劃清界限。
在緬北,製毒販毒並非緬共專長,各民族武裝、和各股緬軍都投身其中。
爲了獲得更多的毒品市場,各方鬥爭不斷,甚至會放下意識形態和民族立場,暫時合縱連橫,聯合將競爭對手打倒。
彭家聲初次入主果敢,就是藉助緬軍的幫助,到了人民軍時代,雙方依舊藕斷絲連,臺下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