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一九七八年,大豆和豬的故事
車隊忙不停地往木姐運回大豆,首批收購量就達到2萬斤。
張揚不由感慨,“真是守着寶山不自知!”
說到大豆,大部分人首先想到東北黑土地的高產大豆。
實際上,滇省是南方食用油大豆主產地之一,建國以來,歷年播種面積都在萬公頃以上。
不像北方只能種一季,滇省一年四季都產大豆,除了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各地都有成規模種植。
滇東、滇北以春夏大豆爲主,滇西、滇南以夏大豆爲主,靠近南部的亞熱帶地區,也種植秋、冬大豆。
保山、臨滄、景洪等地,除了夏豆,習慣種一些秋冬大豆,因爲年關時節,豆價會高一些。
這次收購主力就是秋大豆。
秋豆一般是在7月初,等早稻、早玉米、烤煙收穫後播種,霜前(11月份)收穫,生長期不到4個月,生育期很短。
又因是在主糧休耕期播種,農民不甚重視,管理粗放,所以單產較低,一般是80~100斤/畝。
上何家寨的秋豆畝產達到100斤,已實爲高產。
滇南冬豆則12月至翌年1月上旬播種,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成熟,產量會高那麼一些。
根據地採購部已經瞄準今年的冬豆,正彙總各公社播種面積,計劃大量收購。
滇省一年四季都產豆,但秋冬豆產量遠低於春夏兩季,出油率和蛋白含量也一般。
國糧系統主盯春夏大豆,多收秋豆是爲了統籌調撥,以彌補省內或外省歉收的空缺。
也因如此,各地糧食所才默許九旅搶豆。
要是觸及到國家統銷統購和國糧體系的利益,各地公糧所職工分分鐘砸了九旅採購隊的秤砣。
想虎口奪食,門都沒有!
根據滇省統計局的數據,77年省內大豆種植面積爲萬公頃,只比71年的萬公頃的歷史最低位高一些。
可見統銷統購政策,嚴重挫傷公社種大豆的積極性。
去年全省氣候很好,總產量達到萬噸,年均畝產220斤,思茅創下259斤的最高畝產。
種植面積最多的,是文山、紅河、思茅、昭通,這幾個地委有大片的盆地平原可供高產種植,其次纔是臨滄、保山、怒江等滇西滇南地區。
按地圖位置和滇省習慣劃分,保山實際屬於滇西,西雙版納、紅河州等地區,纔是滇南。
不過瑞麗江以南的緬北百姓,喜歡叫瑞麗以北爲滇南,根據地也就順勢將保山劃入滇南。
滇省其他地區,九旅的農村商業網絡無法覆蓋,所以今年的目標,只收購滇南數個地區的秋冬大豆。
按保山地委的統計數據,轄區內去年共種植6000多公頃,總產大概9000噸上下。
其中大概6成給國糧收走,農民自留1-2成,九旅收購剩下的2000噸左右,臨滄、景洪等地,大概還能收到5000噸。
這點收購量雖然很少,但夠根據地內部使用了。
滇省大豆主要爲食用油豆,商業採購部收購如此多,除了取油外,更多是爲了豆粕餵豬。
孟牙河口,去年建臨時船渡的地方,養殖場和農場合建了一個全新的大型養豬場。
一圈2米高牆,把八排長長的豬舍圍在裏面,也將陣陣豬叫和騷臭味攔在裏面。
依靠原有母豬繁殖,和內地收購豬仔,河口養殖場初步圈養了500頭豬仔和58頭母豬,達成一期養殖目標。
正因這座“現代化”養豬場的成立,才逼着採購部四處掃貨,以求更好的養豬。
小規模養豬可以像農家一樣餵養,每天喂番薯藤、米糠拌飯。這樣的土豬,生長週期慢,一般是清明養,年底殺年豬。
可規模化養殖,追求的是出欄速度,最好4-6個月就出欄。
這就涉及到衛生和飼料配比這兩個核心問題。
豬的健康問題,豬場可以通過嚴格衛生和獸醫治療來解決。
但飼料問題,就必須藉助外力,要旅部去解決。
只吃番薯藤和米糠的豬,做不到半年一出欄,必須要有良好的飼料配方,才能讓豬豬快樂、健康地成長。
張揚根據後世的經驗,給出了一份初略的飼料配比,其中玉米佔60%-70%,大豆豆粕、毛桃葉發酵飼料等蛋白質佔比15%左右,麩皮佔7%-10%左右。
剩餘的是各類維生素添加劑,和鈣、鐵、鋅等必須元素。
具體飼料配方,需要養殖場在實踐中摸索優化。
旅部要解決的問題是玉米和豆粕。
玉米相對簡單,農場很快就能收穫一批,餘下空缺可以向轄內山民或者江北公社收購。
瑞麗江兩岸的旱地普遍種植,不愁沒有玉米作飼料。
大豆纔是大問題。
張揚最先想到的是東北大豆。
可東北到瑞麗,長達300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