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尋鋼之旅
“今明兩年,根據地需要多少鋼材?”民政部部長大會上,張揚向大家提問。
各人給出不同數字,有的人覺得5000噸就夠,有的人認爲要2萬噸,甚至更多。
共同的看法就是鋼越多越好。
到今年4月,根據地用鋼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設,水壩、水渠的修建,需要大量螺紋鋼、線材、圓鋼等建築鋼材。
按內地的計算法,水電機組每1萬千瓦時,平均用鋼量在320噸以上。
九旅要建一大三小水庫,大壩大概要1500噸鋼材。圍繞水庫的水渠網絡,和修建瑞麗江堤壩,要大約2000噸鋼材。
另外,管道工程也要大量鋼管,以及各類配套閥門等。
彙總後,到七九年底,水利項目大概需要4000噸建築用鋼材。
兩家機械廠也是吞鋼大戶,若是擴大自行車、板車的自產零件,一年保守估計要1000噸。
低調的軍械部,在不停的生產炮彈,同時試造小口徑迫擊炮,同樣需要優質的鋼材,需求量不比工業部門少。
彙總大家的意見,要完成今明年的計劃,至少需要1萬噸鋼材。
討論下去,會議主題變了,成了各部門比苦,伸手要物資的訴苦大會。
張揚揉揉眉頭,沒好氣的說:“別吵了,散會!”
訴苦大會唯一的成果,就是大致明確各部門的鋼材需求。
根據地不可能一直平穩發展下去,戰爭一年內必定到來,那時所需鋼量遠比建設、生產環節多。
1萬噸鋼遠遠不夠,張揚將1改成3,不管是未雨綢繆,還是超前發展,籌建中的鋼鐵廠,年產2萬噸鋼材,是硬性指標。
在這個基礎上,產量越大越好。
遠在春城的林智賢,收到旅長傳達的指標後,眉頭更皺,“小型鍊鋼廠,真的不好弄啊!”
深入瞭解滇省的鋼鐵產業的他深感任務艱鉅。
滇省鋼鐵產量很少,按計委編列的計劃,今年全省鐵產量40萬噸、產鋼35萬噸,約比去年上升5%。
春城鋼鐵廠是滇省產鋼的獨苗,去年一共產鋼27萬噸、鐵萬噸、鋼材18萬噸。
幾乎全省所有的自產鋼材,都由春城鋼鐵廠生產,其餘的鐵廠只產生鐵,和少量的普通鋼材。
也就是說,九旅在滇省獲得平爐/轉爐的獲得相關技術,只能從春鋼身上想辦法。
有了預期,林智賢感覺此行不會順利,但他依舊滿懷期待地來到春鋼。
過去根據地需要鋼材,是由春鋼調配的,但卻不是直接購買,而是九旅將外匯交給滇省人行,換成記賬人民幣
滇省拿到寶貴的外匯後,計委下達採購指令,九旅拿着調撥單,到春鋼領取鋼材,自運回根據地。
雙方關係隔着幾個上級部門,並不產生直接聯繫。
果如料想,春鋼態度冷淡,連廠書記都沒出現,只有接待處的汪海明科長出面。
或許是因九旅財大氣粗之名廣爲流傳,汪海明態度不算惡劣,但一番話直接斷絕希望。
“我們春鋼從一號到五號高爐,都是210平方米以上的大傢伙。根本沒有小型平爐的建設經驗,也沒有相關技術。”
林智賢不死心,“那鋼材呢?”
沒有現成的鋼廠設備,出售現鋼也可以。
汪海明更不耐煩,“春鋼要供應全省需求,每產一噸就立刻被拉走。再說了,鋼材調配權,我們說了也不算。”
一直以來,九旅只拉鋼材,春鋼是一分錢都收不到,去年全廠還虧損幾十萬。
虧損怪不了九旅,但又撈不到好處,無怪乎春鋼不待見林智賢。
林智賢離開春鋼,回到理大家中,從木姐回來的朱赫,找上門來。
“你真去春鋼了?”
朱赫取笑道:“我就說別白費功夫的。”
難得找到可惜奚落小友的機會,朱赫話不停的蹦出。
林智賢快不耐煩時,朱教授神祕的說:“我知道有個鐵廠,幾乎求着你登門。”
“產鋼嗎?”
朱赫搖頭,“他們只產生鐵。”
“那你說個屁!”林智賢揚手就要趕人。
“你急啥,你不想知道根據地第一座小高爐,原主是誰嗎?”
這倒是吸引了林智賢的注意,對根據地的首座小高爐,他有深刻的感情,愛屋及烏,對原主也生了幾分感激之情。
“路上說!鐵廠很近的。”朱赫拉着小林同學出門,像極當年他拉着小林上學的日子。
出春城,上春理公路,往西邊走,這條路熟悉得很,九旅的物資就是走這條線,到理城再往南去保山。
路上,朱赫才揭開謎底。
兩人要去的是楚雄地委直屬的祿豐鋼鐵廠。
1956年就建廠的祿豐鐵廠,是當時全國有名的小鍊鐵廠,也是滇省第二大鐵廠。
楚雄地委和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