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華夏給的大禮包
張揚回到木絲河防線,並沒有走峽谷公路回木姐,而是順流而下,去木絲河中游的在建壩體。
早在3月,施工團隊就沿河修了一條壩區到堡壘的山路。
蜿蜒曲折的山路非常難走,僅能通行單列卡車,幸好是新路,大雨沖刷下,吉普車還能通行。
駛出山路,車隊安全抵達壩區大停車場,一行人大鬆一口氣,真怕路上出現險情。
此時的水庫壩區已停工,大部分工人已經撤離,施工指揮中心不久後也會撤出,雨季時只留看守團隊。
“壩體高度多少?”望着腳下湍急的渾水,張揚問道。
水庫指揮團隊的九旅代表錢立答:“施工高度約80米,其中兩岸山壁工程。作業高度爲45米。壩體高度爲米。”
壩區兩側的山壁,已被改造成“梯田”,一級級巖壁已被混凝土澆鑄,每級巖階有3米多高。
壩區分水渠也已修通,河水從山壁南側新河道傾瀉。
北側河牀完全排幹,也已完成清理作業,露出巖底河牀,上面還有一些鑽孔。
“壩基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只等雨季過後,就可以大建。”
張揚:“中方團隊呢?”
壩體高度近20米,長度預計達100米,在華夏屬於中型水庫,在緬北更是第一大水庫,僅以根據地的能力,是無法建成的。
設計、施工都必須依靠中方團隊進行,九旅工程團隊目前只能跟着打下手,當學生。
錢立低聲說:“北邊來人了,他們要回瑞麗作報告。”
張揚恍然,“除了留守團隊,你們也撤出來吧。人員和機械設備另有他用。”
實際上雨季來了,水庫一樣能開工建設,但根據地的情況比較特殊,爲了安全起見,還是選擇停工。
和錢立等人道別,車隊再次出發,依舊沿河西下,去河口區的農場。
走出山區後,路面全是碎石路,行車好走許多,人煙逐漸多了起來。
車窗外是新開闢的農田,張揚問道:“北邊高臺上,是新搬來的羅盤村嗎?”
“是的!旅長,你要去看看嗎?”
對於旅長的好記憶,隨從早就見怪不怪了。
“時間不夠,下次吧!”
過了安置村,一條筆直的水渠和公路平行,流淌的河水,蓋住汽車噪聲。
張揚示意停下車,“這離農場很近,走路過去吧!”
受昨天暴雨影響,渠水暴漲,就差30多公分就越過渠溝。
“有了水渠就是好!路都好走許多。”
跨上水渠橋,張揚忍不住感嘆。
以往大雨一下,就水漫金山,到處漲水,路面成了最好的排洪渠,水一消退,還要抓緊時間修路。
漲大水還有一個大麻煩,那就是留下一個個水泡,陽光一烤,水坑就變成蚊子的繁殖池。
一到天黑,一羣羣蚊子往人居飛,羣蚊飛行,嗡嗡的叫,宛如轟炸機來臨,雙手往空氣拍,滿手蚊子。
在緬北,蚊子黑壓壓一片,一點都不誇張。
水渠不只是灌溉用,還有保障交通,滅殺蚊蟲的功效。
平坦農田上,張揚一行人很顯眼,沒過一會,農場職工迎了上來,圍着旅長,歡聲笑語地表達對前線勝利的喜悅。
“前線打了大勝仗,你們春收仗打得怎樣了?”
“我們也贏了!”
“收成很好!”
機靈的職工掏出捨不得喫的熟玉米棒,“旅長,你嚐嚐,早上摘下現煮的。”
張揚也不客氣,剝開葉片就啃,“很甜,口感軟糯!”
“還有多少地沒收?”
去年農場陸續種了三千多畝粗糧,到4月底全部收穫,張揚本來計劃下農場,和職工們一起幹農活的。
古凱戰役打亂了計劃,就連配備給農場的人員和設備,都抽調去支援前線。
戰役優先,但春收也同樣重要,關乎雨季能否填飽肚子,根據地以後能否糧食自足。
戰役一結束,張揚最關心的就是春收問題,就怕收穫不及時,莊稼被大雨影響收成。
收到旅長來了的消息,譚木西趕到現場,替旅長解惑。
“農場請了附近的村民幫工,趕在大暴雨前,將玉米全部收倉。土豆、番薯不怕水,收割就晚一些。200多畝被泡水,但不影響土豆、番薯收成。”
張揚丟掉啃光的棒子,“畝產多少?”
譚木西開心地說:“玉米平均畝產255斤,總收成約22萬斤。”
張揚也笑了,“真不錯!”
此時國內夏玉米平均畝產大約430斤,滇省畝產更低,大概350斤,不超過400斤。
農場種的玉米是荒地頭茬,而且還是冬玉米,產量居然有國內熟地的一半以上,收穫真的很好。
“土豆和番薯呢?”
“土豆畝產1957斤,同期收穫的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