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魏府聊天(一) 作者:未知 薛濂在去魏忠贤的家——魏府的路上时,恰好遇见了正好从皇宫中服侍完天启帝,回府的魏忠贤。两行人的车驾立刻合为一处,薛濂也下了自己的马进入了魏忠贤的马车。看到了对方,俩人都挺高兴,薛濂還和魏忠贤开玩笑說:自己的晚饭都沒有吃,今天要去魏府把魏忠贤给吃穷了。魏忠贤开怀大笑,对自己這個小兄弟的无赖样,也是无可奈何。 薛濂和魏忠贤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他们的友谊甚至已经超過了平常人家的兄弟之间的感情。不要說薛濂可以很随便地和魏忠贤开玩笑了,也不要說薛濂可以把自己女儿招個赘婿,這种私密事都托付给魏忠贤了,光是从薛濂对魏忠贤的称呼,就可以看出薛濂和魏忠贤之间的友情。薛濂称呼魏忠贤是“魏公”的,魏忠贤也很喜歡薛濂這么的称呼他。因为,在魏忠贤沒有发迹前,俩人都在皇长子(当时皇长子還沒有成为太子)府中,薛濂就很尊敬地称呼魏忠贤为“魏公”。虽然到了现在,外面的人都称呼魏忠贤为“九千岁”了,但魏忠贤明白,他们這样称呼自己,要么是阿谀奉承,要么是迫于自己的yin威,真心对待自己的沒有几個。而薛濂对待自己的尊敬和友情,几乎是近二十年来如一ri,从来沒有改变。 在当时皇长子的府中,王安、魏忠贤等大太监,为皇长子和皇孙们授课的先生们(文官),皇长子府的长史等官员(文官),還有薛濂這种伴读(勋贵),這十几個人,为了把皇长子推上太子的位置,组成了一個团结得十分紧密的小团体。而且這個小团体,最后在把皇长子推上太子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這過程中的辛酸和苦难,简直让魏忠贤和薛濂這样的当事人都不愿意再回忆起来。 可当最终皇长子成为了太子,并且顺利地继承了皇位以后,這個小团体的人立刻就分道扬镳,而且为了争夺权力,他们之间還展开了激烈的殊死搏斗。其惨烈的程度,也是难以想象的。而魏忠贤在与這些势均力敌的前战友的搏斗中,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自己也被弄得遍体鳞伤。而在与這些人的战斗中时,薛濂对待魏忠贤的态度是不离不弃,而且薛濂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砝码,当他押到了魏忠贤這边时,胜利的曙光就在魏忠贤面前出现了。 薛濂的重要xing表现为两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他在勋贵圈子裡的地位和影响力很高。因为当时的他,曾经成为過皇长子的伴读,按民间的规矩来說,现在的天启帝也应该称其为师叔,所以薛濂和皇家的关系十分的紧密,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勋贵在皇帝面前的代言人。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面,他的夫人张夫人,是老的英国公的嫡女,现在的英国公的同父同母的妹妹,所以,薛濂的妻家的势力也十分的庞大。 在明朝,běijing城裡的英国公张家、成国公朱家和定国公徐家,再加上在南京城的魏国公徐家和在云南的黔国公沐家(在云南当地是土皇帝,但对朝堂的影响力比较的小),他们一同组成了勋贵圈子裡,领头羊的集团。虽然,从土木堡事变以后,勋贵的影响力大大地减少了,但影响力小不等于沒有影响力,当魏忠贤与势均力敌的对手搏斗时,這些影响力完全可以成为压倒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個方面就是薛濂在整個勋贵圈子裡,甚至在朝堂中都有知军略的名声。应该說,薛濂的政治手腕,无论是政治嗅觉還是政治斗争手段并不是很高超。尤其是在明末,這個无论是文官還是宦官,都存在一批妖孽般的政治斗争高手群中,显得尤为普通。可是由于薛濂的知军略,在整個大明朝朝廷中沒有几個知军略的人的环境中,他的地位显得尤为的重要。 在這裡,笔者要把明末的政治环境和政治集团形成的来龙去脉简单的介绍一下。 只要任何有關於明朝的作品和文献,有一個人是绝对绕不過去的,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這個皇帝有两個最大的特点: 一個就是朱元璋的权力yu望特别的强烈。其实在任何朝代,皇帝和大臣们在权力分配的問題上总是产生了很多矛盾,朱元璋也碰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在明朝开国以后,国内局势刚刚的稳定,朱元璋就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清洗功臣的运动。他乘着這机会,取消了“宰相”這個文官中的最高职位,让文官集团群龙无首;他又大批的株连屠杀武将勋贵,让勋贵集团不成气候。于是,朱元璋就完全地掌控了朝堂上的权力,让大伤元气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相互制衡。最后,朝堂上的大小事务完全由朱元璋一人决定。当然,這种执政的方法是建立在朱元璋是個皇帝中的劳模——這個基础上的,因为朱元璋每天的工作强度可以让任何一個工作狂闻之而撅倒。 另外一個特点就是朱元璋对待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十分的疼爱,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zhèngfu结构和官僚体系,這体系十分的成熟,以致于基本上沿用到清朝末年。他還把天下的万民都规定了工作,而且這些工作不得改变,還要子子孙孙的传下去(比如军户、匠户等。甚至连匠户是做木匠還是铁匠都规定的很清楚)。所以最后,朱元璋认为,只要他的子孙按照他所制定的制度去做的话,他们将顺利的享有江山,安安稳稳地把大明朝万世的传递下去。 朱元璋当然還有其它的一些小特点。比如說,他特别的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明朝的赋税十分的低。商业税只收三十分之一(想想现在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税)。所以,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也沒有人敢造反。因为沒有老百姓会支持他们。 由于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威望和威信,所以他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大大地影响了明朝以后zhèngfu的决策。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可能符合他执政年代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明朝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所制定的政策已经不能够解决這些新出现的情况了。但由于后来的明朝zhèngfu要保持祖制,因此,這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也得不到改变,最终,這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民间的大商人和大地主手裡很有钱,但明朝zhèngfu却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可以向他们收税,导致了zhèngfu的破产。再加上,明朝zhèngfu为了解决zhèngfu的财政危机,向广大的ziyou农民征收巨额的税收,恰好又遇上了灾荒,造成农民的大造反。真是标准的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