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魏府聊天(二) 作者:未知 朱元璋驾崩以后,通過靖难,明成祖朱棣成为了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的实力都得到了加强。明成祖朱棣在文官中设立了大学士一职,這也就是变相的重新设立了宰相。虽然,当时的大学士权力還不大,但是文官们总算是有了领导的核心。而一大批靖难的功臣武将也加入到了贵勋的行列。不過,由于明成祖朱棣比较强势,所以,在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实力均衡对抗下,朝堂上的局势還能够保持平稳。 但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驾崩,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实力均衡的局面得到了打破,文官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文官通過兵部掌握了武将的调动和升迁,通過户部掌握了军队军饷的发放,使得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处于弱势状态。又因为,毕竟不是每一個皇didu像朱元璋一样,是個皇帝中的劳模,能够把全国所有的大小事务包揽一身的。在這种情况之下,明宣宗朱瞻基设立内书房,在内书房裡培养太监读书和理政能力,把那些太监作为皇帝的助理和秘书来使用。這样一来,明朝的宦官集团崛起了。 前文介绍過的王振就是当时的内书房首位老师,因此,他对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可王振想做一個有作为的坏太监(当年明月大大的话),于是,忽悠着明英宗朱祁镇出征蒙古草原。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以当时的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贵集团的一大批jing英在此一役中战死,从此以后,勋贵集团在明朝政治中的地位是一落千丈。這从皇宫裡皇后的挑选就可以看出。在土木堡事变前,皇后基本上都出自勋贵家庭。而之后,基本上出自民间小户人家。从此以后,明朝朝堂的局面,基本上是一部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争斗史。 在這裡,笔者要纠正一些人对明朝太监的一些误解。 第一個误解就是,明朝的太监都是好财如命、不学无术的。這话的前半句基本正确,后半句完全错误。在明朝,司礼监的那些秉笔太监的文化水平都很高(魏忠贤是個例外,他是個文盲),有的水平已经到了举人和进士的水平。而且他们的执政水平也很高,毫不夸张的說,他们完全就是当时的一群治国jing英。在皇宫裡,每年要挑选一批小太监到内书房去读书。而他们的老师是从翰林院請来的大儒。经過很严格的文化教育以后,他们還要到各個衙门去实习,了解各衙门的运作和规则。只有了這样的资格的太监,才能够进入到司礼监做秉笔太监。 所以,如果光看治理国家的水平的话,宦官集团的水平最高,還超過了只知道苦读书,通過科举成为官员的文官们。当然,能够做到大学士的文官治国水平也都很高。更有一些文官的水平是出类拔萃的,比如說张居正,比如說沈默(很喜歡《官居一品》)。反而,治国水平最低的是沒有什么社会阅历的皇帝。崇祯皇帝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所以疏远了宦官集团,而他又频繁地更换大臣,得不到文官们的支持,他只是凭借着自己那破烂的治国水平,拖着大明朝這辆破车在泥泞中奔跑,怎么会把這辆车不拖散架呢?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個原因。說实话,如果崇祯皇帝把国家完全交给任何一個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或内阁的大学士治理的话,明朝的灭亡进程都会大大的减缓,甚至不会灭亡。 第二個误解就是,明朝的太监权力很大。這說法也不完全对。明朝的司礼监有点了类似于现在的zhongyāng办公厅。司礼监的太监發佈的命令也一定要文官们去执行。如果文官们不执行的话,他们也沒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太监们最多掌握着厂卫這些特务部门,他们可以派這些特务去抓不听话的文官,但他们沒有办法让這些特务到府或县裡具体的执行某项政务。這有点象现在的法院执行一样。如果有一项民告官的官司,法院判决机关败诉,但這机关拒不执行,那法院也沒有什么好办法。 還有的是,太监的权力完全来自于信任他们的皇帝。如果某位太监得到了信任,那他肯定是风光无限的,但一旦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那他立刻会坠入深渊。比如說:正德年间的刘谨,正德皇帝一声令下,刘谨就被千刀万剐。又比如魏忠贤,崇祯皇帝下了命令,魏忠贤就吓得上吊自杀。太监有极大的权力是在汉朝和唐朝。他们這时候的太监可以软禁皇帝,cāo纵皇位更换,掌握御林军,诛杀大臣等。 那么明末的文官有什么特点呢?有很多作品都已经介绍過,這裡也就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文官们的政治手腕都很高超。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所以咬文嚼字是他们的强项; 其次,文官们做为地方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言人,所以他们竭力维护着某些对国家不利,但对大地主和大商人有利的政策。比如:商业上的低税收,甚至不缴税;士绅群体的免税政策;海禁等; 第三,明末的文官们因为师生、同乡和同年等关系,组成了一個個政治团体,其中的代表就是东林党。這些团体不仅和宦官集团斗,而且相互内斗。以致于达到了不管某项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家,只要对方赞成我就反对,這种是非不分的地步; 最后,文官们因为基本上是地方上的著名学者,所以他们的言论很被老百姓所接受。而且,他们的文章也会广为传播,因此就把持了舆论宣传。 明末的勋贵基本上沒有了任何的权力。除了某些特定的场合,特别的人。如南京的魏国公徐家就是南京城的守备。不過他们還是拥有着巨大的财富,保留了某些特权。反而是那些武将,因为手中掌握着军队,而明朝的zhongyāngzhèngfu发不全军饷,导致他们对民间财富的抢夺或自行开发财源,形成了军阀化。如吴三桂和左良玉。当然,本书的主人公——吴世恭今后也会如此(喜歡争霸天下和战争內容的朋友们可以高兴了,本书以后会有很多的jing彩战争场景的)。 (啰嗦了這么多,是不是有些看《百家讲坛》的味道?言归正传吧。) 到了魏府以后,魏忠贤交待手下的小太监快去准备酒菜,接着和薛濂来到了书房。俩人坐下以后,看到薛濂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魏忠贤笑着问道:“薛侯,有什么事這么高兴啊?” 薛濂笑着点点头說道:“魏公,救灾的事总算是有些眉目了,本侯已经有了一個方案。” “哦?說来听听。” 于是,薛濂把方才商量的方案详详细细地說给了魏忠贤听。等听完了方案以后,薛濂看向魏忠贤,等待着他发表些自己的看法。沒想到,魏忠贤紧皱双眉,一声不吭,好像在仔细地琢磨着些什么。過了好一会儿,魏忠贤突然一拍大腿,說道:“好!很好!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