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二回 明之王

作者:秋予岸
楊承應看似「姑息養女幹」的做法,也是被逼無奈的權宜之計。

  而且主要集中在河南。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也很簡單。

  由於三打開封時,水淹開封,導致整個河南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成了黃泛區。

  整個地區都是爛泥糊糊,別說軍隊的重炮,重一點的物資都拉不進去。

  楊承應只能暫時穩住河南局勢,等消滅了弘光政權、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後,再來花大力氣治理河南。

  好在高第也知道好歹,在他的勸說下李際遇和劉忠主動開展揀選士兵的工作,同時配合楊承應派去的監軍造冊登記。

  穩住了河南的局勢,楊承應的目光投向江北的戰場。

  身處第一線的吳三桂知道殿下最想見的是他,因此不敢有絲毫怠慢,安排好江北的佈防,幾乎馬不停蹄地趕在楊承應派通信兵前抵達徐州。

  對吳三桂來說,爲了見殿下,一路舟車勞頓很值得。

  與江北弘光政權的交戰過程,吳三桂用一句話就彙報完了:

  「李成棟與我軍交鋒一次,便和李本深一道南撤,據前線探查的結果,他們應該在盱眙。」

  「盱眙?」楊承應趕忙到地圖前查看,盱眙距離徐州僅四百二十里,距離吳三桂所在的五河僅一百五十里。

  不過中間隔了一條淮河。

  這個問題不大,因爲嶽託已經拿下淮安府,可以向盱眙迂迴。

  「以高傑餘部保存實力的想法,應該不會停在盱眙,而應該向南退到長江以南都有可能。」

  楊承應有些想不通。

  吳三桂道:「聽說督師史可法冒着傾盆大雨,連夜北上,阻止了這些總兵的南逃。」

  「哦?史可法!」楊承應想起來了,南明的確有一位裱糊匠似的人物。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弟子,按理說算是東林黨。但是自東林黨一代目死光了,剩下的都是濫竽充數之徒。

  而且史可法無心黨爭,也沒有參與黨爭的本事。

  可是,這不妨礙馬士英借黨爭整他。

  「那我們不要急着進軍,一是就地休整,等糧草輜重;二是做出隨時進攻河南的準備,給正在河南清剿的高第和李際遇一些心理上的壓力。」

  楊承應立刻想出了一條新的計劃。

  計劃很簡單,讓阿濟格繼續追擊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不得不向東撤退。

  李自成向東撤退,會擠壓尤世祿的空間,導致尤世祿也向東。

  弘光政權首尾不能相顧,楊承應就能趁勢奪下揚州府,再渡江南下。

  謹慎,是楊承應一貫的風格。

  吳三桂卻覺得有點慢:「殿下,咱們大軍數萬,又有大運河作爲物資輸送通道,幹嘛慢騰騰的。」

  「如果正面攻勢太猛,會導致他們爲了防備我們,而疏於防備西面,我們不就給他人做嫁衣裳。」楊承應道,「我先等他們互相打起來再出手,事半功倍。」

  「還是殿下考慮的周到啊。」

  吳三桂早就發現,揣摩殿下的想法,不能按照普通人思路。

  如果是按照普通人的思路,一猜就中:大軍席捲江南,如秋風之掃落葉——爽!

  但是!作爲成熟的政治家,想法就完全不一樣: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殺戮應該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戰書剛下不久,要給弘光政權的官員們一些時間認清敵我,最後選擇站隊。

  這對於平定江南後,對江南的治理極爲重要。

  楊承應主要針對的是大地主、大官僚,而不是中小地主。

  特別是小地主,聽着好像詞兒不好,

  實際上在那個農業發展還不發達的時代,小地主只是土地較多的代名詞。

  他們由於沒有功名在身,同樣是被壓榨的對象,很多小地主家的女兒都得下地幹活。

  舉個例子,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家裏有三個包衣,照樣喫不飽肚子。

  兩人正聊着,祖澤沛忽然跑進來:「殿下,剛得到消息南邊出了一件大事!」

  「什麼事?」

  「據說太子朱慈烺逃到南京!」

  「什麼?」楊承應和吳三桂異口同聲。

  此前,楊承應派人一直認真的尋找,是真的沒找到。

  願意尋找朱慈烺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按照傳承有序,即便是楊承應想做皇帝,也該有個人站出來,把玉璽交給他。

  而站出來的這個人,朱慈烺無疑是最合適的。

  可惜,朱慈烺一直下落不明。

  南京紫禁城內,也是一片混亂。

  「你聽說了嗎?盧九德已經去認了,認爲是太子。」

  「盧九德在外統兵多年,怎麼會認得已經九歲的太子殿下。」

  「你這話不對。盧九德可是內監,怎麼會不認識呢!難道外臣才認識?」

  「不能這麼說,外臣中給太子授課的帝師就認識。」

  「誰呀?王鐸可在北邊,幹起了編書的勾當。」

  「又不止他一位。」

  「哎!誰把太子弄到南京來的?」

  「鴻臚寺少卿高夢箕!」

  「利令智昏!利令智昏!」

  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爲高夢箕利令智昏,想當大官想瘋了。

  這倒是冤枉了高夢箕。

  他其實只是把「太子」帶到南京,安置在自己的宅院。

  哪知這個「太子」天天招搖過市,逢人便說自己是朱慈烺。

  高夢箕嚇壞了,這才趕緊上報朝廷。

  弘光皇帝得到奏疏,急壞了。

  他趕忙派曾經擔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前往鑑定,都說是假的。

  又命舊東宮伴讀太監丘執中前往辨認,丘執中也不認識。

  弘光放心了一些,旋即安排三法司共同審理。

  審理結果:這個「太子」是假貨,真名叫王之明。因高夢箕的家奴穆虎貪財,遇到王之明後,讓他假扮太子,到南京招搖撞騙。

  本來這件事到此爲止,也算有個交代。

  弘光皇帝把王之明和高夢箕都下獄。

  哪知一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錢謙益出手了,他爲了扳倒爲非作歹的馬士英,派人到獄中教王之明怎麼說話才保住性命。

  王之明得到點撥,立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從此以後,不管誰問,王之明只有一句話:

  「我是真太子,王之明是爲了躲避追殺而取的名字,不信你們把王之明三個字倒過來念。」

  王之明倒過來念,就是明、之、王!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