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报纸中的近卫军
春光正好,水泥厂工人们围坐一团,悠闲地午休。
他们穿着整齐的靛蓝色工装,百无聊赖之际,一個青年工人手裡捧着一张暗黄的纸跑了過来。
“老陈,你是咱们生产队最有文化的,你来看看這上面写什么?”
陈信以前是地裡干农活的,年纪不大,就二十来岁,小名二狗。
他现在是扫盲夜校裡的佼佼者,从前沒机会识字掩盖了他的天分,多亏了他来到水泥厂干活,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来看看,這是《东宁日报》,监国殿下办的,早上吃饭的时候,队长說過,每個生产队可以免費拿一份,外面要两文钱呢!”陈信是個有心人。
“那不识字的人咋办,看不懂呀!”青年工人甲挠挠头,觉得《东宁日报》挺好的,就是看不懂。
“监国殿下早想到了,茶馆有专门的人给百姓念报,我們先看看《东宁日报》上面有什么。”陈信正愁识字沒地儿用呢,终于轮到他表演了。
“第一篇文章写的是东宁府繁荣背后的男人——监国殿下。”
“這篇文章說因为监国殿下通過格物致知,发明了水泥,使得整個东宁道路焕然一新,来往的商贾和车马更加方便了。”
“结尾還說水泥未来能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陈信念完了第一篇文章。
另一個中年工人乙突然一拍大腿:“多亏了殿下发明水泥,我們才有生计干,有银子赚,還不用受那些地主老爷的气,腰杆挺直了做人。”
“嘿嘿,而且還给我們机会识字。”青年工人甲說道,虽然他认得一些字,但认不全,不然也不用让陈信给他念。
“你们去看一看华夏英雄纪念碑,我听說那個是监国殿下亲手设计,太精妙了!”中年工人乙說道。
“每次路過那裡都觉得心潮澎湃。”青年工人甲說道。
“第二篇写的是近期有野猪、黑熊袭击百姓,破坏庄稼,近卫军收到村民的求助后,迅速出击,击毙了数十头野猪和数头黑熊,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這可不是东宁日报瞎编的,而是真人真事,可惜這個时代沒有相机。
“這裡還說近卫军是老百姓的军队,只要老百姓有困难,就可以找他们解决。”陈信继续念道。
“近卫军的军纪是一顶一的好,从不袭扰老百姓,前几天我看到有個老头在路上摔倒了,近卫军的小战士马上就去扶了。”中年工人乙說道。
“下面還有一则告示,写着近卫军预计下個月要继续招募士兵,待遇优厚,优秀者可到东宁军校深造。”
陈信念到這裡有点心动,自从识字之后,他就想谋一個更好的出路,那天阅兵仪式陈信见识過近卫军的厉害。
他绝对不相信這种军队会打不過鞑子,如果能加入近卫军甚至是东宁军校,未来很有希望飞黄腾达。
而且他听說,识字的人在近卫军很吃香。
“嘿,我想去呀,近卫军的军服真的好看!”青年工人甲說道。
“伱啊,就是年轻,近卫军以后肯定要跟鞑子打仗的,很危险的,還不如水泥厂舒坦。”中年工人乙沒什么追求,乱世過来的人,還是想要安稳的日子。
“话不是這么說,如果大家都觉得打仗危险,就沒人愿意当兵,沒人跟鞑子打仗,我們汉家江山還怎么复兴?”陈信慷慨激昂道。
“如果大家都怕死,那我們汉人只能窝囊地苟活在一個小孤岛,甚至有一天,這個小孤岛也会沦陷,所以,总得有人不怕死,为什么不能是我們?”
這些话听得周围的人连连点头,青年工人甲当即鼓掌,“說得好老陈,下個月我們一起去近卫军报道!”
“在下正有此意!”陈信回道。
一旁路過的生产队队长就难受了,道:“你们是第三生产队的得力干将,你们都跑了,我可咋办呀!”
队长也是玩笑话,年轻人想要上进,他不会阻止的,也阻止不了,只是羡慕他们年轻和热血。
此时,在水泥厂微服私访的郑克臧也听到了這席话。
便问旁边的管事:“這個年轻人是谁?”
管事說:“這是水泥厂第三生产队的先进工人陈信,农家子弟,平时干活很利索,夜校识字也快。”
郑克臧觉得陈信是個不错的苗子,决定给他一個机会:“我写一封推薦信,让他去东宁军校皇训队报道,你跟他說皇训队裡面都是秀才,让他跟着他们好好学本事。”
话毕,留下一张纸條和签名,郑克臧便离开了水泥厂,去看看其他工厂运行情况。
管事心裡十分羡慕,這個陈信撞大运了,被监国殿下赏识,以后前途大大地有,不如先交好一下。
“陈信,你過来一下,有個好消息。”管事将陈信带到一边。
“陈信,监国殿下刚刚听到你說话了,他很欣赏你,看,這是他给你的推薦信。”說着,便把郑克臧亲手写的推薦信交给他。
陈信看着推薦信上写的內容,心裡激动莫名,但脸上還是比较平静的,因为他想起夜校老师教的话: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他要稳住,不能在水泥厂滑跪。
刚刚還想着怎么去东宁军校,沒想到這会直接就能去军校的皇训队了,乐坏了。
皇训队平时也需要训练的,只不過训练量少。
皇训队表现出色的,郑克臧就会把他们派去近卫军当“皇训员”,专门用来监督军队,让近卫军持续保持忠君爱民的本色,绝不能变质。
“陈信,這是二两银子,你收好,就当作水泥厂对你的心意,以后飞黄腾达了,不要忘记你是水泥厂出来的!”說着,管事便把二两银子强塞到陈信手上。
“管事,使不得,我陈信何德何能。”陈信想拒绝,奈何管事心意已决,坚决要给他,他也只得收下。
回家的路上,陈信還是迷迷糊糊的,或许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不是陈信文化水平上去了,也不会有今天這种好事。
如果他的故事登在东宁日报上,想必夜校识字班的工人会更加拼命地学习吧。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