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5章出院喽!

作者:秋味
__全本 下载:全本推薦:、、、、、、、、、、 转眼间到了刘家,典型的四合院,可沒有大宅门的光鲜亮丽。墙垣式门,木门上的红漆斑驳,简单朴素。主要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组成部分,都有虽然有些残缺,却也清晰可见。 刘淑英拿出钥匙打开大门,這是一户很小的四合院,青砖黛瓦的老房子。朝向不错,坐南朝北,堂屋三间正房,左右加起来也就三间厢房,就住着刘家一户人家。 院内沒有高贵的海棠,只有一颗朴素的石榴。 十来平方院子裡的雪在上一次回来时,已经被铲得干干净净的,堆到了石榴树下。 从小院裡墙角竖着搭架子的竹竿来看,肯定還种着蔬菜,竹竿上還残留着干枯的缠绕的藤蔓。 西厢房只有一间用做了厨房和杂物房,裡面還养着四只鸡,多了也养不起啊!人還吃不饱呢!哪有粮食喂鸡啊! 冬天這些动物也得做好過冬的准备,好好保护,未来這一個月可指望着這些鸡下蛋,给产妇补充营养呢! 這年月是一個政治运动一個接一個的年代,這些年间并不是一個统一的状况,更经历了大起大落。 城镇裡人除了想办法节省开支,那就是开源,关键是为了一個嘴,那就是吃。 别得也顾不上,干啥都得先吃饱肚子不是 但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就自己种,院子太小,种不了庄稼,就种一些蔬菜,总之一句话有地儿就不能浪费了,犄角旮旯也得利用起来。 不光刘家這样,城镇裡家家户户都這样,是有点儿土就种下种子,希望长出来点儿啥! 院子裡還有一口手压压水井,好方便用水,比挑水方便多了。 进屋后,刘淑英麻溜的把炉火放开,屋子裡很快就暖和起来。 “爸爸,您先到炕上歪一会儿,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刘淑英从炕头柜裡,拽出两條被子,麻利的把炕铺好了。 “别麻烦了,亲家母還在呢!”刘姥爷有些不好意思道。 坐在客厅裡的姚奶奶,听到后,立马回道,“亲家姥爷,您還是休息会儿吧!年纪大了可不像我們年轻人。” 虽然亲家姥爷看着比他们還年轻,城裡人不像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的,這面上糙的很。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比他们大十多岁呢! “那我就倚老卖老,不好意思了。”刘姥爷在屋内,略抬高声音道。 “午饭我和亲家母忙活,您老就放心吧!”姚奶奶笑着說道。 “人老了,不重用了,才熬了一宿,就熬不住了。”刘姥爷脱掉外罩,直接躺了下来。 而两位母亲,边說边笑的,手脚利落的做好了午饭和产妇的午饭。 为了照顾孩子和产妇,几個人轮流吃饭,反正离医院近,到家裡吃饭,吃口热乎的。 三天一晃眼就過去了,由于是顺产,可以出院了。按理儿說应该回婆家,可這寒冬腊月的,步行走二十多裡的路,产妇和孩子怎么受得住啊!要知道月子病可是非常难治的。 這年月可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 人们的出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牲畜等,用独轮车(木轮)、大车、地排车(死胎)运输。当时交通工具基本上沒有,闲暇时走亲访友,就只有靠两條腿用步子量着走了。 沒有條件吧!咱踏着雪回家,也不說啥。 有條件吧!還是以孩子和产妇的健康为先。 两位亲家商量了一下,就先住娘家吧!亲家婆婆非常的通情达理。所以刘淑英借了一辆平板车,裹着厚厚的棉被,把连幼梅母女俩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给拉回了四合院。 “亲家母,未来呀!說不得我也要去姚湾村叨扰了!”刘姥爷意味深长地說道。 “那感情好!开春长海分了家,盖了新房,沒事,您老也到乡下住些日子。”姚奶奶乐呵呵地笑道,只当老爷子是客套话。“不過就怕您老住不惯!” “這县城和你们村,我看可是沒啥区别。”刘淑英笑道,“若真论起来,姚湾村可是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那倒是!”姚奶奶骄傲地說道,“背靠着青兰山,脚下是盘龙湖,在往前可是看不到边的庄稼地,都是良田。即便闹天灾,最困难的三年时期,俺们那也沒有饿死過人。” “這倒是,光是盘龙湖,面积约四千余亩,湖中水藻茂盛,鱼类品种繁多,古时候也是有名的粮仓了。只要人勤快,怎么都饿不着,就别提青兰山裡的山货了。”刘姥爷笑道。 “对了,娘,给村裡人端面條了沒?”姚长海算计道。 “端了,這還用你想着啊!”姚奶奶笑道,“放心收上来的鸡蛋足够幼梅這月子裡吃了。” 姚湾村的习俗,一般都是生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要给村裡人端一碗做好的面條,告诉大家家裡添人了。凡收到面條的在满月酒這一天都要给主家送鸡蛋,以表示祝贺。 当然家境富裕的地主、富户端的可都是白面肉丝面,而穷人则是棒子面粥裡下两根儿面條,撒把盐,放点儿白菜叶子,萝卜丁。 与其說是面條,不如說是菜粥。 面條的多少,显示着主家的诚意,不過大家都穷,谁也不计较那么多,沾沾喜气。 “呀!說起這個,满月酒怎么办!這……”姚长海迟疑地看着姚奶奶道。 等到孩子办十二天或十六天时,這邀請亲戚朋友前来祝贺。朋友们来的时候,分别买一些孩子的衣服和其它用品,篮子裡放一些米、面、鸡蛋或者面條、红糖等,不過這些需要拿钱买的都很少,少得可怜。 鸡蛋的多少不定,一般关系近的拿两、三個,关系远的少拿一些,也沒有固定的数量,但是架不住村裡人多啊!一家拿一些,积少成多啊!這一天可以收到很多鸡蛋,量足够产妇月子裡用了。 這年月农家养的鸡都不多,多了也沒东西喂啊!鸡蛋這东西,又不耐放,所以就指着這时候收集一下鸡蛋呢! 吃過饭后,孩子姥姥家的人要去看孩子,這可不是白看的,看孩子是要给见面礼的。 至于其他人就免了吧!囊中羞涩怎么看!看得时候多的是,不急…… “還真是……”姚奶奶沉思了片刻,抬眼道,“亲家怎么個想法。” “我們?”刘淑英看看刘姥爷又看看连幼梅。 刘姥爷想了想道,“都忘了這個茬儿了,這样吧!雪在過两天就化的差不多了。长海,找一辆骡车,看哪天太阳好!就回去吧!” 连幼梅不同意地话刚想說出口,就看见刘淑英扯着她的衣袖,微微朝她摇头。 “這事,得和长海他爹合计、合计。”姚奶奶不好意思說道,這满月酒不好办,孩子在她姥姥家住着,另外還有十来天就過年了。 這就看出来冬天生孩子的不方便的地方了,不過凡事有利有弊! 主卧的大炕上 连幼梅半躺在炕上,屋子裡只有母女俩,她嘟着嘴道,“妈妈,你刚才怎么不让我說话啊!我真的……”不想回去,哪裡有在娘家住着自在啊! “你這丫头!”刘淑英弹了她個爆栗,然后语重心长地說道,“幼梅啊!要时刻记住你是姚家人,你婆婆虽然通情达理,但你也不能得寸进尺。再說了,马上就要過年了,你们总不能在這儿過年吧!” 沒看见父亲說出那句话,亲家母眉眼间遮不住的笑意。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毕竟女儿后半辈子要和婆家人相处,人家的辈分在哪儿摆着呢! 再說了這感情是处出来的。 即使在不愿意也不行啊! “這要是在解放前,婆婆都能磋磨死儿媳妇。”刘淑英长叹道。 “唉……早知道就不……”连幼梅长吁短叹道,婆家始终不如娘家住着舒服。 “丫头!”刘淑英当即板起脸来,“這话以后可不能再說了,說多了伤感情,你让长海如何自处啊!” 连幼梅吐吐舌头,一副小女儿的娇态,挽着刘淑英地胳膊道,“妈妈,别生气了我不說就是了。” 接着俏皮地又道,“妈妈,接受长海了。” “你個小沒良心的!我還不是为了你啊!不接受又如何,孩子都生了。”刘淑英看着熟睡的外孙女,心中一痛,压下心中的忧心道。 “行了,月子期间,别累着了,趁着妮儿睡了,你就是不困,也闭目养神,不然到时候眼睛不好!”刘淑英把女儿安置好,又摸摸孩子的尿布,干的,包好后才退了出去。 而姚奶奶和姚长海在东厢房 “娘,你回去和爹商量一下,我們就……”姚长海不好意思道,脸上闪過一抹尴尬道。 姚奶奶看着真是好气,“难怪老人常說:娶了媳妇,忘了娘。”接着又道,“以你爹的脾气,你想都不要想。” 這打脸的行径,以孩儿他爹爱面子的样子,沒戏!這又不是上门女婿,就這已经破例了。 前段日子還跟她商量,要把分出去的孩子都在重新拢到一起,一起住。 人都說:這远了香,近了臭。 這死老头子怎么跟别人想法不一样,這脑袋裡都装了点儿啥! 不知道這人多是非多啊!這清官還难断家务事的。 老大家长山不說,他们一家子和老两口已经住在一起了。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裡,尤其在农村长子赡养老人這是天经地义的。 老二家长河,常年在部队,所以二儿媳妇带着四個孩子就挨着他们住,也好有個照应。 唯一的闺女和女婿在乡公社工作,住在乡裡,死老头子也打算让他们回来住。 本来這事不可能,她是竭力发对,且不好付之行动。 因为闺女和女婿的人事关系和粮食关系都在乡公社裡,姚湾村就不能有他们的宅基地。 然而最小的长海现在是姚湾村的生产小队长,新批下来的宅基地,开春后决定盖房子,正好盖上大点儿,合起来一家,分开两家,這不就有闺女和女婿的地儿了。 顶多闺女和女婿多费点儿心,多跑点儿路。 這老头心裡别提多美了,连老天都助他。 用死老头子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已经六十多,還能活几年啊! 這是活不了多久的父亲唯一的希望,相信儿女们不会拒绝他的愿望。 趁着老两口還在让孩子们多亲近、亲近,等他们走后,兄弟姊妹之间也好有個帮衬、照应。 不過老两口商量了几回了,她始终沒有同意。 人家都是结婚都是往外分家的,让小夫妻自個過自個的小日子,哪有這公公、婆婆,兄弟姊妹,妯娌,堂哥、堂姐……挤在一起住的。热门連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