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读书不成成良医 作者:贼道三痴 后将能永久保存閱讀记录 小說: 电影: (吾读小說網无弹窗全文閱讀) 曾渔和家人冒雨赶到杉溪驿,在滚岭街觅店投宿时遇到一位相识的纸商,纸商姓夏,年约四旬,因为做的是楮皮纸生意,人都叫他夏楮皮,本名反而很少有人知道,夏楮皮的家离东岩书院不远,曾渔在书院求学时经常在夏家纸铺买纸,是以相识—— 夏楮皮与书院的夏两峰先生是本家,知道曾渔是夏先生最器重的学生,早年還有神童之名,所以对曾渔印象颇深,這日黄昏在杉溪滚岭街埠头遇到一身湿透的曾渔,惊问:“曾公子這是从哪裡来?” 曾渔拱手道:“原来是夏朝奉,多时不见——在下与家慈和幼妹从石田来,途中遇雨,是以一身狼狈。” 夏楮皮对曾渔的家境有所耳闻,生意人善能察言观色,见曾渔母子這般模样,料想是被兄嫂赶出来的,是了,這一科的院试三日前就已放榜,瞧曾公子這落魄的样子应该是落榜了—— “曾公子這是要去哪裡,若是去县城的话可以搭我的船。” 与蒋元瑞、谢子丹对落榜的曾渔百般嘲讽落井下石不同,纸商夏楮皮对曾渔母子有着纯朴诚挚的同情,问明曾渔正是要去县城,便热情地带着曾渔一家到埠头上船。 夏楮皮的船也是雇来的,三丈四尺长的中型木船,装了小半船楮皮纸,舱内颇宽敞,四喜拽着黑驴上了船,系在船尾,曾渔让他把缰绳系短些,以免黑驴乱转落水。 曾渔和四喜换下湿衣服晾在船窗格子上,纸商夏楮皮已经让船娘煮了红糖姜汤让曾家母子热热的喝了免得因为淋雨而得病,曾渔深表谢意,夏楮皮摆手道:“客气什么,搭個顺风船罢了,又不费事,谁出门不会遇到個难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嘛。”因问起曾渔院试之事,知道曾渔果然是落榜了,便安慰了曾渔几句,說曾渔還年轻,来日方长,两峰先生看好的学生早晚是要进学的,不要急—— 說话间,两個艄公一前一后开始撑船了,从杉溪码头到县城南门埠口水路十六裡,顺风顺水,艄公不需要太费劲撑船,只须把握好船头方向即可。 雨已经停了,从船舷左窗望出去可以看到西边天际的霞光,纸商夏楮皮看着那霞光道:“云散了,明日又是大天晴。”又问曾渔去县城投奔何人? 曾渔道:“在下是打算去府城谋生,在下有個姐姐嫁在府城。” 夏楮皮道:“那就正好,我這船楮皮纸也是送往府城的,曾公子与令堂令妹今夜就在船上歇着,明日一早就到府城了。”又向船娘打招呼說多烧四個人的饭菜,曾公子一家要在船上一起用夜饭。 這纸商是個热心人,曾渔连声称谢,潦倒困顿时才更觉這种古道热肠的可贵,曾渔道:“多谢夏朝奉盛情,只是在下到县城還有点事,不敢耽搁夏朝奉。” 夏楮皮道:“若是耽搁不久,那就不妨事,反正都是明早赶到府城,我让船家泊在县城南门等你,如何?” 曾渔喜道:“多谢多谢,在下是想到西山拜访吕翰林,不须耽搁太久。” 吕翰林在永丰县可谓家喻户晓,吕翰林姓吕名怀,字汝德,自号巾石,本县泉波乡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二甲进士,选翰林第一,历任兵、工二科给事、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主管南京翰林院事,因不肯阿附首辅严嵩,十年前辞官回乡,筑屋县城西山,专心做学问,经史诸子、天文音律,无不精通,在广信府乃至整個江西省儒林都极负盛名—— 夏楮皮一听曾渔要去拜见本县大乡绅吕翰林,肃然起敬,能与吕翰林交往的那可都是士绅名流啊,說道:“曾公子只管去,我老夏等得,等到明天都无妨。” 西边天际霞光暗淡下去,天也很快就黑下来了,到天色全黑时,船就到了县城南门码头,夏楮皮和曾渔一家也用過了夜饭,夏渚皮将船上的一盏灯笼给曾渔照路,曾母周氏不知儿子去找吕翰林何事,从沒听說儿子认得那吕翰林啊,悄声询问,曾渔道:“儿子以前见過吕翰林,這回要到府城谋事,求吕翰林写封荐书,娘放心吧,儿子很快就回来。” 小奚僮四喜接過船家的灯笼准备随曾渔去,曾渔吩咐他留在船上侍候,但曾母周氏定要四喜跟着曾渔,若是晚回来也好让四喜先回個话。 四月末的夜裡虽然沒有月亮,但星星很繁密,午后那场大雨把天幕洗得极干净,所以星星才会這般璀璨,那灯笼的光亮反而碍眼,曾渔干脆让四喜吹灭灯笼裡烛火,主仆二人在星光下走得甚为轻快。 四喜问:“少爷什么时候认得吕翰林的,四喜从沒听少爷說過。” 曾渔笑了笑,說道:“十年前就认得了,那年吴县尊办神童宴,本地知名乡绅也应邀参加,那时我见過吕翰林一面。” 四喜“噢”的一声,心道:“這么說少爷与吕翰林沒什么交情啊,吕翰林会见少爷嗎?” 南门码头离西山不過三、四裡地,脚程快一刻时便到,去年曾渔与同学到西山踏春赏花时遥遥看看過吕翰林的宅第,就在西山东麓,大门前两株大槐树很醒目,曾渔和四喜来到古槐下的吕翰林府,只见大门紧闭,宅第内黑沉沉的似乎也不见灯火—— 四喜小声道:“少爷,這吕翰林莫不是已经睡下了吧,這天刚黑沒多久啊。” 曾渔道:“這可难說,吕翰林六十来岁了,老年人睡得早。”但還是让四喜過去敲门,总要尝试尝试。 很多时候,尝试尝试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机会,不尝试那肯定什么都沒有,天上不会掉馅饼,曾渔原以为這吕府大门不容易叫开,不料四喜才敲得两下,大门“咣”的一声就开了,门内人急匆匆道:“张医生来了嗎,快請快請。”两盏灯笼明晃晃挑出来,待看清门外是一個少年书生和一個小奚僮,口气顿时就不耐烦了:“你们是什么人,我家老爷谁都不见,快走快走。” 曾渔一听,吕宅裡有人生病,這是机会啊,当然要抓住,朗声道:“在下是祖传的医术,正为治病救人而来。”心裡祈祷千万不要是吕宅有女眷要生孩子,分娩、难产那他可沒辙,别的病他都可以应付几下,他父亲、他兄长都是行医的,說是祖传医术那是半点都沒错。 那個吕府管事听曾渔這么說,挑着灯笼走近几步,打量着曾渔道:“你是哪裡的书生,治病救人可开不得玩笑。” 曾渔拱手道:“家兄就是本县养济院的医生,姓曾。” 這吕府管事随即接口道:“是曾筌曾医生嗎?” 看来大哥在本县還有点名气,曾渔点头道:“正是。” 吕府管事有点心动,却還是摇头道:“治病的事非同小可,還是等张医生来。” 曾渔知道吕府管事說的這個张医生应该就是本县名医张景阳,张景阳少年时也是读书作八股文想走科举路的,无奈屡试不中,弃文从医后沒几年就有名医之誉,可见一條道走到黑是不行的—— 曾渔道:“张医生家在石田以东的十六都,离此四十裡,一时半会哪裡就能赶到,治病如救火,岂能拖延,這位管家,你且說說府上谁人得病,是個什么症状?” 吕府管事听曾渔說得在理,便道:“得病的是我家小少爷,年方十六,因吃多了糯米食,黄昏时开始痛得打滚——你這书生,能治這病?” 曾渔笑道:“当然能,手到病除。”随即脸一板:“這個病张医生当然也能治,但你家少爷拖不起!” 明天二更。 內容由網友收集并提供,转载至吾读小說網只是为了宣传《》让更多书友知晓。